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君
【摘要】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良好的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听,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培养其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和进而学习音乐其他技能的基础。在欣赏教学中重视并运用有效地聆听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获得积累感受与鉴赏音乐的经验。本文就音乐欣赏如何有效聆听作了一些简单的、初步的印象与思考。
【关键词】音乐欣赏;有效聆听;情感体验
听音乐是一种快乐的体验,我们应该做的是让所有孩子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让他们爱听音乐,会听音乐,听懂音乐。但不得不说,在这方面我们做得还很不够。以下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对欣赏教学中的有效聆听的看法与探索:
一、创设欣赏教学环境,营造“聆听”的氛围
音乐是声音艺术,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听,听觉环境的氛围是否符合聆听歌曲的情绪是良好音乐欣赏的重要条件之一。
(一)创造幽静环境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力避不良的音响产生,例如要避免室外嘈杂的教室展开音乐欣赏教学,在聆听音乐时要尽量关上门窗,尤其在夏天更应该注意在欣赏音乐时关闭电风扇,以免电风扇的转动声影响聆听效果。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快感,并诱发美感的产生。而糟糕的音响则使人生厌、烦躁。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音响效果,要避免音量过大,音质过尖,或参杂着杂音的音乐出现。营造美的音响环境能使听者“享受音乐、愉悦身心”。同时要求学生安静地欣赏,“闭上眼、竖起耳”等都是很好的聆听方式。
(二)创设音乐情境
教學过程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处于最佳状态,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聆听之中,确保欣赏教学的有效性。曾经听过刘德昌老师的几节课,他的肢体语言教学法让我很是佩服!刘老师说过:“不是为表演而表演,而是在你的肢体语言中有东西,有音乐。”确实,刘老师的肢体表达非常奇妙,是刘老师特有的教学语言。这种肢体表达既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又能准确地表演音乐,还能把学生带入到音乐情景中去。你会不知不觉地沉入到音乐中。我吸取他的经验,在教授《苗岭的早晨》时这样导入:本人先做深呼吸状,张开双手,慢慢呼气,说到:“让我们离开喧嚣的城市,走进大自然,呼吸清新的空气,闭上你们的眼睛,听,我们来到了哪里?”然后播放口笛曲《苗岭的早晨》,让学生听后说说感受,通过教师营造的宁静气氛,学生对音乐进行了认真倾听,他们很容易地从音乐中感受到了清晨置身于山林间的美妙。轻松氛围的制造、音乐情境的创设,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带着浓郁的求知欲走进音乐。
二、关注欣赏教学内容,挖掘“聆听”的深度
音乐的精髓其实都包含在鸣响着的声音中,只要会听,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产生对应和共鸣,就能享受到音乐所散发的愉悦感和美感。教师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正确引导学生参与听觉体验,从而走进音乐作品,感觉并理解音乐作品,挖掘“聆听”的深度。
㈠听“门道”,从音乐表现的要素中了解音乐。本人在执教五年级欣赏教学《乘雪橇》一课时,先通过图片导入让学生了解冰天雪地的感觉,然后通过让学生聆听乐曲中的伴奏乐器让学生感受这是描写主人坐着马拉雪橇在雪地上奔驰的情景,然后我通过抓住速度、力度这两个音乐要素进行探究,引导学生聆听音乐主题一次次地反复出现,每次出现都有着不同的速度、力度变化,带给我们一种新的感觉,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要素变化对音乐的表现作用,如果说深入到音乐要素的学习是“只见树木”的话,那么对音乐结构的感知是“又见森林”。让学生聆听全曲,说说主题音乐在整个乐曲中一共出现了几次?然后我根据主题音乐出现的次数对作品进行了曲式结构的分析,分为“引子、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和尾声”,并通过对不同乐段的比较聆听让学生了解不同乐段的节奏、力度、情绪的变化,从而使学生理解了变奏曲式的乐曲特征,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了该音乐作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揭示了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聆听体验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帮助学生逐步加强对各种音乐要素的敏感反应,即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更让学生走进了音乐。
㈡听“情感”,从音乐传达的情感信息中享受音乐。罗丹曾经说过:“艺术就是感情。”音乐美,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在欣赏教学中要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力求以情动人,以美感人。例如,在欣赏四年级上册《少年的歌》这一单元时,通过对《小机灵的歌》和《牧羊姑娘》的比较聆听,让学生感受到了音乐作品所表现的不同形象,前者是机智、活泼的形象,给人以“明快清新”、“欢快愉悦”地情绪,而后者则是辛酸、凄苦的形象,给人以“暗淡悲伤”、“抑郁低沉”的情绪。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只有唤起了听者潜伏的情绪反应,才能使音乐的情感与听者的感触产生碰撞和共鸣,进而产生“以情动人”的情感效应。
㈢听“文化”,从音乐散发的人文气息中感悟音乐。每个时期的音乐作品、每个音乐家的艺术手法都毫无例外地留下了时代的烙印并反映着时代的审美需求,也都如实地展现了音乐艺术的演进过程并刻录下了音乐文化的发展脉络,这些都为后人理解和把握音乐的时代特征及风格特点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例如,聆听《红梅赞》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歌曲明朗、刚健的曲调,高旋低回的旋律中去体会革命者挺拔、刚强、开朗、自豪的英雄风貌。聆听管弦乐《北京喜讯到边寨》要让学生从聆听该作品主题取材的苗族和彝族音乐入手,通过聆听引子和五个具有舞曲特征的主题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重大喜讯传到祖国边塞时,山寨人们欣喜若狂、纵情欢庆的情景。这种听“文化”的欣赏教学引导不仅突出了音乐文化这条主线,更有利于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而且扩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注重欣赏教学形式,丰富“聆听”的方式
(一)尽量完整地听,避免支离破碎地听。
完整地聆听不但能提升音乐听觉意识和听力水平,更能使学生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不但对那些结构短小的作品如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野蜂飞舞》和圣—桑的《袋鼠》等要完整地聆听,因为这些作品整体性很强,所以一般在教学中都会完整聆听,对于那些标题性的、故事性的大音乐作品,如迪卡斯的《魔法师的弟子》等更要完整地聆听,可先对音乐的内容、背景灯作适当的说明,可以促进学生聆听的愿望并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当然,如果在聆听一首乐曲前却作了15—20分钟的讲解,把学生一节课中持续注意的时间全都占用了,又会把聆听音乐的兴趣抹杀掉。因此,不管是先讲后听还是先听后讲,都应该把握讲解的适度,避免边讲边听,对作品进行细细分割,支离破碎的听不但让学生感受不到音乐的美感,更谈不上对音乐作品的深刻理解和解读,同时也会扼杀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相对完整和连贯地“听”是对音乐的尊重和对听者的信任,尤其是面对高段学生,更要避免以“解说”代替和干扰“聆听”的现象。
(二)多次反复地听,避免匆忙应付地听。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各人的领悟和情感不同,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也会不同,所以对音乐作品需要反复地聆听。对于同一个音乐作品,第一次听和第二、第三次听会有不同的感受,过几天再听和今天听又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并且相同音乐作品的不同演绎版本的听辨,又能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许多经典的音乐通过反复地聆听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音乐的鉴赏能力,因此,我们在欣赏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听”把欣赏教学活动牢固地建立在听的基础上,使音乐教学收到良好的成效。
(三)富有引導地听,避免稀里糊涂地听。
聆听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修养,在欣赏教学中我们要对学生切实加以引导,要让学生们有目的地听,有兴趣地听,有思考地听,在听中激起思维的火花,真正实现听有所得。引导学生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欣赏中,在聆听中感知、认知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如欣赏拉索作曲的无伴奏合唱《回声》,在初听歌曲前我问学生:“你听听这首歌曲跟你以前听到的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在歌声中你听到回声了吗?”带着问题静静聆听,学生很快就听辨出了这是一首纯声音演唱的无伴奏合唱曲,在歌声中他们隐约听到了力度很弱的回声效果,从而引出了合唱队员们通过声音力度的变化,惟妙惟肖的模仿了回声的效果。接着,我又问:“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两个合唱组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声音的强弱和时隐时现的回声效果的?”让学生再听歌曲《回声》,这次学生们听出了两个合唱组的音量不同是由于人数的不等所产生的听觉效果,从而自然而然的理解了大型合唱组和小型合唱组的概念。在复听歌曲《回声》前,我请学生们思考:“那么你有没有听出来这两个合唱组是用什么演唱形式来模仿这时隐时现的回声的呢?让我们屏住呼吸再来听一听。”这次的聆听让学生发现了两个合唱组是一组先,一组后间隔一小节进行演唱来模仿回声效果的,学生们从聆听中认识了——轮唱这一演唱形式。最后一遍的聆听让学生随着音乐去体会置身于群山幽谷中的恬静,去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愉悦和乐趣。教师启发性的引导,描述性的讲解,逻辑性的深入,探究式的对话为学生地有效聆听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回归到感性,聆听音乐的过程就会在一个合理的循环往复中得到质的飞跃。
结语
总之,当学生有了良好的聆听习惯时我们才能引领着孩子们向音乐的殿堂迈进;才能在音乐课堂中发现意外的美妙风景;才会有师生共同创设的音乐激情旅行;也一定能让孩子们喜欢音乐课,喜欢音乐,大幅度提高音乐欣赏教学的实效性,最终实现培育“音乐耳朵”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中国音乐教育》 《中小学音乐教育》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实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