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时、随性、随遇

2020-11-06 03:13徐君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教学效率

徐君

[摘   要]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历史与社会课堂正经历着各种变革。学有常规,教无定法,把握学情,抓住课堂教学出发点,夯实组织教学活动基础,对于每一位教师都有比较现实的意义。文章从“随时、随性、随遇”把握学情的时效、重点、难点等角度出发,提出了教师只要精准地把握课堂学情,就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课堂;把控学情;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25-0076-03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中的教法、学法均围绕着“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深入变革。把控学情,提升教学效率已成为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

一、问题的提出

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基于美国学者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而提出的“精准教学”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近段时间,笔者有机会聆听了不少与历史与社会新课改有关的科研课、展示课、家常课,其中给笔者印象很深的是,老师们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践行“以学定教”教育理念时,对于在“精准把控”学生的“学”这个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学校正在推行的“学案导学”,强调的是教学活动前的导学设计与前置性学习,而忽视了学生在预习时的“状态”;一些学校的老师,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生互动交流、师生互动合作”,积极转变课堂教学形式,而忽略了在合作过程中学生个体的习得与生成;一些学校则将“三三制”之类的学习模式纳入学校新课程改革课题之中,强调套用范式的重要性而轻视了预设与生成的内在关联。

的确,上述这些积极的课改行动,表达了从学校到教师个体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参与、实践热情。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基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人们逐渐地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了学生的“学”,“以学论教”是大势所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业水平是否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再学”能力是否得到了发展,这些已经成为大家关心的重点和关注的热点。为了更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如何精准把控课堂学情自然而然地成为当前教师课堂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那么什么是学情?怎样把控课堂学情?你的课堂中关注学情了吗?以上问题自然成为每位历史与社会教师去思考并深入实践的问题。

二、概念界定

(一)精准把控

“精准”意思是准确、精确。“把控”,就是把握和调控,这里也有因势利导的意思。本文中的“精准把控”来源于人们现在提出的“精准教学”。“精准教学”所涉及的内容关乎整个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在时间概念中的精准和空间位置上的准确,内容比较广泛;而“精准把控”主要针对的是“课堂学情”的把控。因为课堂情况是千变万化的,所以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要精准把握与调控,才能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堂学情

学情,是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状态。从内容上看,应该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思路、学习进程、学习效果等方面;从学生学习过程上来看,应涵盖学习前、学习时、学习后的学习效度等情况。

三、精准把控课堂学情的实施策略

要有效把控学情,重点是要有“随时”“随性”“随遇”的能力与方法。

(一)“随时”把控,抓住学情时效

2020年3月,单位同事要参加历史与社会优质课选拔赛,她抽到的课题是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1课《规则的演变》。在合作探讨“规则之变”环节时,这位老师为了说明有一些规则是“从无到有”的,设计了两个问题:①在古代,人们有想过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动物吗?②为什么要通过立法来保护动物?

在小组合作后,学生进行了回答:在以前人们没有想到过。

老师:那今天为什么要通过立法来保护动物呢?

生1:因为人类多了,动物少了。

生2:因为在生物链中,以前凶猛的动物多,现在凶猛的动物很稀少了,这就需要得到人类的保护。

生3:因为每一种动物都是平等的,都需要保护。

老师:是的。人类是万物之灵,直到现代,人类才开始意识到通过立法来保护动物……

粗略地分析学生和老师的回答后,我们会发现老师的发言没有精准地应对学生的回答,而只是按照自己的备课在发言。在这一过程中这位老师“失去”了三次很好促进学生认知拓展和提升的机会。

一是针对生1的回答,上課老师可以直接引导:以前人类在自然中的数量增长很慢,而现在世界人口基数很大,增长也在不断加快,动物的生活空间反而缩小,有些动物由于人类活动而数量急剧减少甚至濒临灭绝。这就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解释了保护动物的必要性。

二是针对生2的回答,上课老师可以就此话题,反问在座的其他学生:“大家想想,这位同学的回答,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这就引导了学生从保护珍稀物种的角度来认识保护动物的必要性。

三是生3的回答反映出学生已经认识到:人与动物是平等的,人类与动物都需要获得生存的权利。上课老师完全可以根据这一回答引导学生了解通过立法保护动物的必要性。

利用与把控“时机”,随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抓住导学的机会开展教学活动,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教师只有熟悉教学内容和学情,才能有效把控课堂学情,通过与学生的相互思考、交流,促进教学相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随性”把控,紧扣学情重点

在“以学论教”的观念指导下,许多教师也意识到以前由于把握不准学情,导致了许多教学行为出现偏差,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那么,把控课堂学情,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笔者以为,把控学情的重点就是学会“随性”,只有紧紧抓住学生在课堂中的“特性”而展开教学活动才是有效的。这里的“特性”,其实就是学生的年龄、认知、习惯、性格等方面的特征。

下面从三个方面简要论述“随性”把控课堂学情的方法。

1.从学生整体身心特点来看,初中学生正好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一时期的思维逐渐成熟。从注意和记忆的特点来看,这一时期的学生注意的内容、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方面,比小学生有了很大的发展,记忆力与“再学”能力也有了明显的进步。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整体身心特点,把握课堂现实学情,才能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

2.从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和思维特性来看,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他们知晓的知识往往会超乎教师的预料,致使教师想要比较确切地掌握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预设教案时,不仅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还要认真研究学生可能获得的生活体验等。

3.从学生个体、小团体(班级)的特点来看,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性格特征等都会有所差别,对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要从设计的题目、提问的难度、评价的效度等方面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还有,不同班级的学生由于“领军”人物的性格、作风不一样,随着时间的变化,班级学风就会像电视剧《亮剑》里李云龙的独立团一样形成一种“特定的灵魂”:或是思维活跃,或是课堂热闹,或是气氛沉闷。所以教师在教学预设时不仅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还需要考虑到“班魂”,这样才能有效地依据班级学情来预设教案。

学情分析不仅仅是教师设定课堂教学目标的基础与前提,也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障。由于课堂学情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教师只有做到“随性”把控,才能使课堂的教学效率得以提升。

(三)“随遇”把控,巧解学情难点

叶圣陶先生说过:“凡为教,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教”是手段,“不需要教”是目标,“达到”是过程。“教”和“不需要教”之间只能用“→”表示,不能用“=”。这话原本是叶圣陶先生针对语文教学而说的,但细细品味这话里包含的意思后,发现它其实可以用在各学科的教学目的上。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带领学生从认识历史现象走向认识历史规律,从认识历史事件到分析当今社会现象的过程。

把控学情的突破口就是要有好的教学预设。要为学生“量身定制”教学内容、过程、方法,这里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做到“随遇”而为,灵活变通。

下面结合笔者的一次教学实例,说明破解“量身定制”教学预设时的难点。

执教的内容为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第4课《草原人家》第一课时“现代化的大牧场”。在试教中,无论是导入环节还是教学过程、小结环节都一气呵成,从学生合作互动交流到教学小结都很顺利,后来的学生作业也反馈教学达到了预期效果。可是,换了一个班级,再以同样的设计方案组织实施教学时,却遇到了问题。

笔者对这节课的设计意图是: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有效导入。笔者借助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让学生在《剪羊毛》的歌声和澳大利亚的动物风光片里去认识澳大利亚以奇怪为荣的动物,同时,设计以“三毛流浪记”为线索的游玩路径,在卡通角色的情境中,引出教学内容。

第二环节,互换角色,取长补短。笔者采用角色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自己转变成为跟着三毛走的参观者。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课前的资料查找,对三毛遇到的困难进行讨论。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大胆地参与互换角色的活动中,使学生能互相取长补短,各有进步。

第三环节,指导点拨,突破重点。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参与点拨,再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第四环节,问题探究,各个击破。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会观察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图,并分析总结出澳大利亚气候分布的特点。

第五环节,放松心情,情感交流。在紧张、激烈的讨论后,再一次以三毛回国的情景,小结全课。

在第二次换班上课时,在第二环节的小组讨论中出现了问题,学生沉闷,讨论热情几乎没有,如果这样下去将直接导致第三个环节难以顺利开展。针对这一突发的情况,笔者迅速调整教学预设,缩短讨论时间,留出三分钟思考时间,再组织问题让学生自由回答。结果发现尽管学生在讨论环节达不到预期目标,但通过及时调整预设程序,居然出现了后来的课堂生成。

课后,笔者及时进行了反思。其实笔者事先已经从其他任课教师那里了解到这个班的学生平时较为活泼,预测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会有很多争论的“亮点”,可是却突遇了这个班级的“无声”。这让笔者知道,课堂有时候的预设和生成需要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一是课堂情境设计需要有一个感性而又能激发兴趣的载体;二是当“遭遇”到课堂预设与实际效果不一致时,课堂应该根据学生的闪光点来寻求突破,就是在沉闷的气氛中感知和捕捉学生的兴奋点所在。三是需要教师动态地把控学生的现场生成,突破原有设计,及时根据现场安排适合学生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简而言之,课堂中的“意外”对于教师来说是常见的教学现象,教师应该从“意外”中及时应变,关注课堂的灵动生命。

四、精准把控课堂学情所具有的特质与应遵循的原则

(一)“精准把控”具有以下特征

1.适时性。对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没有预设到的学情,教师要结合自己课堂的教学要求、教学特点,选择适当时空进行有效生成。这里的适当时空,指的就是要做到随时、随性、随遇。

2.合理性。“精准”的要义在于课堂把控的合理性。课堂学情千变万化,但是无论如何,教师的“把控”一定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形成的规律、课堂氛围等,否则会适得其反。

3.融合性。教师“把控”课堂,其主要目的在于与教学任务融合,包括与课堂学习氛围相融合、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融合。

(二)“精准把控”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教师只有认真理解、充分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准确把握,才能有针对性地把控课堂中出现的每一个教学场景,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2.渐进性原则。学生的认知是逐漸发展的。尽管初中生的“再学”能力已经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发展,但是按照人的认知规律,教师在把控课堂中出现的突发学情时,要逐步引导,采用由简到难、由易到繁的原则。

3.启发性原则。把控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之一是采用启发式教学。“把控”的方法就是层层设问,即层层启发。教师要诱导学生思维,启发他们跟着问题的思路,进行分析讨论,最终得出正确结论。

4.互动性原则。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讲授大致的学习内容外,还得靠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的发问应尽可能地引发学生的互动参与,这样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

“随时、随性、随遇”把控学情,其实质就是在尊重学生的自然成长,不断对学情进行思考,发现不足、拾遗补阙、厚积薄发,不断地完善教师自身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至于,采用何种教学形式、模型、范式,完全可以由教师根据课堂学情、教学内容来决定,没有必要机械地“嫁接、套用”。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李伟.教学过程是一个创造过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81-83.

[2]  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  张大均 .教与学的策略[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教学效率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效率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巧用课堂评价 提高教学效率
对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策略的思考
如何以学定教,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浅谈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提高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谈如何提升农牧区小学汉语文教学的效率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论花样游泳运动员选材和初级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