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杨
一、提出问题
进行写作训练,教师都会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为主,究其根本,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自然是无法发挥灵感的。因此,人们便开始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如“目标引导法”“偶像人物法”“连级发表法”等等。多多少少对于写作也有所帮助,但中间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
第一,培养写作兴趣是比较困难的,更难以持久下去。例如,为自己的作品展示本“命名”,效果还是不错的,却没有再次使用的可能了。又如,在教师教学中运用“目标引导法”“偶像人物法”,确实可以达到振奋人心的效果,然而下笔时却依然不知道如何去写,甚至于完全没有内容可以展示,经历过几次失败的尝试后,写作兴趣就荡然无存了。
第二,无法兼顾所有学生。使用“连级发表法”,给了那些写作水平俱佳的学生一展拳脚的机会。然而,那些写作水平一般的学生特别是家长疏于管教的学生,就没有丝毫发挥的余地。他们对写作缺乏兴趣,更不要谈写出优秀的文字,甚至连最基本的通顺都很难达到,只是敷衍了事,又如何能激起他们的写作热情呢?因此,这个想法固然不错,但是无法做到整体兼顾。
第三, 也是所有问题中最主要的,教师千方百计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却对写作能力的提高帮助甚微,好像学生仅仅是心里喜欢,实际操作的时候却与预期效果距离甚远。这样和那样的问题的出现,究其根本在于教师仅仅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尽管学生内心也有所感悟,但写作毕竟是一项艰巨的内在思维活动,需要经历复杂的操作。若是没有足够强大而持续的动力推动写作兴趣,那这项活动只能短暂的存在,写作水平无法得到较大提升。经过上述的论述,这时对于那些激发兴趣的研究我们就应当重新定位了。
二、理性考量
写作兴趣有两种,一种是“认知性写作兴趣”,另一种是“操作性写作兴趣”。前者是对写作这项活动感兴趣,但更需要后者,这样写作的兴趣才能持久保持。那如何去培养学生的操作性写作兴趣呢?需要遵循两个基本的写作原则:写作的兴趣和写作的行为互为因果的关系;在写作实践中培养写作兴趣。
1.写作的兴趣和写作的行为互为因果
写作的兴趣与写作的行为是息息相关的。如果没有提起兴趣,那又哪里来的投入写作的行为呢?没有真正的写作行为,或是在写作中遇到阻碍,写不下去了,那这时也同样失去了写作的兴趣,更不要提进一步提升了。所以说兴趣和行为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互为因果,互相激励、互相提升。只有真正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就才让写作的兴趣真正蓬勃发展起来。
2.在写作实践中培养写作兴趣
就像阅读一样,写作兴趣也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一步步提升的。这其实就是一个写作教学的基本原理,却经常被人们忽视。“目标引导法”与“偶像人物法”与写作过程毫无关系。“连级发表法”尽管与作品有关联,但与写作过程关系不大。这类研究性活动大部分只是停留在表面活动上,和写作实践并无太大关系,这就给培养写作兴趣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即便有些许成效,也是稍纵即逝,难以保持下来。
三、策略方法
1.有话可讲:从内明感受走向外显表现
语文教师皆知,学生想要创作出好的作品,离不开学生写作的心灵背景。实际上,语文老师在阅读课上都会下意识去构建学生的写作心靈背景,不过效果并不乐观。究其根本,在于学生写作心灵背景和表达之间的偏离。这时可以在阅读和写作之间搭建桥梁,让学生把内在感受表现出来。让学生通过书面表达把心中所思所想表达出来,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的操作性写作。笔者在教学《曹刿论战》时,设置了三个导向性问题,提示学生把内在感受表达出来。
问题一:曹刿的名言:“肉食者鄙”中的“肉食者”指鲁庄公,请问他“鄙”在何处?请给出理由。
这个问题的难度并不大,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学生稍动脑筋即可解答。鲁庄公所“鄙”在于不知道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鄙”在于不会观察,把握不了先机;“鄙”在于不知道取胜的原因所在。
问题二:既然鲁庄公“鄙”至此,又为什么能取胜呢?请说一说理由。
这个问题就比较高深了,学生必须回归文本对鲁庄公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有的学生认为,鲁庄公能够礼贤下士,才不“鄙”;有的学生说,鲁庄公知人善任,根本不“鄙”;还有的学生说他能据理断案,察纳雅言,算不上“鄙”。
问题三:显然,评价一个人肯定是要全面的,倘若老师现在给你们时间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来描述和评价鲁庄公,该如何拟题,怎么写呢?
想要拟好题目,则需要梳理好刚才的内容,并选择适宜的角度。在拟题的同时也进行了写作的思维训练。学生们深思熟虑之后都拟出了他们较为满意的题目,如“亦明亦鄙鲁庄公”“广纳贤能真君王”等等。接着进行写作时,他们由于有了理解、感悟和思考,写起来得心应手,信手拈来,都能写出极具文采的好短文。
2.有话可写:从生活点滴走向生命行走
我们经常会激励学生,写作并不是难事,其实就是我手写我心。选材范围也无太大限制,只要是生活中的内容都可以写进文章。不过,在平时写作时,学生总感觉那些上学和在家的琐碎事情没什么可写的,因此,每周到了随笔课堂的时候,学生都比较害怕,对写作的兴趣全无,写起来相当费劲,进而作文也受到牵连。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随笔练习才是关键点,教师应适时进行调整,改变方法策略,逐步培养学生的动力性写作兴趣。
方法一:在日常生活中找寻适合写作的源头,变无话可说为有话可写。
首先把你的一天梳理清楚,并用简洁的语句罗列一下,找出感触最深的一件事情,然后细致地回忆,并抓住细节,最后把整个过程真实地记录下来。
方法二:预设生活中的场景,创设出写作资源,变无话可说为有话可写。
在写话作文“风筝”中,教学课堂可以这样安排:
(1)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学生可以查找搜罗关于风筝的资料和写风筝的文章。
(2)安排一场风筝汇报会。每小组准备一个话题。
(3)放风筝比赛,比一比哪一组的风筝最好看,哪一组放得最好,哪一组合作得最融洽。
(4)每个人都使用精练的语言描述这个活动中最触动自己的那一瞬间。
(5)分小组讨论,并交流体会。
(6)以“风筝”为题自主创作。
方法三:預设教学的场景,创设出写作资源,变无话可说为有话可写。
最佳方式是实物激励法。如在“美与丑”的话题作文教学中,这样安排:
(1)准备一束绚丽的玫瑰花和一束水培的枯黄的富贵竹。
(2)讨论问题一:你喜欢它们中的哪一种?说一说它们的美与丑。有的学生认为绚丽的玫瑰花美,而枯黄的富贵竹丑,这是从外在表面观察得出的;有的学生认为有生命的富贵竹远比失去生命力的玫瑰更美,这是从生命表象来判断的;还有的学生说,即使富贵竹有生命,但它没有战胜挑战保持翠绿的本质,而玫瑰虽假却给了我们视觉上美好的冲击,还是玫瑰更美一些,这是从价值观中得出的观点……就这样,学生在一次次辩论中,对美与丑的理解更加透彻。
(3)讨论问题二:你由它们的美与丑联想到什么?请联系生活说一说。
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学生悟出了事物的美与丑在于观察的角度和所处的立场,每个事物都有它美的一面,亦有它丑的一面。
(4)记下你的思考和讨论的足迹。
3.有法可达:从无序混沌走向序列表达
教学写作,首先要教会学生将句子写得通顺漂亮,将简单的事情具体写,将真实的情感生动写,让他们尝到写作成功的乐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教会他们具体生动的思维方式,让他们有法可达,从无序混沌中走向序列化的表达,倘若学生都能将文章写得诗情画意、优美动感,长此以往他们便充满了成就感,越发钟情于写作。
这种一步步地递进式语言训练让学生慢慢学会了将抽象的事物和内心的情感,使用多种修辞手法,采用情境衬托的方法,具体地表露出来。在教师的熏陶引导下,将所学方法学以致用,运用到具体的语言操作中去。依赖有法可达,学生在写作课堂就能写出很多漂亮的句子,这时教师再加以宣传表扬、予以肯定,学生的动力性写作兴趣就自然而然被激发起来了。
[作者通联:江苏徐州市东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