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价值、原则与策略

2020-11-11 10:41刘峰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策略探析基本原则

摘   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在新时代劳动形态发生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开展中学生劳动教育是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举措。要深刻把握中学劳动教育价值意蕴及基本原则,知行合一,系统展开中学劳动教育课程创新建设、实践项目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机制建设、劳动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建设,建构中学劳动教育科学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 中学  劳动教育  价值意蕴  基本原则  策略探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新时代,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技术等新技术的运用,劳动形态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然而,当代中学生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比较突出。因此,要开展中学劳动教育,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就要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精准把握中学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基本原则,创新中学劳动教育新路径,把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教育相交织、相融合,融入中学各学段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1.价值意蕴的“观念——精神”内在机理

新时代,开展中学劳动教育,让中学生拿起工具、扛起农具,用心实干、挥洒青春,在劳动中出力流汗、在实践中砥砺品质,促使中学生逐渐扭转不懂劳动、不会劳动、不屑劳动、不爱劳动的错误观念,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意蕴。其内涵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也就是“观念——习惯——能力——意识——精神”结构,并且形成层层递进,逐步深化的相互逻辑关系与内在机理。其价值意蕴的内涵解读是:中学劳动教育的实施,催生出学生热爱劳动的观念;观念引领行动,逐渐促使学生养成诚实劳动的习惯;在良好习惯的影响下,在长期劳动的实践中,可以逐渐锤炼出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学生创新思维的建立及劳动能力的增强,必然会使其产生对自身、对家庭、对社会更强烈的责任感,从而树立起学生的责任意识;具有责任感的中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中将更容易产生砥砺奋进、锐意进取的勇气,更容易锻造出奋斗、奉献的精神气质,为自己的人生涂上一抹亮丽的“底色”。

2.价值意蕴的“五育共促”终极目标

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价值意蕴的最终归宿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其一可以砥砺意志品质,磨砺品德修为,可谓“修德”。其二可以拓展思维锻炼,拓宽视野格局,可谓“增智”。其三可以锻炼身体素质,强健体魄,可谓“健体”。其四可以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受劳动之美,提高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可谓“益美”。综上,开展中学生劳动教育,有助于促进中学阶段学生“德”“智”“体”“美”“劳”协调、全面发展,这就是劳动教育追求的终极价值所在。

二、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

1.目标性原则

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目标,在中学生群体中开展劳动教育,体验劳动实践,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促使学生锻炼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淬炼意志品质、激发创新能力、形成责任意识,并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社会发展中,储备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劳动素质与劳动精神,进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实践性原则

劳动教育要强化劳动实践的育人功能,设计劳动实践教育内容,利用多种育人形式,连接室内室外,贯通校内校外,拓展社会劳动实践基地,想方设法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实践,提高动手能力,提升劳动技能,体味劳动艰辛,内化劳动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增长本领、解决困难、獲得锻炼、磨砺成长,实现从“笨手笨脚”到“心灵手巧”跃升。

3.时代性原则

随着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来临,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及劳动方式。新业态、新的劳动形态不断出现的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内容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开展中学生劳动教育,不能简单化处理,而要紧跟时代步伐,科学谋划设计具有时代气息、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内容及模式,让学生接触现代化劳动工具,接触信息化劳动模式,提高创新创造性劳动比例,体验高技术含量劳动实践,让学生走在时代前列。

4.可行性原则

要遵循教育规律,坚持适当原则,结合中学生的生理发育状况、身体承载量、性别差异特征,分类施策,精心设计劳动内容,量力而行,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科学、合理地安排劳动长度与劳动强度,既起到劳动育人的作用,又避免劳动中可能出现的“过”与“不及”现象。还要做好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保护与应急防护,确保学生身体健康与人身安全。

5.差异性原则

开展劳动教育要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因时而异。要统筹考虑城乡特点、区域特征、环境条件、季节变化、风俗习惯、学段要求及学校实际等多种因素,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劳动课程开在“乡间地头”,还是“厂房车间”;劳动内容是校园保洁,还是社区服务,归根到底要照顾差异性,坚持“一地一策”或“一校一策”,充分挖掘各地、各校劳动教育资源,综合开发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提升劳动教育实效性。

6.协同性原则

劳动教育不能“单打一”,需要系统性谋划与构建;需要课程教育、实践劳动、校园活动各方协同;需要“家——校——社”融合共育形成劳动教育合力。因此要注重协同配合,强化综合施策,依靠校内、校外协调,家庭、社会统筹,积极创新劳动教育载体,实现家庭劳动自觉化,校园劳动规范化,社会劳动多元化,形成协同育人生动局面。

三、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策略探析

1.课程创新建设

开设劳动课、项目技术课、手工课等形式多样的课程。建立劳动教研室,设定劳动教學目标,设计劳动教学方案,编写校本教材,注重劳动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与管理策略研究,并创新劳动教学方法。同时,梳理整合出中学阶段各门学科中所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对各门课程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和要求作出顶层设计。政治课、语文课、历史课、地理课等课程主要与课堂教育相结合,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要素,传承中华传统劳动文化,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坚持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信息技术等课程主要与实践课相结合,弘扬科学精神、实干精神、工匠精神;音乐、舞蹈、美术、体育等课程主要遴选赞美劳动的相关内容作为重点教学篇目,用艺术表现形式或主题活动强化教育。

2.实践项目建设

秉持“手脑并用”教育理念,强化实践体验,创建劳动教育中心,按项目设立实践劳动内容,比如可以设立校园保洁美化项目、志愿服务项目、社区服务项目、体验劳动项目、职业体验项目、家政技能项目、公益活动项目与家务劳动项目等,并纳入课程体系统一规划。亦可设立劳动周,集中开展实践项目劳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办劳动技能与技术实践室,因地制宜开设智能机器人组装、3D打印体验、无人机操作体验、器具制作与维修、模型设计、室内装饰、花卉栽培等主题实践项目选修课。根据需要还可以组建学生劳动项目兴趣小组、项目社团活动、手工作品展览等。

3.教师队伍建设

积极建立专兼职结合,外聘教师适当补充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一是培养专业教师,积极吸纳教育学、马克思主义原理等学科背景的教师加入专业劳动教师队伍,在培养培训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在工资待遇、职称评聘、评优评奖等方面同等对待,建设好专业化教师队伍。二是培训学科老师,各学科都肩负着劳动育人职责使命,积极引导,不断增强各科教师劳动育人主动性、积极性与实效性,努力形成劳动教育与学校各门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效应。三是外聘兼职教师,坚持开门办学,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劳动实践指导教师,不仅扩充了队伍,也提升了劳动实践课程的效果。

4.保障机制建设

一是组织领导保障方面。成立以中学校长任组长的劳动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负责总体协调、经费投入、政策支持、资源开发、协同育人等方面工作,并全面把握实施状况。二是设施设备保障方面。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加大投入,根据需要购置不同类型的劳动教育器材及耗材,满足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三是专门场所保障方面。城市地区要规划学校专门区域或有效利用学校现有校舍,建设校内劳动实践基地。还可建立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比如青年宫、科技馆、博物馆、社区、敬老院、企事业单位等等。农村地区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统筹规划林场、农田、草场等作为当地中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四是安全建设保障方面。健全劳动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风险防控机制,鼓励师生购买劳动教育相关保险,认真排查并清除劳动教育所涉及的各类隐患,在设施设备、材料工具、防护用品、活动流程等方面制定科学的操作规范。强化责任管理,明确责任边界,完善应急事故处理机制,确保劳动教育安全性、可靠性。

5.劳动文化建设

突出文化育人功能,结合学校的文化特色,弘扬优秀传统劳动文化。器物文化层面,可依条件建设各类劳动工具陈列室、农具演进陈列室、智能制造成果展示室、劳动文化长廊,作为学生劳动实践活动的重要支撑。在制度文化层面,要健全完善《学校劳动教育规章制度》《劳动课教师队伍建设若干意见》《学生劳动实践管理规范》《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管理规定》《劳动工具使用说明》等“一揽子”制度化安排。观念文化层面,要完善校园劳动文化标识,可通过宣传版面、文化栏等宣传阵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动中国人物、新时代奋斗者事迹、能彰显劳动精神的名言警句等内容。还可以依托节日文化契机,利用“五一”劳动节、丰收节、植树节、地方农民节、非遗传承节等时间节点,开展主题活动,营造劳动光荣、劳动崇高的校园劳动文化氛围。

6.评价体系建设

评价是为达成劳动教育目标服务的,要坚持“过程”与“结果”并重原则,根据劳动教育目标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建立起劳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并将考评结果纳入各级各类学校年度考核中去。首先对学校的评价。要因“地”而异,分类施策。对各地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区域城乡特点、劳动资源分布情况、各学段学生实际情况、现实可行性等因素,设计不同的评价机制,主要聚焦劳动课普及开展情况、劳动课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学校——社会”劳动教育协同情况、学生认同情况、劳动教育投入情况等领域,科学设定评价细则,并逐步形成区域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年度考评长效机制。其次对教师的评价。要从教师专业能力、技术水平、职业精神、劳动课时量、课程实施过程及效果等方面开展评价。评价结果作为教师绩效发放、评优评奖、职称晋升的参考依据,评价不合格的教师逐步淘汰出劳动教师队伍。再次对学生的评价。要重点对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劳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可采用日常评价与期末成果展示评价相结合开展考评。建立学生劳动教育个人档案,记录劳动课个人表现、劳动作品图片、劳动现场点评记录等有关情况,作为学生日常过程性评价依据。期末学生劳动成果形式可以包括材料形式的调查报告、劳动体会,也可包括器物形式的劳动模型、手工作品等,最后与日常评价按权重量化给予学分认定,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

新时代,着力推进中学生劳动教育,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慎终如始,综合施策、务求实效,力促中学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进一步实现以劳修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的育人格局,为实施新时代素质教育提供有力支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Z]. 2020-03-20.

[2] 陈先哲.深入开展劳动教育正当其时[N].中国教育报,2020-03-31(02).

[3] 黄琼.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价值与实现路径[N].中国教育报,2020-04-14(08).

[4] 杨玉春.科学把握劳动教育新特征[N].中国教育报,2020-04-16(07).

[5] 钟飞燕,高德胜.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理念[N].中国教育报,2020-04-16(07).

[作者:刘峰(1978-),男,山西太原人,太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孙晓雯】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策略探析基本原则
浅议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
论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度及其基本原则
读懂名师
长征时期党坚持群众路线的价值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