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应用分析

2020-11-03 05:45黄伟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教学应用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黄伟

[摘  要:基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将会对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应用展开分析,让学生在提升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下,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应用]

语文学习是一个对文字内容进行创造性学习、对知识进行全面性理解以及对文化进行渐进式传承的过程。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这些文化是值得教师挖掘,能够对学生文化素养进行全面发展的要素。对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当中充分的挖掘、渗透和应用起传统文化,以此在激活语文课堂的活力下,实现学生知识技能、文化素养的提升。

一、关注礼仪文化和道德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有着非常丰富的类别,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应该全面渗透、全面普及、全面教育。无论是文化理论、文化技艺,还是文化传统和文化习俗,学生都应该有所涉猎。但是在全面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展开侧重的教育。如礼仪文化和道德教育,礼仪文化和道德教育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完全可以对礼仪文化和道德教育的渗透给予充分的重视,以此来加强对新时期下新青年的培养塑造。

就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的《大道之行也》课文为例。此篇文章选自《礼记》,教师可以通过对此篇文章的讲析,对礼仪教育进行有计划的渗透。或者教师在教学《礼记》中的《大道之行也》时,也可以对《礼记》的其他文章进行搜寻,对具有礼仪教育意义作用的文章进行延伸讲解,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崇德尚礼,进而实现其智慧礼貌的增强、道德信仰的树立。再者,在《大道之行也》当中,也有许多能够展开道德教育的良好素材,如“讲信修睦”“不独亲其亲”“不必藏于己”等等。再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也可以作为展开道德教育的文章,其能够对学生“不同流合污,高风亮节的品质”进行培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则能够对学生“奉献和牺牲的爱国精神”有效发展。总之,道德教育是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渗透和践行的有力途径,而在初中语文課本中,则有许多能够对学生礼仪和道德展开培养发展的文章。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就应该充分的认识到不同课文所能够发挥的不同作用,并通过对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效率的提升,以此来实现对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

二、立足古人优秀品质的剖析

古人的精彩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总是具有垂范作用,更多时候其更是能够促进学生的有力前行。在传统文化的渗透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古代名人或者现代名人示范性作用的发挥,以对名人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的剖析为着手点,指导学生对品质文化的丰富性进行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如此就能够在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下,加强对学生的文化传承。

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一首歌行体古诗,此首诗有着极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在教学此诗之前,教师首先可以对“歌行体”这一文学体裁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加形象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此文学体裁。而当学生充分的了解到了歌行体之后,教师再对此首诗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通过对诗中忧国忧民、爱国爱家诗人形象的感受,充分的掌握到杜甫深刻而感人的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和忧民之念。再比如,教师在对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进行讲解时,就可以指导学生联系起唐代诗人李白,并让学生思考分析,同样是爱国品质,艾青和李白都是如何在自己的诗篇中,淋漓尽致的展现出自己的爱国情操的?利用如此的对比分析方式,可以强化学生对各诗人的理解,加强对所学课文的掌握,使其能够在对古代名人和现代名人身上优秀品质的学习下,促进其良好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的提升。

三、积极组织拓展性课外活动

在传统文化的渗透中,活力语文课堂的打造中,初中教师不仅需要对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进行深刻讲解,还需要通过对传统文化读物的推荐、传统文化课外活动的开展、以及对相应课外阅读的组织等,加强对文化课堂的拓展延伸,从而强化学生对更多传统文化元素的学习。然而在以往的教学当中,许多学生都没有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此种情况自然无法对学生的阅读意识和文学素养进行良好提升。针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之后,联合学校一起,对课外的阅读活动进行丰富的开展,让学生在集体阅读的过程中,展开积极的分享交流和研究讨论。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探讨意识,从而促进其综合能力素质的提升。

例如,教师在教学郭沫若的《屈原》一课时,就可以询问学生,知道哪些与屈原相关的事?此时学生们都会踊跃的回答,有的学生会说,端午节会纪念屈原;有些学生说屈原是投河而死;还有学生表示屈原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诗人,楚国重要的政治家,被誉为“中华始祖”,其创作了《离骚》《天问》和《楚辞》等著作。此时,教师就可以表扬和奖励学生,并再次对学生展开提问,既然知道端午节会纪念屈原,那么端午节还有哪些活动呢?在学生七嘴八舌的说出包粽子、赛龙舟之后,教师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展开“端午节”模拟活动。在此活动中,学生要准备相应的活动物品,如包粽子的粽叶、悬艾叶的艾叶等,甚至可以组织学生放风筝。以此在对学生的学习压力进行缓解,增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动力下,让学生通过对此类活动的参与,开拓自己的传统文化视野,从而促进其传统文化掌握度的提升。

四、结语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是一块无瑕之玉,其能优化学生的审美,陶冶学生的情操,洗涤学生的灵魂,加强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应用,如此在强化学生对知识和文化的感受时,埋下文化之根,从而能够在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中,实现对其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成云.基于传统文化的初中语文教学研究[J].新课程,2020(27):2.

[2]王美萍.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策略探究[J].课外语文(下),2020(07):85-86.

[3]吴叔望.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科学咨询,2020(21):233.

猜你喜欢
教学应用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