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学评价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环节,科学的教学评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并对教学过程进行查缺补漏。小学科学作为小学课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小学科学教师应该从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入手,针对学生的课堂反应以及学习情况进行客观评价,从而更好地促进小学科学教与学的整合,提高小学生科学学习兴趣,保障科学教学实效。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评价;教学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运用激励式的教学评价,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奠定学生的科学学习基础,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认识大自然、掌握更多科学文化知识。
一、 小学科学教学评价原则分析
(一)评价应注重全体性
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也就是要兼顾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够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教学指导。因此,评价要客观、公平、公正。并且要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和相互评价的机会,鼓励学生、家长、学校共同参与教学评价,既能够体现评价主体的全体性,也能够体现评价客体的全体性。评价时要避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比较。以交互和多元化的表现性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学生既要进行知识学习,又能够进行学习评价,这就是现阶段科学学科教学评价的主要趋向。
(二)评价应坚持探究性
科学学科的教学评价,要凸显探究性原则,以探究性原则作为导向,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通过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感受学习中的乐趣,从而更加乐于学习科学。同时,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养成自主探究以及主动质疑的习惯。通过这样的方式,通过探究性评价让探究成为科学学的方式和目标。
(三)评价应具有开放性
科学课评价还应该保持开放性,開放性原则在内容、主体、方式等方面要多元化,从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学习的态度以及探究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主体除了教师之外,学生也应该参与其中。评价方式要具有多样性、多元化。并且,教师评价不应该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要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形成与发展为目的,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和评价的机会。
(四)评价应讲究过程性
小学科学教学评价要从学生学习过程入手,结合教学目标,阶段表现以及进阶维度等内容,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和评估。利用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热情,坚持问题导向,定期进行测评,针对学生学习中突出的问题给予及时修正和解决,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评价实效的目的。
二、 小学科学教学评价的合理化策略
(一)体现评价主体性,评价主体多元化
小学科学教学评价中教师要体现多元化原则,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从不同层面给予学生学习上的指导和帮助,这样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学习中的不足,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另外,教学评价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评价中能够更加全面地看到学习中的不足,进而愿意主动去纠正和解决,这样的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例如:《水到哪里去了》一课教学中,教师先为学生播放一段多媒体视频,视频中小红将湿湿的衣服晾在太阳下,过了一会衣服就干了。结合视频中的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并观察学生的反应,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探究活动——衣服上的水去哪里了?你看到水是怎样跑掉的?这说明水变成了什么样的物体跑掉了?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各个小组相互讨论和交流,最终总结出:水变成了无色、透明、没有气味的气体跑到了空气中,这种气体叫作水蒸气。教师通过观察每个小组的表现,将学生的学习情况记录下来,同时与学生一同交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探究中的问题进行评价和分析,教师与学生一同讨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会更加深刻,同时,学生也参与到了评价之中,充分凸显了学生学习主体性,对学生科学知识的学习以及技能的培养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关注评价全面性,评价内容具体化
小学科学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原则,不仅体现在评价内容的全面上,还体现在评价客体的全面上,也就是教师要将教学评价面向全体学生,评价要兼顾到每一位学生,不能忽视每一位的学生努力,评价客观、全面,是充分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挖掘学生潜能的关键。另外,从评价内容方面分析,教师在教学中要细致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看看学生是否动脑思考问题、动手解决问题,是否积极参与到了探究性学习之中;观察学生是否细心收集信息数据,并进行资料整理;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教师要观察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是否明确,在问题探究与交流中是否能够积极、主动,是否可以有效配合其他组员完成学习任务;知识技能方面,教师要全面考查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掌握以及对概念的理解情况。
(三)注重评价有效性,评价方式多样化
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重要学科,也是帮助全面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现象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念、科学的思维与探究交流能力为目的。那么,教学中单纯地采用书面评价是无法满足以上教学需求的,并且不能适应学习进阶理论。小学科学教师要结合多元化的方式,能够从不同角度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这样的评价才是科学的、有效的。比如:教师可以结合笔试检测、观察访谈、作品评析、出题抢答等多样性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这样可以大大提升科学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例如:《感受空气》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空气。教师先提出问题:妈妈做饭会使用天然气,那么,你们知道天然气是经过什么被输送到家家户户的吗?学生回答:是天然气管道。教师接着提问:天然气也是气体,从输送管道这个方面我们可以推测出气体是可以被转移的,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小小实验,来好好认识一下气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实验操作的积极性会更高。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操作,教师观察学生的实验过程、实验操作等,针对学生认知不足、理解不清的问题进行补充和指导。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采取小组互评、个人自评、教师评价等多元化的方式进行评价。小组互评是组内相互交流和评价,同桌之间、小组成员之间针对彼此的表现以及实验完成的效果进行点评,之后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个人自评是学生结合教师的指导和讲解,对自己实验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客观分析,找到自己实验中的不足,并加以修正;教师评价是教师结合学生在整个实验中的表现,包括操作是否规范、组员合作是否积极、是否能够积极配合其他学生操作、实验结果是否准确等等,通过这样多元化的评价,客观、全面地保障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
(四)展现评价过程性,评价时机全程化
小学科学教学评价中要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入手,综合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给予客观评价,同时,要保障评价的全程化,由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由浅入深、不断进步的,因此,对于学生的评价不能停留在某一个阶段,这就需要教师要从始至终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另外,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求知过程,探究过程,以及每个环节的学习状态、每个时期的学习状态,包括学习积极性、学习中的进步和变化等等,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以促进学生良好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形成。
(五)保障评价合理性,促教与学的整合
1. 重视学习,掌握教学评价技能
为了进一步促进教与学的融合,学校以及科学教研组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培训,通过科学的培训以及集体备课等方式组织促进教师能力提升以及专业素养提升。通过这样的方式强化小学科学教师对本学科的认识以及对教学各种教学評价方式的掌握。在培训中可以为教师组织展示各种教学评价案例,帮助小学科学教师明白如何进行评价、怎样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为什么要强化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科学教师队伍整体素养的提升,也有利于教与学的融合。
2. 利用形成性评价,改变学习方式
新课标中提出,小学科学学习方式很重要,小学科学教师要通过形成性评价,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去观察、发现、假设和验证,通过这些环节强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体悟。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与提升,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讨论,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能够通过评价和总结的方式实现共同进步。小学科学教师可以通过确定探究学习主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综合素养的形成,并奠定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基础。
例如:《测量气温》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出示气温变化曲线图,引导学生认识其中的各个要素。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并能够在曲线图下面填好测得的时间,并针对每个时间的点将测得的温度标记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温度计上刻度上相应的温度,并将每个点用线连接好。教师针对学生在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绘制中的表现,给出客观评价和指导,在这个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互评,最终评选出哪些学生的气温曲线图绘制得最好,并说说他们为什么绘制得好,好在哪里,通过这样的评价,突出学生优点,也能够帮助一部分学生认识到学习中的不足,进而逐渐促进学生科学学习能力以及探究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三、 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要结合教学改革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利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促进教与学的整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自我反省、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实现能力提升。文章从几个方面对小学科学教学评价进行了分析,旨在助力于我国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范薪雅.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C].2018:37-38.
[2]吴波涛,蔡海兰,朱莎,陈世辉,黄新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C].2017:626-635.
[3]佟国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J].才智,2017(4):69.
[4]李洪文.搞好小学科学教学评价、完善课堂教学方法[J].赤子(上中旬),2015(15):259.
作者简介:
詹素霞,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龙岩市溪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