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人合一”思想作为道家的基本理论之一,阐释了古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其核心内涵就是强调人应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一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天人合一”思想发挥着重要作用,将其有机运用于语文教学实践中,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读课文以及丰富学生写作体验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天人合一;教学实践;写作体验
“天人合一”始于道家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诠释。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天地和人都应该遵循自然之道。庄子在《庄子·山木》中有云:“无受天损易,无受人益难。无始而非卒也,人与天一也。”意思是人要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一体。这是最早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明确阐述。这一思想发展到现代,已经延伸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人才培养活动,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有机运用“天人合一”思想,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引入资源,激发兴趣
“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和谐一体,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乏以“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为教学目标的。这恰是“天人合一”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把自然风光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引入课堂,那么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以四年级统编版语文教材《观潮》一课为例。该课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描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雄奇,旨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我在执教四年级《观潮》一课时,通过多媒体播放了钱塘江涨潮时的视频录像,以及潮汐变化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聆听大潮奔腾咆哮的声音,观看潮来时白浪翻滚的奇景,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恢宏气势,也更加深刻地体验到观潮人的惊心动魄。在观看过程中,教室里惊呼阵阵,赞叹声此起彼伏。这一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之后的朗读中,学生们情绪饱满,把潮来时的景象读得绘声绘色。由于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进一步加深,一些学生甚至能当堂背出要求背诵的段落,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除了运用多媒体将课程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将学生带到教室之外,在图书馆、博物馆甚至大自然中实地教学,让学生置身其中,更好地感受体验,从而使得语文教学事半功倍。这些都与“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思想相吻合。
二、感悟自然,深读课文
“天人合一”思想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和写景类课文的教学也有重要意义。
在新颁布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一到六年级的古诗文篇目共计135篇,约占课文总数的30%。在这些古诗文中,有许多都以大自然为题材,描写自然风光或景物,而诗人往往寓情于景,借自然之景抒发情感。小学阶段古诗文的教学相较于白话文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古诗文短小精悍、用词凝练。要想理解诗句含义,体会其中意境,感受作者情感,就需要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主动地亲近自然、观察自然、了解自然,从而增加对自然的感悟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抛砖引玉,通过抛出自己接触自然的体验经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代入作者的视角和所处环境,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义、感悟意境,体会作者寄于景物之中的情感。
以四年级统编版教材古诗《暮江吟》一课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先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题目中包含的信息——作者创作该诗的时间、地点,让学生了解此诗是作者黄昏时在江边所作。然后,在进一步解读古诗时,我请同学谈一谈自己看到过的晚霞映江、新月初升是一种什么场景。一开始,学生应者寥寥。于是我先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展示了几张生活中拍摄的黄昏日落图和众星拱月图,并向同学们简单描述了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黄昏和夜晚的景象。这一做法,打开了不少学生的回忆,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纷纷举手,分享自己的观察经历,有的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联想和想象。这一堂课到最后,学生们都能准确理解“残阳”“铺”“瑟瑟”等关键词的含义,也体会到了“真珠”“弓”两种比喻的形象生动。
小学语文的古诗文教学一直都存在强行灌输字词含义的误区,而结合生活经验解读古诗文的方法,拉近了古诗文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它让我们在共同讨论、畅所欲言的氛围中,感悟自然之美,体会诗句之美,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积累体验,丰富写作
“天人合一”强调人应顺应自然,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就是要尊重写作的客观规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意思是说文章创作,总是有感而发。学生写作文时要有情感积累和写作冲动,才能“下笔如有神”。如果缺乏作文题目的相关经验,一味闭门造车,学生就容易陷入被动写作的状态,胡乱编造甚至抄袭他人,很难真正提高写作水平。因此,在写作之前,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鼓励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积累相关经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以四年级统编版教材单元习作《观察日记》为例。在写作之前,我提前一个星期布置观察任务,要学生选择观察对象,每天完成观察记录。一个星期之后,我让学生把观察记录连缀成一篇日记作文,大部分同学都能够达到预设的作文要求,而且内容百花齐放,读来妙趣横生。有的同学选择了“绿豆”作为观察对象,有条不紊地记录了绿豆从种下到发芽、长大的过程;有的选择了“大蒜”作为观察对象,在记录之余,还写出了自己从犹豫到期待,再到惊喜的心情变化;还有的选择了观察教室里的“绿萝”,由于疏于照顾,加上天气渐冷,绿萝渐渐变黄,叶子也枯萎了,学生写出了“绿萝像一个得不到礼物的小孩子,没精打采地低垂着脑袋”这样生动有趣的句子,着实让我惊喜。这一个星期的观察记录,让学生积累了充实的生活体验和丰富的素材,写作时易于下笔。同时,也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写作积极性,从“要我写”变成“我要写”。
“天人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读课文、丰富学生写作体验等方面都有着积极意义。俗话说:“教有法,而无定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探索教学新路,只有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薛自军.浅谈古代诗歌的天人合一思想[J].语文天地,2009(10).
[2]李丽.解读课文中的“天人合一”思想[J].安徽教育科研,2018(09).
(责任编辑:韩晓洁)
作者简介:袁逸仙,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天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