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程开创性的将非遗项目苗族鼓舞与八合拳进行融合教学。使身随音徜、势从律起、拳为鼓动、鼓为拳舞,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隗宝的基础上,为苗鼓和苗拳找到一条融合传承之路。通过在校园广泛的开展,成为了一门学生普遍喜爱的体育课程。
◆关键词:八合鼓武;教学实践;实践成效
一、教学实践的主导作用
(一)实践设计基本思路
八合鼓武课程以《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教学与实践》为教材蓝本,结合《苗族武功》《湘西苗族鼓舞》等专著,创建了“智慧树”精品资源课程共享平台,并灵活运用教学用具提高效率,加强劳动教育。
(二)课程实践流程
1.课程导入。课前使用智慧树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在平台通过查看学生线上课程资源学习情况,对学情进行分析。
2.课程实施
2.1运用“八部战舞”进行“精准”热身,充分预防运动损伤,丰富热身活动形式,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带入课程教学内容。
2.2进入鼓武课程的武术动作学习,运用视频拍摄,重点选取,并及时上传课程平台的方式,分小组讨论校正规范。教师加入小组讨论和纠错,使学生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
2.3接着学习鼓武课程的击鼓动作,教师灵活运用教学器材,进行“点到为‘指、脚踏实地”等教学实践练习。通过对击鼓点与脚步移动落点进行对比分析、纠错并加强练习。然后开始将鼓点节奏编为口令,让学生跟随口令熟悉八合鼓武融合。
2.4最后进入鼓武融合课程学习,依次从单次融合-口诀融合-轮转融合进行练习,使学生理解鼓武动作的演化过程,更好的体会动作特点和要领。
2.5巩固提高。教学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化底蕴,拓展了专业素质,丰富了专业知识。学生将学习问题上传到智慧树课程平台,进行在线答疑。学生拍摄的独立练习视频,作为课后作业,提高动作质量,并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3.教学实施预案分析与设计
3.1学生通过“智慧树”课程平台,在课前进行预习。
3.2采用视频拍摄实时共享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可以有效缓解视野盲区问题,提升教学效果。
3.3八合鼓武的每段教学分为上、下两个教学内容,两周共4个学时。首次达到课(上)口令融合,二次课(下)完整融合的教学目标。
3.4课后采取线上答疑,作业,视频回放再次分析等方式完成复习,巩固教学成果。
二、课程教学实践成效
本课程将拳与鼓进行融合教学,做到了拳与鼓和谐表达,并充分利用智慧树网络平台,即时反馈学生问题,实现了课前预习、课中动作校正与规范,课后复习。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仪态端正大方,动作示范标准规范,示范环节设计合理,灵活运用场地与教学器材,做到了示范定标准,示范促练习,示范做引导,成效实践途径为以下几点:
1.热身活动,教师通过“八部战舞”动作示范,达成“精准热身”的实践成效。
2.拳术练习,教师以口令融合的方式示范,达成学生出拳有力、快慢相宜、迅疾如风的实践成效。
3.击鼓练习中“点到为‘指、脚踏实地”示范,规范了学生的动作幅度,强调了击鼓位置与击鼓步伐的准确性,加上教具的灵活使用,达到加强学生劳动教育。
4.鼓武演化过程示范,使学生用联想记忆的方式学习;生动了教学过程,创新了教学方法;达到学生更好体会鼓武核心要义,感悟鼓武融合所表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成效。
三、课程教学反思与整改
(一)教学反思
整个课程教学实践体现了以学生为核心的素养要求,过程组织严密、流畅,符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把课堂还给学生,授之以渔。
1.注重营造学习氛围。课程以“习武健体魄,武德修身心”为主线,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使学生掌握技能。
2.有效利用简单便捷的信息化技术。利用手机辅助教学,使学生分组相互讨论,直观了解演练过程。
3.教学手段多样化。课程教学手段丰富,将传统教学的优势和数字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二)教学整改
八合鼓武教學设计中出现的最大阻碍因素:教学实施过程内容较多,学习周期较长,鼓武融合教学需细化拓展。
四、结语
八合鼓武课程,从源起就与拳法一脉相承,通过融合创新教学,使其成为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并利用智慧树平台、简单教具的灵活运用来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邱灿,张明昌.高校如何进行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体育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0(06):111.
[2]董跃春.“生活建构导向”型大学公共体育教学实践研究——以“越野行走”课程教学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05):145-146.
[3]程斌.高职院校发展学生职业体能的体育教学实践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02):162+164.
作者简介
武吉文(1983—),男,湖南吉首人,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级一般性社科课题,课题号:SK202016,课题名:全域旅游背景下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实证研究——以八合鼓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