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动态交互理论下的翻译教学动态融合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活动、信息技术等诸要素,有效弥补传统翻译教学的弊端。该模型有效促进学生显性化知识“内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动态交互理论下的翻译教学会给我们提供诸多教学启示和路线指引。
【关键词】翻转教学;动态交互理论;翻译教学
【作者简介】韩浩(1989.03-),男,汉族,河南商丘人,郑州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料库与翻译教学。
【基金项目】2020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A880036);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20-ZZJH-460)。
一、引言
大数据背景下,信息技術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冲击着翻译行业,促使其不断转型。针对翻译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依据传统翻译模式培养出的翻译人才难以满足翻译市场对翻译技术及创新性思维能力的需求。如何让教育信息化技术有效服务于翻译教学?又如何在应用能力上有效提升翻译专业学生的实战能力呢?
二、文献综述
翻转课堂教学作为信息化教学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改革模式,一直是广大英语教师的关注点。国外相关文献大多聚焦于翻转课堂教学构成要素以及极度相关因素,聚焦并放大这些要素,研究并探寻其共时特征。然而,翻转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习者、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活动、信息技术等诸要素交互而成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仅具有各要素的共时特征,从长远看,它还是一种历时不断演化的教学模式和理念,需要从历时多维度视角对翻转教学加以探索。
国内翻转课堂相关研究聚焦于翻转过程中各要素的动态历时融合。谷峰以SPOC翻转课堂为教学模式探索英语翻译在课前导学、课中研学和课后练学中的应用;邹斯彧以新闻翻译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尝试在新闻翻译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理念,探索新闻翻译教学中的交互性因素;徐艳梅基于电子学档设计翻译教学翻转课堂;李芳军从理论角度建构了“摄入、内化、应用”动态交互模型,对翻译教学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本研究借鉴李芳军的“摄入、内化、应用”动态交互模型,尝试构建翻转课堂环境下翻译教学的动态交互模型,以期为翻译教学改革提供路线参考。
三、 “摄入、内化、应用”动态交互翻译教学模型
1.翻译教学的“摄入、内化、应用”动态交互模型。基于动态交互的理念,翻译教学盘活了与翻转教学相关的静态和动态要素,能有效在语言“摄入、内化和应用”过程中服务翻译教学。该模型搭建线上学习交互平台,以师生间互动为中心,创设师生多元交互,利用网络交互平台进行课前导学、课中研学和课后练学,综合运用翻转课堂环境下的“摄入、内化、应用”动态交互模型,通过网上交互平台,使显性化知识“内化”为隐性化知识,并为学生“应用”提供了平台,培养其批判性思维,提升其创新能力。
2.摄入过程。动态交互翻译教学过程中的“摄入”具有历时和共时特征。从历时角度来看,学生面对每一项翻译任务,都需要独立思考,并通过运用信息化智搜软件解决具体翻译问题,这期间的摄入主要涉及应用层面的思辨意识、创新意识、智搜意识、转换意识等。从共时角度来看,师生间、技术和师生间、技术之间等空间进行着一定的共时翻译交互,翻译行为和翻译要素之间会达成一种共识,我们通常称之为翻译理论,比如生态翻译理论,它会对学生之后的翻译风格加以引导,构成一种定势的翻译模式。以下是具体摄入过程:
教师借助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国内版),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单、布置实训任务和翻译理论与实践反思等教学项目。学习任务单明确教学目的,交代教学重难点,布置翻译作业等;教学资源涉及与翻译教学主题相关的微课与网络资源,比如“归化和异化”相关的微视频和拓展链接;实训任务与翻译服务公司对接,增强翻译任务的实战性;翻译理论与实践反思,如在商标翻译中,应该坚持“domestication”,还是“domestication”,进而反思“What i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随后教师可以提出 “Can you list some examples of them”。学生在真实的翻译项目中,深刻体会到翻译理论的指导作用,有利于学生对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的“摄入”,最终升华为适宜自己翻译学习与工作的一种翻译理论。
3.内化过程。动态交互翻译教学中,翻译能力的内化过程是指在动态交互环境下学生、教师和同学之间的诸多翻译要素动态交互内化。
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比如超星学习通等),在线上可通过平台发布任务和作业,实现课前充分预习和思考,线下可以借助超星学习通师生客户端有效辅助现实课堂,达到数字化交互。这种交互有助于学生有效消化翻译理论或翻译技巧,从而立体化多视角地辅助学生规范英汉表达范式,培养英汉翻译思维,激活英汉语言认知结构。
教师围绕学生的实际翻译问题,营造师生多元交互翻译氛围。具体而言,学生以小组形式分门别类地提出真实的翻译案例并精析之。比如,在翻译“二郎腿”时,我们通常会用有道翻译进行直译得到“cross-legged”,但不同小组采用不同翻译方式进行验证,发现“cross-legged”是盘腿的意思,有一组通过必应图片再次证实“cross-legged”是盘腿的意思。通过双语平行语料库的检索,最终确定“二郎腿”可译为“cross ones legs”。这种小组间的翻译验证交互可充分加快思辨意识、创新意识、智搜意识、转换意识等的内化。动态交互翻译教学期间,师生可通过超星学习通,以可视化数据形式呈现英汉语言表达偏误的比重,教师可根据数据总量和类别,优化学生参与的翻译课堂交互环境,完善测评反驳机制,让学生在动态交互翻译教学中科学内化教学知识和学习能力。
4.应用过程。动态交互翻译教学的虚拟场景设计,需要教师的营造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走出翻译课堂,零距离感受翻译实战。
学生翻译能力的发展需要学生参与大量的翻译实践,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知翻译公司的整体流程,让学生对翻译行业有个大体印象,有助于摄入和内化的翻译技巧对接,以及解决现实的翻译问题,进而从应用层面上拓宽翻译专业学生对翻译行业知识的广度。動态交互翻译教学的交互过程中强调两个要素——语境和语义图式。从某种程度来讲,语境对翻译教学的交互起到一定的作用。局部语境在翻译的过程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语义图式承载着词语的已有义项,在线性建构意义过程中,语义图式的义项受局部语境的限制发生“实例化”演变,并产生新义项,新义项会被“抽象化”至语义图式,最终达到丰富语义图式的效果。在这里,局部语境对翻译的交互因素(比如语义图式)起到决定作用。动态交互翻译教学中,对应用过程中局部语境的准确把握,可有效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教师的翻译教学能力,进而反哺翻译教学,促进翻译教学模式的改进。
四、总结
动态交互理论下的翻译教学动态融合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活动、信息技术等诸要素,打通混合式学习理论、二语习得理论、语言信息理论和动态系统理论,依据学情,符合认知,是一种翻转课堂环境下的“摄入、内化、应用”动态交互模型,能较好地弥补传统翻译教学的弊端。该模型为师生提供了涵盖翻译教学设计、师生多元交互、教师翻译答疑解惑、学生翻译训练、翻译作业反馈、学生评估等环节的助学体系;通过营造师生面对面交互环境,鼓励学生多元回答;通过创设翻译应用情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生的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有利于增加语言的“摄入”,通过网上交互平台,使显性化知识“内化”为隐性化知识,并为学生“应用”提供了平台,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开宝,王琴.国际化视域下的外语学科发展:问题与路径——以上海交通大学外语学科建设为例[J].外语教学,2017(2):1-6.
[2]Talbert. R. Inverting the linear algebra classroom[J]. Primus, 2014(5):361-374.
[3]谷峰.“互联网+”背景下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以SPOC《英语翻译理论与技巧》为例[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81-85.
[4]邹斯彧.新闻翻译教学的翻转课堂改革研究——评《新闻翻译教程》[J].高教探索,2020(4):134.
[5]徐艳梅,李晓东.基于电子学档的项目式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外语,2015(5):81-87.
[6]李芳军,屈社明.翻转课堂环境下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发展的动态交互模型及其实效性研究[J].外语教学,2018(5):75-80.
[7]韩浩.局部语境与语义图式制约下一词多义翻译研究——以“心”“是”和“thing”“way”为例[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3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