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娄东文化是根植于娄东大地的先进文化,包括太仓的历史文化遗迹、文献资料、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种形式。这正符合新课程标准中资源多元化、教学形式多样化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丰富教材内容,与娄东文化自由互动,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进而增强他们的家国情怀,构建活力课堂。
关键词:娄东文化;乡土资源;活力课堂;初中历史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身份、象征和民族精神、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传承民族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而娄东文化是太仓人民近千年奋斗的结晶,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价值,以历史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资源,把富有地方色彩的美的事物呈现在学生面前,与娄东文化自由互动,感受家乡人民用聪明才智创造出的灿烂文化,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喜爱,进而增强他们的时空观念、家国情怀,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承担起传承娄东文化的责任和义务。
一、依托娄东文化
什么是娄东文化,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为了叙述方便,笔者把它定义为“根植于娄东大地的先进文化”。人杰地灵的文化环境、特殊的地理位置、勤劳智慧的人民群众,孕育了南北文化交融、江海文明相汇、独具特色的娄东文化。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娄东文化与太仓地方历史同频共振,使学生产生爱家乡、爱人民、爱祖国的情感。以中国古代史为例,具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维新遗址,源远流长
2003年夏天,一个偶然的原因揭开了太仓原始文化遗址的面纱。考古人员在双凤鎮新湖管理区维新村3组,清理一座被人为破坏的明代葬墓郏家坟,在该坟地层以下出土了一件马桥文化时期的圆底陶罐。维新遗址的发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它填补了太仓原始文化的空白,揭开了太仓文明史的序幕。
(二)海峡两岸,联系密切
三国时代,东吴政权开展了大规模航海活动,吴大帝孙权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大规模航海的倡导者”。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吴国势力达到了夷洲,揭开了大陆与台湾交往的历史序幕。据明初陈伸《太仓事迹考》云:“三国吴孙权和好于辽公孙渊,始置仓于武陵桥北。”当时地处长江入海口的太仓,可能就是孙权的吴国海军远航出海的重要港口和补给基地。
(三)人口南迁,江南开发
靖康之变后,宋徽宗第九子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皇帝位,改元建炎,是为宋高宗。不久,宋高宗与朝廷渡江南迁,先至江宁,后到杭州。南宋时期,太仓地区也有大量北方移民迁来,另有南宋军队进驻。南宋太仓人龚明之曾说:“建炎兵火时,士大夫多避地东冈。”东冈就是太仓的别称之一。
(四)海运漕粮,扬帆远航
刘家港因为地势较低,水流顺畅,再加上朱清、张瑄等人的积极开浚,刘家港便发展成为宽达数里的大河。从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开始,朱清、张瑄等人先后开辟了三条从刘家港赴天津直沽的海上航线,由此确立了太仓在国家航运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二、构建活力课堂
笔者追寻的活力课堂,不单单是学生的活动,而且是有生命的、有生长的课堂。正如苏州大学尹艳秋教授认为的那样,活力课堂应有八个特征:(1)体现目标多元的课堂;(2)有效的课堂;(3)开放的课堂;(4)自主探究的课堂;(5)合作的课堂;(6)智慧成长的课堂;(7)整合各种资源的课堂;(8)科学与人文统一的课堂。
(一)播种——让知识的种子扎根孩子的心灵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老师的第一任务是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原始农耕居民》的过程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重点突出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指导学生查看良渚文化。然后话锋一转,告诉学生太仓也有一处重要的远古遗址,请熟悉的同学介绍维新遗址,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历史和现实的距离,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作为老师,要像春风一样将蒲公英的种子吹散,轻轻地留在孩子最贴近心灵的地方。
(二)聆听——让阳光雨露滋润孩子的心田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较充分地发挥了主导作用。但它不利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利于培养协同合作的精神。在教学《三国鼎立》的过程中,笔者讲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即今台湾岛),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历史与现实对话,让学生讲述他所知道的台湾人和台湾事,强化海峡两岸同文同种、同根同源。
(三)守护——用智慧责任呵护孩子的成长
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中国古代的道家特别强调自然,正如《道德经》所指出的:“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在学习《江南经济大开发》的过程中,笔者创设情境,让学生来个太仓一日游,涉及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具体内容,让学生认识到:顺应历史潮流,促进经济发展,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我们的课堂没有揠苗助长式的功利,没有驯技强化般的鞭打。
(四)收获——用赞赏真诚分享孩子的成功
活力课堂是师生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是师生共同的舞台。活力课堂是心灵与心灵对话,激情与激情碰撞,智慧与智慧交锋,价值与价值共享。在教学《元朝的中外交通》的过程中,笔者创设情境,左图右史,让学生小组合作,绘制地图,增强时空观念,强化历史思维。学生小组合作,上台展示,教学相长。笔者试图创设一种促进生命发展的活力课堂,使师生在合作、对话、探究、反思的过程中整体地提升。
三、活力课堂的实践反思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本真教育的回归。”那么教育的“本真”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应该是常态教育,是活力课堂。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看到教师过多地关注如何吸引学生眼球。评课的老师以学生是否参与活动了、活动时间长短、有没有用多媒体为评价标准。笔者认为:活力课堂形成的是链,是生命不止的循环。在这个循环系统中,学生和教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生命的自由成长。总之,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依托娄东文化,构建活力课堂。我们在教学中要正确把握好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使新的理念化为教学观念,并成为我们自觉的教学行为,构建活力课堂。当然,作为年轻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还会有这样那样的困惑。比如活力课堂的确切定义是什么?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如何做到简洁高效?课堂上的生生互动怎样增强目的性?活力课堂怎样形成符合实际的教学操作手段?这些基本问题,笔者只做一些简单的思考,促使自己进一步成长。依托娄东文化,构建活力课堂,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笔者相信构建历史活力课堂一定是美丽的,学生的生命一定能得以充分舒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代新人。就像面对植物的种子,作为教师要准备好土壤、肥料,充分利用好阳光和水分,顺其内在的生长规律,相信种子内在的力量,它们一定能顺利地发芽、开花、结果!作为教师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任其“杂草丛生”,要像农民伯伯守护庄稼一样细心呵护,守护孩子们一步一步地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曹国庆.苏式教育研究刍议[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版),2014(4).
[2]胡永生.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范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3]汪秀梅.怎样让阅读教学更有效[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0.
(责任编辑:韩晓洁)
作者简介:章大奇,江苏省太仓市浮桥镇浏家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