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孩子感受童真

2020-11-09 03:14王葭华
新智慧·中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教育评价美术教育

王葭华

【摘 要】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教育评价是相当重要的内容,对促进幼儿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就如何评价幼儿作品进行了探讨,希望为幼儿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

【关键词】幼儿作品;教育评价;美术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使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长期以来,美术教育都十分重视对美术作品的评价。美术评价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被修改和完善。在评价幼儿作品的时候,教师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评判他们。“画得像”不代表“画得好”。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出发,尊重幼儿的艺术创作。只有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有效评价孩子的作品。

一、美术教育评价现状

美术教育评价面临很多问题,这也是目前美术课程建设中比较薄弱的环节。评价美术作品的好坏常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难以用统一、量化的标准去衡量。近年来,美术教育的评价逐渐受到重视,国内外的教育同行也做出了不少探索。幼儿美术教育的评价不应该只停留在技艺的层面,而是应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多角度、灵活地评价幼儿的作品。

二、遵循年龄特点,评价幼儿作品

要想有效评价幼儿的作品,教师先要了解儿童绘画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了解幼儿美术发展阶段与年龄特征也有利于教师设计适合幼儿的美术活动。

(一)初始期(0~2岁)

在这个阶段,孩子在美术学习方面的发展始于和美术材料或美术环境的初次接触,他们对这样的经验做出的反应是个体感受的基本背景。触摸、看、抚弄、听、闻,是美术的基本条件。

(二)涂鸦期(2~4岁)

大多数儿童在15~20个月时会开始无规则、无目的地乱涂乱画,这一个阶段会持续到3~5岁,相当于皮亚杰所说的认知发展的“感觉运动期”后期。儿童最初画的涂鸦元素是缺乏“意义”的。早期涂鸦只是一种动作,缺乏视觉指引。

(三)图式前期(4~7岁)

在这个阶段,幼儿在美术表达中有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在自我意识基础上用符号表示人。随着幼儿头脑中视觉形象的积累,当幼儿把图像和一个想法联系起来时,形状就会变成一个符号,具有象征意义。这些符号会与美术表达的对象和环境相关。幼儿绘画出他们所知道的东西,而不一定他们所看到的对象,这是这个阶段幼儿的一个特点。例如,在画房子的时候,幼儿会把房子画成透明的,墙里面的人也会画出来,因为他们知道或者认为房子里面有人。

三、解读五大领域,评价幼儿作品

(一)解读健康领域,关注情感需求

健康是指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评价幼儿的作品可以从健康领域出发,从幼儿的作品中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

例如,在观察《蛀牙好痛苦》这副作品后,笔者通过和幼儿交流,知道他“想吃甜食”的情感需求。于是,在评价幼儿作品时,笔者就借用他的作品来告诉幼儿平时要多刷牙、少吃甜食,不然会和图片里的小男孩一样长蛀牙。

(二)解读语言领域,了解幼儿听说能力

观察和分析一件美术作品可以培养幼儿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简单的美术术语和概念,让幼儿尝试描述美术作品,鼓励幼儿对艺术进行思考和探究,并以美术为契机,让幼儿讲述自己的想法或感受,从而促进幼儿语言的学习。

案例《小鸡去旅行》

师:睿睿,你能跟王老师说说你画的是什么吗?

幼:我画的是《小鸡去旅行》。

师:哦,小鸡前面那个大大的圆是什么呀?

幼:前面是一座大山,小鸡要翻过山才能去旅行呀。

师:哦,这只小鸡真勇敢。

幼:你看,它头上留了很多的汗,因为这座山太高了,它爬得很累很累。

师:你说得很棒。下次你把《小鸡去旅行》跟其他好朋友也说一说,他们肯定会喜欢你的故事哦。

案例中,笔者运用了对话法来了解睿睿作品的意义,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原来,普普通通的作品中也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因此,在评价儿童作品时,教师应该站在幼儿的角度去解读作品。

(三)解读社会领域,提高适应能力

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在美术活动中,幼儿的作品能反映当下社会的现状、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等。因此,评价幼儿的作品,可以从社会领域出发,从幼儿作品中了解幼儿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

作品:《武汉,加油》

例如,在欣欣的作品《武汉,加油》中,戴着口罩的医生与病毒在战斗。她的这幅作品就反映了当下的疫情。欣欣说:医生叔叔阿姨很辛苦,他们和病毒在搏斗,我们要听话好好宅在家里。

由于疫情的原因,在评价欣欣作品时,笔者使用了微信点评的形式,通过欣欣的作品来向幼儿简单讲述了新冠病毒,告诉幼儿医务工作者的不易,并引导幼儿要像欣欣一样宅在家里,出门要戴好口罩、勤洗手。

(四)解读科学领域,引导探究认知

在美术作品创作中,幼儿需要发现、想象、实验、尝试创新的材料和技术,并观察和记录数据,这些都与科学领域的许多技能、目标和思维习惯有关。笔者通过视觉呈现或动手操作的方式,使幼儿更容易掌握如形状、空间、比例和图形的知识技能,进一步强化幼儿的数学认知等。

例如,在中班诺诺的这幅《雾霾不见了》的作品中,她就大胆创想了科技改变生活的场景,通过“机器人在地球种树”这一科学幻想来解决雾霾问题。而大班作品《垃圾分类识别镜》是基于当下比较热门的垃圾分类来创作的。这幅作品中更多的是幼兒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和探究。

在评价孩子作品时,笔者赞许了诺诺的想象力,让她尝试介绍了自己的科学构思和设计理念。在点评大班幼儿作品时,笔者更加注重引导其他幼儿巩固垃圾分类的知识。

(五)解读艺术领域,激发表现创造

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幼儿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因此,在评价幼儿作品时,教师也可以从艺术领域出发,激发幼儿对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中班“在秋天里”主题活动中,笔者布置了树叶粘贴画的任务。然然小朋友和妈妈一起收集了不同颜色的落叶,并描绘了她眼中的秋天。她说:我要把秋天的落叶都收集在瓶子里。

在评价然然的作品时,笔者先赞扬了她的想法,然后问其他幼儿:秋天的落叶还能变成什么?幼儿给出许多答案,他们说可以变成孔雀、金鱼、小鸟、螃蟹等。幼儿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的同时,还应该不断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幼儿天生喜欢涂画,而且无论使用怎样的材料,画出怎样的图像,他们都乐在其中。在创作中,每一笔都是对孩子自己的一种肯定。每一副作品都有一段奇妙的故事,总会带给我们惊喜和感动。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艺术的世界里翱翔。让我们蹲下来,从多个角度审视孩子的作品。只有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教师才能更加有效的评价他们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朱玉燕.幼儿园绘画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与评价[J].幼儿教育研究,2019(04).

猜你喜欢
教育评价美术教育
莫让“后进生”成为教育之殇
关注“人的发展”:“核心素养”观下学校教育的召唤
基于幼儿成长的有效教育评价研究
学生人文精神在高职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
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取向和育人导向探析
初探教育评价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