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视角下老龄化友好慢行系统探讨——以上海新华路街道为例

2020-11-04 01:30张鎏
交通与港航 2020年5期
关键词:人行横道生活圈人口老龄化

张鎏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0 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自20世纪末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数量和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增长,2000年至2018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0.2%上升至17.9%。《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显示,从2035年到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峰阶段,根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3.8亿,占总人口比例近30%;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接近5亿,占总人口比例超三分之一。老年人口数量多,老龄化速度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重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连续编制实施了五个老龄事业发展规划,近年来,有关部门的“十三五”规划均将老龄工作纳入其中。习总书记曾提出“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坚持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努力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要求。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并“实施健康中国战略”。2019年11月下旬,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将应对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其提出要打造老年宜居环境,普及公共基础设施无障碍建设,推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

图1 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公众版)—出行篇

1 15分钟社区生活圈

2015年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城市发展理念,要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高城市发展可持续性和宜居性。同时,上海“2035”总体规划提出了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作为营造社区生活的基本单元。为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上海新一轮总体规划相关要求,上海市规土局于2016年编制发布了《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分别从规划准则、建设导则和行动指引等方面,明确了相关导向和要求,指导本市社区规划工作。

所谓15分钟社区生活圈,就是在市民步行可达范围内(以家为中心的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配备社区公共资源,即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使市民享有较为完善的养老、医疗、教育、商业、交通、文体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形成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社会基本生活平台。

虽然上述规划导则中并未专门针对老年人提出强针对性的特别说明,而是面向各年龄层的需求,但在某些细节处还是体现出了对于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弱势群体的关怀,比如就交通系统而言,在出行篇章中就提出要“鼓励采取交通宁静化设计措施”、“依托步行网络设计无障碍通道”等,见图1。

2 老年人出行需求与特征

为了更好地聚焦于老龄化友好的慢行系统,首先需要了解老年人的出行需求与特征,因为随着老年人个体社会家庭地位及身边环境的变化,其日常行为与心理活动也相应呈现出区别于其他年龄段人群的特征,而这些表现与转变会影响老年人的步行圈层与出行规律[1]。

目前,针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光以“老年人”+“出行特征”为关键词在知网中进行检索,就有数百条的相关文献研究。总结下来,老龄人口在客观生理与主观偏好中反映出较为明显的共性特征。从客观生理来看,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项机能呈现出衰退趋势,因此出行能力及活力下降,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弱,需借助社会环境资源与无障碍设施重新达到个体与环境的平衡,表现出一定的生理需求。从主观偏好来看,老年群体不再直接参与社会生产,闲暇时间增加,交通出行表现出休闲化、慢行化的特点[2]。

毛雅倩等人甚至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理论,根据老年人在家庭关系结构中的构成形式,对老年群体又进行了细化分类[3],总结了各类型老年人日常活动体现出的细微差异。若能在前期调研中对老年人的类型进行细化统计,对于社区环境的规划设计将会更为精准,见表1、表2。

根据众多文献的研究归纳,老年人口出行呈现出两大特点:

(1)出行目的以生活类出行为主,主要集中于白天非高峰时段

出行由刚性的通勤需求向生活化需求转变。日常活动在老年人口出行中的占比较大,且较为频繁,主要集中在购物、休闲、看病和会友等方面。其中,购物出行的目的又主要为购买食材;休闲出行集中在健身和文娱活动中。随着年龄的增加看病出行比例会逐渐上升。此外,若为三代同堂的家庭,接送孩子上下学也是老年人口出行的重要构成。对于出行时间与出行效率的要求有所下降,而更多关注于出行的安全性、舒适性和便捷性[4],因此,如非必要,出行会错开通勤高峰,主要集中于白天非高峰时段。

表1 全市年日均人员出行方式结构变化(2009/2014)

(2)活动范围较小,主要以步行和公交出行为主

出于行动能力与活力的影响,老年人活动范围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社区周边,活动半径较小。

而出行范围和出行时间的特点又影响了其交通方式的选择。闲暇时间增加使得老年人口对于出行时间成本的关注度降低,多数老年人将步行活动作为日常休闲和健身活动的一部分,慢行交通成为老年人口出行的重要方式。常购物和健身休闲活动,因距离较短,以步行为主要的出行方式;就医及去银行等目的性较明显的出行一般在居住地5km范围以内,则以公交出行为主。

表2 出行范围、频次、地点、持续时间

图2 新加坡乐龄安全区布点示意图

3 相关实践案例借鉴

3.1 乐龄安全区概述

新加坡陆交局(LTA)自2014年起,陆续在老年人比率较高的住宅区设乐龄安全区(Silver Zone),根据情况改进道路交通设施,为老年人打造更安全和方便的出行环境,鼓励他们保持活跃生活。

根据最新数据统计,乐龄安全区计划已初见成效,在安全区内涉及老年人的交通意外已减少约75%。截至2019年,新加坡全国已建有17个乐龄安全区,另18个地点的工程仍在进行中,预计明年完工。待剩下的15个乐龄安全区在2023年都建成后,乐龄安全区将共计50个[5],规划布点及已建成区具体区位参见图2。

3.2 交通适老措施/设施

控制通行速度是保障安全最为直接的手段,新加坡乐龄安全区对于交通设施的改造主要是通过在特定区域内的一系列密集交通稳静化措施的设置来控制机动车通行速度,提升行人通行连续性服务水平,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潜在风险。

(1)乐龄安全区入口设计,见图3

1) 在出入口设置明显的指示标识牌及地面标志标线,引起司机视觉上的警觉,提醒司机已经进入乐龄安全区范围,要注意行人,并限速40km/h。

2) 路口转弯处设置栏杆或绿化围挡,使人行过街后退至路口较窄处,减少过街距离。

图3 乐龄安全区入口改造前后对比

(2)乐龄安全区过街设施

对于较窄的道路或者有红绿灯的路口等处,见图4:

1) 根据老年人过街平均时长,设置较长的人行横道绿灯通行时间。

2) 设置醒目的人行横道地面标志标线。

3) 人行横道四角设置反光柱。

4) 设置与人行横道宽度相匹配的较宽的人行道与机动车道的交接斜坡。

对于较宽的道路或者路中段的过街处:

1) 通过人行道的外拓、路中隔离带加宽等方式缩减机动车道的通行宽度。

2) 设置与人行横道宽度相匹配的较宽的人行道与道路的交接坡道。

图4 乐龄安全区人行横道对比

(3)乐龄安全区减速设施

1) S形平面改造(弯曲路):在不减小道路有效通行截面的前提下,以弯道布局替代笔直的行车道,同时弯道布局也增加了绿化种植的空间,缩短了机动车司机的可视距离,同时又具有强烈的环境心理暗示提醒司机谨慎驾驶。

2) 设置较低的中央隔离带,减小机动车车道宽度,但又允许在特殊情况下机动车可以骑在隔离带上从而避让突然出现的行人。

3) 通过路面3D彩绘,在视觉上减小机动车车道宽度,并引起司机视觉上的警觉。见图5。

3.3 其它适老设施

新加坡乐龄安全区还有一些细节上的适老改造,比如给公交候车椅设置扶手方便老年人的起坐,地面井盖等金属表面进行防滑处理,防止雨天路滑。

4 新华街道社区生活圈老龄化友好慢行系统设想

4.1 新华街道老龄化概况

图5 3D交通稳静化措施尝试对比

图6 新华街道人口现状调查

为了落实上海“2035”总体规划要求,有序推进社区更新工作,自《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发布以来,上海市开展了“城市更新四大行动计划”以及“行走上海——社区微更新计划”等一系列行动。在此基础上,2019年上海市规资局组织开展“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社区更新试点工作,目的是聚焦一定区域,多途径推动各类配套设施的建设实施,显著提高居民生活品质,而长宁区新华路街道成为15个试点之一。

从统计来看,新华路街道户籍常住人口比例高,社区归属感较强。人口密度较高,老龄化程度高于上海平均水平,这意味着老龄化人口基数相对较大,十分需要关注社区生活圈的老龄化友好建设。具体数据参见图6。

4.2 老龄化友好慢行系统要求清单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过一份《全球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指南》(Global Age-friendly Cities:A Guide),列出了建设老年友好城市所需的一系列城市设施和社会建设方面的要求清单。其基本标准是基于WHO在全球22个国家33个城市进行的老年友好型城市科研项目调查结果而建立的[7],通过对大量老年人的调研采访,针对老年人所觉得的生活中的不便之处提出对应的标准策略。

要求清单包括交通、住房、社会参与、尊重与社会包容、市民参与和就业、交流和信息、社区支持和卫生保健服务以及户外空间和建筑8个大方面。置于15分钟社区生活圈这一尺度下,慢行系统相应的对应于户外空间和建筑中的户外空间方面。从该份指南所提出老龄化友好评价标准中,可以归纳提炼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慢行系统应具备:

(1)老年人友好型人行道

1) 人行道有很好的维护,平坦、平整、防滑的路面

2) 路面有足够的允许轮椅通过的宽度3) 人行道通过斜坡延续到马路上

4) 人行道和障碍物(如小商贩、车辆、树、动物排泄物、积雪)有合理布局和隔离

5) 行人优先使用人行道

6) 自行车道应与人行道和其它步行道路分开

(2)安全的人行横道

1) 人行横道数量上要足够

2) 人行横道应防滑以确保行人过马路时的安全

3) 马路应该有合理的物理结构规划,如交通岛、天桥、地下隧道来帮助行人穿过拥挤的马路

4) 十字路口处信号灯应有充足的时间来保证老年人从容通过,并且应同时具有视觉信号和听觉信号

(3)公共环境的安全性1) 良好的街道照明系统2) 良好的监控系统、街道眼等安全体系3) 警察巡逻和社区教育加以促进和保障安全

4.3 优先推行老年人过街安全保障

在整个新华街道推广如新加坡乐龄安全区内密集的交通稳静化措施预计将存在较大的争议,需要广泛征询意见,以及多方面的综合考量与论证。建议优先推行老年人过街安全设施。

老年人过街安全设施主要应设置于老年人活动较为频繁的社区服务设施处,即不考虑是否是最近的路口,而是应该直接设置于直通社区服务设施的最短过街路径处。

根据新华街道行动规划中社区服务设施的设置,结合老年人出行需求与特征,其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可能为菜场、社区食堂社区文化设施、卫生服务站和为老服务站。而根据道路等级的划分,设置的安全过街设施或采取的措施又可有一定的差异。见图7。

图7 新华街道道路及服务设施规划

4.3.1 次干路及以上级别过街安全设施

根据新华街道道路及服务设施规划,次干路建议设置过街安全设施2处,分别位于定西路和安顺路。主干路建议设置过街安全设施1处,位于华山路上。见图8。

(1)因为3处均不是路口,建议设置醒目的标志标线、人行横道斑马线及行人过街信号灯。

(2)行人过街信号灯应根据老年人过街平均时长适当延长绿灯时间,并应同时具有视觉信号和听觉信号。

(3)设置与人行横道斑马线等宽的人行道与机动车道的交接斜坡,竖向零高差,保障行人非无障碍连续通行。

(4)若有可能(如有道路改造计划等),设置行人过街安全岛,提供行人过街安全保护,避免“腹背受敌”。

4.3.2 支路过街安全设施

支路过街安全设施建议主要设置于规划的云阳路、安西路、番禺路,见图9。

(1)设置与人行横道斑马线等宽的人行道与机动车道的交接斜坡,竖向零高差,保障行人非无障碍连续通行。

(2)地面采用不同铺装、标志标线等进行提示,引起司机视觉上的警觉。

(3)若有可能(如有道路改造计划等),设置中间隔离带。

图8 次干路及以上级别过街安全改造

图9 支路过街安全设施

4.4 老龄化友好慢行区域试点示范

为了更好的推行老龄化友好慢行系统的建设,在新华街道范围内对于老年群体密集、老年设施较为集中的区域/居委,且近期有改造及建设计划的区域,可采用示范试点的形式进行老龄化友好慢行区域的建设尝试,形成一套复制推广的经验,若实施效果良好,可为进一步的推广打下基础。

按照人口密度的比例进行老年人密集区的假设,云阳路、安西路2条路为老年群体密集、老年设施较为集中的支路,见图10。同时,云阳路(定西路-番禺路)属于尚未按规划实施,又有贯通条件(沿路房屋大多已征收或无产权)的路段,有近期实施计划。因此,该路段作为老龄化友好慢行系统试点示范区/街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图10 老龄化友好慢行区域试点示范选取示意图

图11 提醒标识

若设置该路段为试点示范街道,建议:

(1)在该路段出入口设置区域提醒标识,见图11。

(2)车行系统:

1) 在该路段内两侧老年人活动较为频繁的社区服务设施密集区段采取一系列交通稳静化措施以降低车速。

2) 设置完善的交通标志标线。

(3)人行系统:

1) 尽可能拓宽人行道空间。

2) 完善非机动车停车区域划定,并加强管理。

3) 确保慢行系统的连续性。

4) 注重人行路面的平坦、平整和防滑。

5) 注重无障碍设施,如过街处人行道与车道的坡道衔接。

6) 过街处醒目提醒设施等。

同时,因为本身老年人会将步行活动作为日常休闲和健身活动的一部分,所以环境优美,易识别、可停驻的步行空间也是很重要的。所以要:

1) 提高照明设施水平,特别是重要活动节点。

2) 易识别的标识系统。

3) 适当设置休息座椅和遮雨设施。

4) 提高步行空间的绿化面积。

另外,光有好的硬件设施建设也是不够的,后期的运营管理维护同样重要。建议通过政策引导、宣传和管理达到目的。对老年人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人文关怀,进行宣教与安全知识普及,确保通行权益,并组织志愿者在步行道路被自行车停放、广告堆放等情况下进行处理。

5 结论

“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打造是为了为“圈内人”提供更多便利,提升居民幸福感,而对于“圈内人”重要组成部分的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关照则更是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人口老龄化问题”、“老年人问题”是“发展问题”和“民生问题”在老龄领域的具体体现。只有解决好“人口老龄化问题”、“老年人问题”,不断满足亿万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实现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才能在“发展中不断保障和改善老年群体民生”。

落脚到老龄化友好慢行系统,首先应该能满足他们对安全性的需求,保障他们使用街道设施时其生命健康免受各种外在事物的威胁;其次,应满足他们对可达性的需求,能够短距离、方便地到达目的地;最后,还应当满足他们生理和心理上对舒适性的需求,以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猜你喜欢
人行横道生活圈人口老龄化
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生活圈划分研究
以人为本的社区生活圈模式探析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机动车礼让斑马线”,到底怎么“让”
基于GIS的生活圈居住区规划与优化研究
——以哈尔滨市道外区为例
广州周边:价格洼地!“一小时”生活圈 7字头置业广州后花园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人行横道线上行人和机动车通行路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