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检疫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创新

2020-11-09 03:08宋爽谢桐音潘春清张俊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4期
关键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学团队实践教学

宋爽 谢桐音 潘春清 张俊华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植物检疫工作的作用愈发凸显,新形势下对高校植物检疫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该文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方式、师资建设等角度阐述了对植物检疫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植物检疫学;实践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4-0-02[收稿日期] 2020-04-29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随着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近年来“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全面实施,我国与世界各国间的人员和物资往来量不断加大,植物检疫工作的作用愈发凸显,对高素质的植物检疫专门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1,2]。因此,新形势下对高等院校植物检疫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依赖教材进行简单的课堂讲授,理论教学内容陈旧,实践教学环节缺失,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进行植物检疫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阐述了植物保护专业对植物检疫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探索。

一、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及时更新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最主要载体,是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基础材料,教材的选择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3]。不同于许多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的专业基础课程,植物检疫学课程涉及各种法规、条约、有害生物名录等时效性较强的内容,并且在国内外又不断有新的特殊疫情发生。因此,即便是优秀的教材,也由于出版周期长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知识的滞后,这就需要任课教师不断掌握最新信息,不断学习前沿知识,及时融入教学之中。

比如,在介绍《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SPM)时,教材仅列举了截至2007年底所发布的29个国际标准,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C)官方网站的网址,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查阅最新的全部国际标准。学生通过该作业任务,不仅了解了ISPM的最新信息,同时熟悉了IPPC网站的主要内容,加深了对国际性植物检疫法规的认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再比如,2018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后,在讲解我国现行的植物检疫体系时,教师应及时将教材中提及的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更正为农业农村部、国家林業和草原局以及海关总署,这不仅使信息更准确,也让学生意识到植物检疫工作的行政属性。

教学内容同时也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及时反映新疫情。自2019年年初起的几个月时间,毁灭性害虫草地贪夜蛾从云南省迅速蔓延到全国多地,给我国玉米生产带来严重损失,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新闻报道持续关注灾情并分享信息,使学生不仅充分认识了草地贪夜蛾的生活习性、为害特点等专业知识,还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对植物检疫学以至植物保护专业的认同感和荣誉感。

二、增强课程实践性

植物检疫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4],不仅涉及植物检疫的各个环节,还涉及大量有害生物的识别和检疫检验方法等实践内容。仅通过课堂讲授,学生难以深刻理解和掌握,因此实践教学尤为重要。

(一)实验教学

由于检疫对象的特殊性,多数危险性有害生物在国内分布极少或者尚未发生,实验教学缺乏足够的实物标本,为课程实验教学的开展带来了较大困难。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我们通过多家检验检疫部门和科研机构,购买或获赠了数量可观的检疫性害虫、病原线虫、杂草等实物标本,构建了标本库和电子图库用于教学,使学生直观掌握相关检疫对象的形态特征、鉴定方法和检验检疫技术。

针对形态体积微小的检疫性病原微生物,其形态特征与近缘的非检疫性病原微生物极为相似,在普通显微镜下难以区分,因此本课程针对植物检疫工作中所应用到的分子生物学、血清学检测技术来开设实验。一方面,立足于黑龙江省作为大豆疫霉病菌(Phytophtora sojae)的疫区,实验材料较易获得,并结合本单位在大豆疫霉根腐病研究中的科研优势,开设了“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的分子检测”实验项目,培养学生掌握检疫性真菌、卵菌的DNA提取、PCR扩增、凝胶电泳等分子检测技术原理和方法;另一方面,我们购入了苹果茎沟病毒检测抗体,获赠了毒源,开设了“苹果茎沟病毒的Dot-ELISA检测”实验项目,培养学生掌握检疫性微生物的血清学检测原理和方法,实验材料选择摩擦接种的ASGV草本寄主,保证了教学用材料的持续供给。

(二)现场教学

植物检疫工作有严格的工作流程和技术规范,为使学生直观认识检疫工作的实际操作流程,我们与哈尔滨海关进出境检疫部门进行合作,每年组织学生前往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进行现场教学。通过现场参观学习进出境货物检疫、旅客检疫的工作流程、工作场所和设备,并邀请海关工作人员进行现场讲解,现场沟通,使学生对植物检疫工作有了直观的认识,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显著提升。

三、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随着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尤其是近年来5G网络的逐步应用,将“互联网+”模式引入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已是一种趋势。本课程基于“智慧树”在线教育平台购建了在线课程,将授课视频和大量图片、视频、文献资料按知识点进行了整合分配。学生可利用平台通过移动终端自由选择学习地点、时间和进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激发了学习积极性。教师通过平台的信息反馈也可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实时推送教辅材料,充分与学生互动。然而,线上教学依然存在知识点分散,知识体系不成熟,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等诸多不足之处。因此,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现代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教师通过线下课程,一方面串联线上课程的知识点,厘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翻转课堂,针对各种检疫性有害生物,采取学生分组、认领任务、查阅文献、制作PPT、课堂讲解、师生讨论、教师总结的流程,使学生最大限度参与教学全过程。

四、构建课程教学团队,强化教师专业技术水平

目前,植物保护专业教师大多长期从事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但植物检疫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不仅同时涉及植物病理学、昆虫学、杂草学等自然科学,还涉及各项法律法规等社会科学内容。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本课程由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专业优势。同时,强调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积极组织教师赴检验检疫机构和具有优秀教学经验的高校交流、学习,不断提高教学团队整体教学水平。

五、结语

近年来,东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以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引领,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针对植物检疫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方式、师资建设等角度开展教学改革的探索。在后续的教学工作中,仍需要根据实际问题,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秀的植物检疫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皓,朱明旗,商文静,等.植物检疫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7(36):228-231.

[2]王磊,陆永跃,何晓芳.植物检疫学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现代农业科技,2019(20):250-253.

[3]汪敏,焦睿.“植物检疫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1(10):23+25.

[4]黄妍妍,潘俊鹏,陈小飞.植物检疫学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96-97.

猜你喜欢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学团队实践教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利用MOOC优势重塑教学 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模式
MOOC教学试点学院探究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网络营销》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