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社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人才,竞争压力与日俱增。这就要求教育领域的教学目标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做出调整。新课改提出,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数学基础能力上,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能够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然而,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上仍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尚未解决:学生在课堂上存在听不懂、对数学不感兴趣等问题,这些现象急需得到解决,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当然,作为新生事物,数学高效课堂在开办中也会出现问题,这就需要数学教师能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效课堂;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数学是学生在学习道路上关注的重点对象。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社会急需一批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而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合理安排数学课堂,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宽。这种能力正是当代社会所需要的,如果学生能在数学学习中将这种能力得到培养,对于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将大有裨益。所以数学教师应把重点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转移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在这个过程中数学教师要合理利用高效的课堂教学,做到知行合一,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概述
要想从高效的数学课堂入手需要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首先,要对数学高效课堂的概念有着清晰的认知。所谓的数学高效课堂是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摒弃一些传统的教学手段,采用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创造更大的价值,不断提升自我。这种方法实施的根本依据是教师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让学生不仅能够在课堂上高效学习,同时能够在课前和课后同样重视数学。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课堂时间的学习,缺乏对学生课下学习的引导。而高效教学则强调课前、课后与课堂时间并重,让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段都能以同样的态度对待数学学习。其次,在高效课堂具体进行实践时,老师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与学生有共鸣的话题,调动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有所收获。
二、 数学核心素养概述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于不同的学习科目都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构建是以数学知识为基础,拥有一定的数学逻辑,在解题时能够运用正确的数学方法,这一套完整的体系运用在学生的解题过程中,并不断充实学生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这种能力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数学问题,是数学核心素养活学活用的一种良好体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并非一时之功,需要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在基础知识达到一定程度后进行逻辑思维的培养、数学方法的运用。此外,能将这种数学能力在生活中得以体现,将理论真正地运用到实践之中。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环节中应重视各个方面,培养出拥有全面数学能力的学生。
三、 高效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面临的问题
(一)教师思想意识不到位
高效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设定科学的教学方案并合理开展教学计划。目前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都是为了应对数学考试,由于考试只注重学生的解题能力,所以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将大部分精力用来强调学生要牢记基础数学知识,教师害怕学生不能接受,不敢进行拔高教学。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在理论考试中能够取得高分,但是所学到的数学能力不能很好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从长远来看这种教学模式弊大于利。此外,有些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没有采用正确的方法去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有些教师能够认清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并在课堂上逐步落实对学生核心数学素养的培养。但是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数学培养方案,有些学生的数学基础尚未打好,就开始接触一些提高性的题目。这种揠苗助长的教学方式极其不利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由于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屡屡解不出数学题目甚至可能会導致学生对数学产生厌恶感。因此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同时要与高效的数学课堂紧密联系。如果教师的教学意识不到位,最终可能会弄巧成拙。
(二)教学内容缺乏整体思考
在具体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时许多教师缺乏整体性的思考,也导致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道路会因此停滞不前。根据调查结果来看,许多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了高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为高涨,知识接受能力也比传统的课堂更强。但是教师没有合理把控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这两个阶段,在课堂结束后象征性地布置一些预习和复习题目让学生完成。也没有花费一定的时间去认真检查。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律性和自主能动性都较差,对于一些老师不重点强调的作业内容,就不花费时间去认真完成。这就使得有限的数学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但是学生没有在课下花费时间去巩固复习和预习,就导致学生短暂学习到了大量的知识,但是过了一定时间之后却容易忘记。学生的知识框架不能够及时的补充完整,那么数学的核心素养的提升也较为困难。
(三)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
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领域正不断与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有机融合,创新出更优质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实际运用中由于部分数学教师已经习惯运用一些陈旧的教学方法,对于一些新型的模式,在思想上能不能够接受没有考虑。例如:目前火爆的线上微课教学、多媒体设备展示PPT等,这些教学模式的引入能够很好吸引小学生的眼球,只要教师能够合理利用,学生产生兴趣,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就能营造。但是部分教师仍不能接受,认为这种教学方式虽然短暂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却不能带给学生长久的知识记忆。据调查显示,学生在一堂课中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大概在10~20分钟左右,而一堂课大约需要40~45分钟,那么剩下的时间学生很有可能因注意力不集中听不懂老师所讲的知识点。而教师在一堂课内的授课模式是对一些重难点知识进行多次强调和讲述,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很快就能接受。但是由于老师把时间都放在重难点的详解,而学生的注意力在这个过程中也被逐渐得到分散。导致学生无心听老师讲后面的一些数学知识。但是如果教师能够采用一些新型的教学方案,在数学课堂上播放一些数学微课视频。学生会因为采用了新模式而产生兴趣,从而能够更高效的学习。同时,由于微课视频对于重难点只讲授一遍,一些数学水平好的学生容易理解,教师可以利用剩下的时间为学生讲述一些其余的知识。部分数学能力较为落后的学生可以在课下及时向老师进行询问,这样就会使得课堂的教学更为高效,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会变得容易。
四、 相关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说明高效课堂的构建离不开老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大胆创新。能够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要角色。同时,教师能够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让学生能够在课下借助网络平台来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一些学习资源。教师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学习借鉴一些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并运用到自己的高效课堂之中,让教学效果更为出色。只有教师敢于接受新鲜事物和新式思维,才会使得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道路更为多元化。此外,同年级的数学教师也要定期开展交流会,发挥集群效应。在会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老师共同协商,从学生和具体实践出发,提出解决方案。学校也可以多为教师提供一些外出交流的学习机会,有助于拓宽教师的教学思维,只有教师头脑清晰,学生在课堂上才能受益良多。
(二)核心素养贯穿课前课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数学课堂上40分钟。同时要抓住课前和课后这两大重要环节,在课前教师要把自己已经准备好的一些预习材料发放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对课堂上所讲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并能提出自己的疑问。预习材料的内容应涵盖全面,不仅能够包括课堂上要讲的一些基本知识,同时也要提出一些思考题目,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课堂学习中,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段里帮助学生夯实数学基础,理清数学逻辑,拓宽数学思维。在课后教师要督促学生及时完成课后作业,并根据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适当减少一些题量。让学生能够有时间去进行下一阶段的预习。
例如:在六年级下册数学学生会学习到商品打折销售的问题。由于折扣问题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商品打折较为密切,在学习这一内容之前,教师可让学生能主动对商场的一些打折商品的价格进行计算。通过对比观察打几折才能够使商品更为便宜。学生在课堂学习前对打折问题有了一个具体的认知,那么在课堂学习中学生自然会联系生活实际对数学进行解决。教师在课堂上对打折问题进行重点讲授,让学生带着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再次回到生活中去探究打折问题。将所学到的内容运用到实践,更有利于培育数学核心素养。
(三)探究新式教学方法
只有教師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创新新型的教学方式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数学微课、数学PPT以及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都可以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不仅可以夯实数学知识,同时和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促进提升自身的素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将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五、 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实现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就要将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能够合理把控课前、课中和课后这三大教学环节并不断运用一些新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自愿投入数学课堂的学习中,充分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让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更好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晶,赵广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的课堂创新实践探讨[J].考试周刊,2020(8):103-104.
[2]杨舒媛.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2):113.
[3]饶贵.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2020(14):220.
[4]杨万彩.基于课堂高效教学法的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4(19):92-94.
作者简介:
桑楠,甘肃省兰州市,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华侨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