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
[摘 要]文章以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元朝的统治》一课的教学为例,通过确立教学主题来紧密教学结构,并围绕教学主题来设计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并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和阶段特征,实现历史教育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主题;确立;实施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28-0083-02
教学主题是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是引导教学过程的主线,它隐含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也贯穿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本文以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元朝的统治》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确立教学主题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
一、如何确立教学主题
1.研读教材,分解内容
《元朝的统治》一课的教材内容可以分成三类:(1)基本史实:元朝的疆域、民族交融的概况、行省制度的建立、对边疆地区的管辖。(2)基本概念:行省制度、民族交融、边疆管辖机构。(3)基本规律:元朝的统治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行省制度对明清以及后来的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概括来说,本课需要认识元朝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地位。
2.分析与综合交替使用,将教学主题提炼出来
知识点是外显的,教学主题是内隐的,内隐的教学主题将外显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本课教学主题的提炼应着眼于教学内容的范围、层次以及相互联系。《元朝的统治》这课谈及了元朝疆域、民族交融、行省制度以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等内容。元朝的疆域辽阔远远超过了中国的汉朝、唐朝,民族交融现象在这一历史时期也很显著。行省制度是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行政制度的新的建树和发展,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则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边疆的聯系。元朝统治者的治理带来了诸多贡献,包括疆域、民族关系、行政制度等方面。我们要站在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元朝的诸多贡献。
至此,本课的教学主题已经呼之欲出:统一多民族国家视角下的元朝政治贡献。
二、如何实施教学主题
1.围绕教学主题,整合与优化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设计框架
本课的教学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视角下的元朝政治贡献”,而教学主题是教师个人依据课程标准、教科书内容确立的。教科书的内容不可能按照教师个人确定的教学主题进行撰写,因此,围绕教学主题,整合、优化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十分有必要的。经过整合优化的教学内容才可以更好地体现教学主题,从而将教学主题“落地”。仔细研读《元朝的统治》这课后,笔者将这课的内容以表格的形式进行了细化。具体见表1:
如何整合教科书的三个子目、五个知识点,实现教学主题的“落地”呢?再回头看本课的教学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视角下的元朝政治贡献”,其关键点是“政治贡献”,围绕关键点进行大量的阅读和理性思考后,可将元朝的政治贡献归纳为三个(见表2):
围绕教学主题对教科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后,就可初步确立本课的教学框架和主题思路。
2.精心组织教学资源,突破重点内容
本课的重点内容就是元朝的政治贡献二:制度的继承性发展。先看“制度”,“制度”指的就是课本所说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再看“继承性发展”,是指对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即汉法)的继承和发展。继承就是指沿用汉法,创新就是使用了汉法从未使用过的制度。元朝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三个子制度:中央行政制度、行省制度和对边疆的管辖制度。抓住“继承”和“发展”两个要素,分别挖出三个子制度与汉法之间的联系,进而得出结论:元朝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对于汉法的继承和发展。
(1)中央行政制度。中央行政制度指的就是在中央层面如何进行权力调配。通过合理使用图示改变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加工,然后用新的形式反映出来,给学生全新的认识。我们将元朝的中央行政制度用图示表示出来,发现其与秦朝、唐朝的中央行政制度有高度的相似。
对比后我们可以发现,元朝的中央行政制度在中央层面的分权方式上复制了秦朝的做法,将中央权力划分为军事、行政、监察,即“寓分权于分工”。但是在组织架构上,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是个人的,唐朝的三省六部是机构的。元朝的中央机构在组织架构上则效仿唐朝的做法,采用组织机构而非个人官职。所以,元朝的中央行政机构是“对汉法的选择、组合”。
(2)行省制度。学生观察《元朝疆域图》后不难得出:行省是元朝在地方上设置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这是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制度从来没有的。但是元朝在行省以下设置路、府、州、县这些机构,又是沿用前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既用汉法,又有创新”。
(3)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制度。边疆地区的定义是中国境内毗邻边界的地区,历代中原王朝对于边疆地区采取的一贯措施是“重防御、轻开发”。在边疆地区设置地方自治性质的行政区划,任命当地首领实际只是认可。这些行政区划的内部事务自理,中央不加干涉,其赋税和人口也不上报中央。元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成立的政权,没有“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政治文化传统,将所有边疆地区视为被征服地区,因地制宜地设置统治,一改唐、宋时期的有统治之名而无行政之实的做法,从而使得统治深入版图的每个角落。所以,元朝对于边疆地区的管辖就是对汉法的“创新”。
最后总结一下:
综上得出结论:元朝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就是对汉法的“继承性发展”。
3.补充史料,实现知识点的新解读
元朝的第三个政治贡献是民族交融。学生对于 “民族交融”这个概念是熟悉的,在讲述春秋战国时期、东汉末年、南北朝、唐朝以及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关系时,都使用过民族交融这个词。元朝之前的民族交融是“渗透式”,民族交往多发生在不同民族政权的接壤地区,即便是北朝时期程度较深的民族交融也仅局限在黄河流域。
元朝的民族交融不同于前朝,最明显的不同在于元朝是“一个帝国,多个民族”,即第一次在全国性的统一政权中囊括如此多的民族,所以元朝时期的民族交融的广度、深度超越以往历史时期。为了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元朝民族交融的背景,笔者在大量史学阅读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蒙古诸王及其部民、屯驻军队镇守分布表”(以下简称“分布表”)作为补充。
教师过渡:少数民族建立大一统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所以蒙古统治者很不放心,于是派遣诸王镇守各地。观察“分布表”后设问:蒙古族原先的生活区域在哪儿?后来镇守到哪些地区?反映了怎样的人口现象?
指导学生在《元朝疆域图》上画出“分布表”的人口迁移路线、方向,从而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到当时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改变了辽、宋、夏、金时期各少数民族偏居一隅的情况。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进而发生了民族杂居,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民族交融。各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元朝统治密不可分,元朝留给中国的最大遗产就是中华民族本身。在此基础上认识到元朝的第三个政治贡献:民族交融。
一节历史课有了教学主题后,才可以实现教学结构的紧凑,形成知识群,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如何提取教学主题使其既围绕历史发展特点,又吻合教学内容,就是一件颇难的事;在确立教学主题后,围绕其确定教学框架、整合知识内容,就考验了教师的专业功底。
[ 参 考 文 献 ]
[1] 魏恤民,吴美娟.初中历史教学关键问题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 易中天. 易中天中华史:隋唐定局[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5.
[3] 胡小鹏 .试论元代边疆民族政策[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4):27-32.
[4 ]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