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彦
摘 要:《水的组成》是九年级化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符合新课标理念,作者结合教学经验大胆创新,按照化学实验探究的流程,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入本节课,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体验了探究的乐趣。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 《水的组成》 教学设计
一、问题的由来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四单元课题三《水的组成》第一课时的内容。水,是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部分的内容。本课题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开展,既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有利于缩小学生对于化学的距离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从水的电解实验与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开始的,在此过程中,直观地体现了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过程与方法,这种展现方法能够有效地启发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本课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认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结合前一单元所学的氧气的知识,能够区别并归纳出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由对水的分解反应的认识学习,深化学生对化學反应的认识—有新物质的生成,但元素种类不变。为今后学习元素的概念,正确书写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打下了基础。
水虽然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但是如何从化学的角度认识水,学生还是陌生的。学生还未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原子种类、个数不变”这些重要规律。如果按照以往教学模式教师演示实验—告知实验现象—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进行讲解违背了新课标理念,不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学生只能是机械地、被动地学习。所以我大胆创新,通过发现并解决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的流程,利用阅读教材、小组交流讨论等方法引领学生学习本课。
二、教学目标
第一,通过体验科学实验探究过程按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获得探究水的组成的灵感和思路,感受这一进步在科学史上的重大意义。在实验探究中,潜移默化的认识氢气及其燃烧,并由此得出水的组成的结论。通过微观世界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再结合已学化学变化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实验现象对电解水的生成物进行猜测,教师演示电解水的实验、对猜想加以验证,初步学会电解水知识以及研究水组成的探究方法。
第二,通过实验现象及化学变化的实质反推出水的组成。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解水实验,水的组成。
难点:电解水实验,分析、确定水的组成。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播放视频《南极水世界》
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冰能浮在水面上,与水的哪些性质有关?
2.玻璃瓶中的水结冰后为什么会将瓶子冻裂?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放松心情,静静感受自然的美,为引出新课作铺垫。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环节二:观看电解水实验视频,发现并提出问题
电解水的实验可以告诉我们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与电极两端相连的玻璃管内都产生气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环节三:总结、归纳已学化学变化中的规律,对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做出假设
回顾并书写镁条燃烧、铁丝燃烧、铁和硫酸铜的反应文字表达式,小组讨论总结化学变化中的规律。
学生分析发现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猜测电解水的产物是氢气和氧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总结能力,大胆对电解水的产物做出猜想。并未后续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环节四:查阅资料,实验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并得出结论水的宏观组成
学生阅读课本,自学氢气的化学性质,并结合已学习过的氧气的性质确定氢气和氧气的检验方法。
教师演示实验
学生通过观察描述实验现象:与负极相连一端产生氢气,与正极一端产生氧气,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
学生得出结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教学环节五:借助磁铁变微观为宏观,揭露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得出结论水的微观构成
教师借助磁铁在黑板上模拟氧化汞受热分解过程。
学生分析并总结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发生改变,再结合课本信息相同条件下,气体体积比等于分子个数比,即电解水实验中每产生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就需要有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参与反应,从而反推出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加深了对物质分类的理解,又为后续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学习埋下伏笔。
参考文献
[1]曹先.《水的组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J].考试周刊,2011(78):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