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教师有效的专业成长与课堂教学能力直接相关。可从“模课”中降低试错成本,在“磨课”中精进教学技艺,进而在“摩课”中突破成长藩篱。
【关键词】新教师;专业成长;磨课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62-0034-04
【作者简介】严亚雄,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江苏南通,226009)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作为一名新教师,你是否有这样的困惑:怎样才能尽快适应岗位,走出一片新天地?我的回答是:教师成长在课堂,有效的专业成长与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直接相关。
模课:降低试错成本,悟中去迷雾
给你讲一段我当年的经历吧。作为一名“文转理”的新入职教师,面对讲台下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心中不免有些慌张。读师范时学过的理论到了此刻变得苍白,我甚至无法弄清一课时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更谈不上准确把握教材重点、难点。
怎么办?我选择了模仿。
每次备课,我都会将手头仅有的备课手册翻看一遍又一遍,接着去图书馆找相关的资料,当找到一篇感觉不错的教学设计,我就开始模仿。没有录音,没有录像,我对着镜子一遍遍试讲。成功执教的那一刻,我告诉自己:加油,你可以更好!
和大家分享我的这段经历,其实是想说:新手教师,刚开始不妨“拿来主义”。当然,还要思考的是:拿什么?怎样拿?
新人职的你,缺少经验,课堂调控能力不强,独立设计课的能力不足,课堂教学智慧欠缺。更重要的是,面对纯真的儿童,我们知道“试错”的代价太大了,得想办法尽可能降低试错成本。对“百度”上搜索来的教案、课件等,要学会选择和甄别;要更多从优秀报刊上寻找名师、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如此眼界才能开阔。尽可能找到相应的教学视频,一招一式、举手投足尽收眼底,这种感性直观的学习很重要。
找到多份好的教案或视频后,千万不要以为万事大吉了,不能做低级的搬运工,生搬硬套的课堂只会让你失望,甚至对自己产生怀疑。接着我们要做的是筛选,将不适合自己教学风格或无法驾驭的环节舍弃,找到适合自己同时也适合本班学生的设计。同一教学内容不同教学设计中的好点子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再进行适当的改编。什么意思呢?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一定有他独特的风格、鲜明的个性。你看语文名师孙双金激情似火、于永正童心未泯,数学名师华应龙智慧幽默、张齐华诗意深刻,倘若你都学,那必定是“四不像”,东施效颦适得其反。不断地甄别中,我们将进入的是模仿的最高境界,那就是提炼其精华,也就是不仅仿其形,更要模其神,心领才能神会。这将是一个相对长期的“悟”的过程。
对了,这时的备课一定要写详案,如剧本一般,细到你要说的每一句话,要完成的每一个动作,以及学生可能出现的每一种反应,乃至对应每种反应你的理答,等等。在此基础上,化繁为简,提炼出一份简案,包括大的教学环节及板书等内容,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心中有课。
接下去你就可以对着镜子试讲,自己满意之后再找一间空教室,邀请几个同事,请他们当学生来模拟上课。“学生”要尽量像学生,尽可能暴露学生内心的可能想法。此时,原先的设计才能变“活”。当你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经历一遍,面对真正的课堂才可能做到心中有数、应对从容。胆量大了,教态自然了,对教材的理解深了,教学的实际能力也就会提升。
可是,作為新教师,我们最容易出现这样一种心理状况,那就是过分紧张、局促不安,甚至恐惧惊慌,对吗?我当年就是这样,这种心理反应让我的课堂语速明显加快了。怎么办呢?我的经验就是:在正式进入课堂前,还要学习如何驾驭课堂,尽可能准确、详细掌握班级的情况,准备好各种应对策略。当一切准备妥当,调整好心态,树立成功的信心,同时保持清醒头脑,就会进入相对好的状态。
我特别建议每个新入职教师都要争取多上公开课,且最好不要重复。若是语文教师,可以尝试阅读课、作文课,写人的、记事的;数学教师则可以尝试“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实践”等领域的不同内容,可以是新授课,也可以是练习课、复习课。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看名师教学设计,观大家视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实践,一次次模仿中你会得到锻炼和提升。
磨课:精进教学技艺,研磨见成长
任何一节好课的诞生必定经历一轮又一轮的反复打磨。新人职教师要成就一节好课更应如此。正是这种“教你千遍也不厌倦”的执着和韧性,才能成就专业成长的华丽绽放。
作为新教师,第一轮磨课要做的就是关注自我,听听自己的课。关于这个话题,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曾专门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作《年轻老师不妨听听自己的课》。在这一环节中,重点关注的是教师本人的原经验、原行为。现代媒体手段多样方便,手机就能实现录音录像功能。上课前,将录像功能打开。课后,根据需要随时反省。
听什么呢?听原先设计的达成率,那些预先设计的环节是否实现了;听课堂中学生的反应,和预想的有多大的吻合度;听课堂的语言,有没有平常没留意的口头禅,有没有奇怪的语气语调,甚至是自己都没觉察的口误;等等。我有一个徒弟用这样的方式听完后吓出一身冷汗,她说:“师父,我一点都没想到,同一句话我重复了那么多遍!自己听了耳朵都起老茧,孩子听了该有多不喜欢啊!”是的,这样的听课行为若能坚持下去,你就能有效“化错”,从而实现一种专业成长的自觉。
第二轮磨课,可以邀约同伴进入课堂。听课者关注的角度不相同,观察分析的视角也就呈现多样性。研讨时,教者可先回顾反思,再由听课者就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大家共同学习,可讨论、可争辩,最终达成一致。
前段时间,我校一位新入职教师执教《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这一课题。研讨阶段,教师们提出以下几点想法:一是教学设计缺乏童趣,不符合低段儿童的年龄特征;二是课堂中教师引导过多,学生参与度不够,自主性不足。最终给出的建议为:1.针对第一个问题,设计一个儿童喜爱的情境,整节课一个情境串到底,情境与情境之间的衔接要自然,代入感要强。2.设计小组活动和同桌合作项目,学生能说的教师坚决不替代,学生通过同伴互助能够解决的教师务必给予机会。可以提问:“他的发言谁听明白了?”“他讲得特别精彩,谁会重复?”“谁能给他提醒?”等等。重构后的课堂上,学生和喜爱的学校人工智能人物形象“童小点”一起游戏、操作、思考,他们大胆去表达,耐心去倾听,最终收获了知识,收获了快乐。
第三轮磨课,关注的重点是细节,包括语言、教态、理答、气氛的调控、时间的分配等,于细微之处提升课堂智慧。新教师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心里只想着事先的教学流程,课堂中学生的回答没法准确回应,教态相对僵硬,语速相对较快,常常在不该停留的地方花费大量时间,不能灵活机智处理生成问题等。面对如此情形,执教者要思考如何从学生的视角去完成预先的教学设计,这是一种积极的对话和思考的状态,对每一个参与者来说都将是一种提高。下课后最好第一时间就组织研讨,因为这时的反馈最为有效,如有时间也可以边看视频边提出建设性建议。
当然,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进行“四磨”“五磨”,直至最终精彩亮相。总之,一课多磨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磨都有特定的目标和任务,这样的过程很是“磨人”,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经历和体驗,我们才能真正审视备课的立意,才能从教师立场走向学生立场,从关注教材的知识序列转向关注学生的认知序列。这样的视角转变是一种极大的挑战,这样的“磨砺”让我想起一句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亲身参与、体验和经历过,才会有所感悟,才会反复思辨,最终完成自我矫正和建构,从而有效“化错”,收获成长的喜悦。
摩课:突破成长藩篱,匠心向未来
这里的“摩”指的是“揣摩、研究、品味”,研究教学内容的本质和精髓,品味名师大家的思想与风格。要不断研究、思考,如好的匠人一样,将课堂做到极致并不断突破,最终上出属于自己的课,形成自己的个人教学风格。
一次“磨课”结束之时,恰恰是最好的自我反省和提升之时,也是破茧成蝶的关键之时,万不可放松和懈怠。可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这样设计?
研读课标,吃透教材,熟悉所有和本课有关联的材料,在此基础上慢慢产生独特的体验、深刻的理解,将名师大家的设计内化于心。
有哲人说:站在什么地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往哪里走。设计中的每一个技巧、环节,每一种方法、策略,每一句提问、理答等,不只是为了完成教学的任务,更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不断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反思育人方式的恰当与否等,我们才能做到“心中有生”。
2.还可以怎样设计?
以课前谈话为例,目的主要是拉近师生距离,营造好的课堂氛围。那么,能否做到谈话内容和接下去的课堂教学有所关联呢?
一位数学教师借班打磨《认识乘法》一课,第一次是请学生介绍自己,不够自然,气氛也没达到想要的效果。第二次是用一张彩色圆形纸片引入,问学生想到了什么,形象具体的教具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千姿百态的答案呈现后,教师说:“小朋友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让我们带上这种感觉进入今天的课堂!”第三次的设计除了圆形纸片,添加了圆环形的纸片,课堂上数“几个几相加”恰好用到了,小小圆环纸片对于学生建立初步的乘法模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如此创设,以沟通师生情感为前提,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为要义,以引发学生思维碰撞为指向,以整体育人为终极目标。因为我们设计的每一项活动都是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即便看似无关紧要的课前谈话也应受到百分百的重视,也需用心思考。
3.这样设计有效吗?
有人说,教育中最难的功课就是理解儿童,的确是这样,我们的所有努力其实都是基于儿童、为了儿童。对于教学设计有效性的叩问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一问选材是否适宜,是否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是否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要尽可能让每个孩子熟悉教学内容,对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充满探究愿望。
二问目标制定是否恰当,是否紧扣主题,是否将情感目标的达成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教学目标是课的核心和灵魂,它直接关乎教学活动的成败,关乎儿童培养的定位,要尽可能做到简洁明了、清晰具体,不必面面俱到,避免大而空泛。
三问教学过程是否有序,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没有关注到儿童的个体发展。有序的教学过程包含这样几个基本阶段:心理准备、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一般情况下,导入和示范讲解、评点的时间约占40%,学生活动、操作、体验、作业的时间约占60%。当然,这些还需要根据儿童发展的具体状态去把握。
不停地问,不停地想,当我们有了“择一事,终一生”的初心和“终一生,爱一事”的耐心,我们就可以不断突破惯常、超越自我,从而将教育这件事做到天荒地老、心安魂定。
罗素曾说,伟大的事业源于坚韧不断地工作,以全副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让我们修一颗“匠心”,用最朴素的力量——模课、磨课、摩课,“模”出成长的力量,“磨”出精彩的课堂,“摩”出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