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燕 李向红 康冰心
[摘要]在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开展创新创业师资培养,有利于建设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有利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文章对广西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存在数量不足、缺乏实践技能和创业经验等现实问题,并基于精益创业方法论,从目标层、结构层、类型层、能力层、路径层、基础层六个层次构建创新创业师资精益发展模式,提出用同伴教育、精准培训、科研引领、项目驱动、按需保障等路径提升教师的创新创造能力、双创教学能力、教研科研能力、创业实践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打造专兼结合、校企融合的结构化“双师多能型”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精益发展模式
[作者简介]张海燕(1967-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李向红(1968- ),女,广西博白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副研究员;康冰心(1988- ),女,河南商丘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广西 南宁 530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于精益创业方法论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XGZJG2017A054,项目主持人:张海燕)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9-0079-05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资源,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是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在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支持创新创业师资培养。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形成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全面加强高职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富有创新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新形势下,打造校企双栖、教研相长、理实兼具、专创融合的结构化“双师多能型”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是深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设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本文将精益创业方法论中的迭代、聚焦、试错、行动以及用户导向原则引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发展模式构建,坚持教师发展需求导向,聚焦核心能力培养,引导教师转变思想、付诸行动,能够使其快速适应新时代新政策对教师的高标准、严要求。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培养现状
(一)调查对象和结构分布
为深入了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培养现状,笔者以广西高职院校在职创新创业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广西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培养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此次共随机调查了21所广西高职院校的200名教师,回收有效问卷189份,问卷有效率为95%。从调查对象结构分布情况来看,男性教师占比41.8%,女性教师占比58.2%;创新创业教师大多为30~40岁的中青年教师,且本科、硕士研究生学历占比95.77%,中级职称教师占比48.68%。
(二)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5年以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从调查分析结果看,高职院校創新创业师资培养还存在一定的现实困境。同时,本研究采用SPSS 22.0对不同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的教师之间的数据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教师对整体创新创业师资培养现状认知程度的结构性差异。
1.创新创业师资数量不充足、结构不合理。在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师资规模亟待扩大和补充。调查结果显示,58.73%的教师认为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师数量不足,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大部分由辅导员、行政教师或其他课程专任教师兼任,严重缺乏专职创新创业教师,并且不同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教师对创新创业师资数量认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态度一致。
2.创新创业师资培训体系不完善。师资培训是培养教师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创业教学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培训体系尚未完善,虽然有65.61%的教师曾参加创新创业专项师资培训,但其中92.06%的教师平均一年仅参加1~2次创新创业师资培训,而这部分教师中有47.09%的教师参加校级培训、27.51%的教师参加省级培训,参加国家级培训的教师仅占2.65%。此外,有58.73%、55.56%、55.03%和47.09%的受调查教师分别接受了创新思维、创新创业案例、创新创业大赛和创新方法论方面的师资培训内容,仅有32.8%的教师接受了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实施培训。从方差分析结果来看,不同性别教师在参加创新创业师资培训频次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男性教师高于女性教师(P<0.01),而不同年龄、学历、职称教师在参加创新创业师资培训频次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教师在接受创新创业师资培训级别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3.创新创业教师缺乏实践技能和创业经验。对高职院校而言,创新创业教师大多来源于校内,缺乏创新创业实战经验和技能。在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中,49.74%的教师表示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无法满足创新创业课程教学需求,52.91%的教师认为最需要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技能,34.92%的教师认为最需要加强创业经验,仅有4.23%的教师认为最需要加强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同时,59.79%的教师希望通过参与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教学能力。从方差分析结果来看,不同性别教师在对“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满足创新创业课程教学需求情况”的认知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男性教师平均值明显低于女性教师平均值;不同职称教师在对此问题的认知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28),其中中级职称教师平均值远高于副高职称教师平均值;不同年龄和学历教师在此问题的认知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4.创新创业经费难以满足教师教研、科研需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培养需要充足的经费支持和保障,从受调查院校来看,74.6%的高职院校设立有创新创业专项经费,但70.9%的教师表示本校提供的创新创业专项经费不能满足教研、科研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学和科研项目研究的积极性。从方差分析结果来看,不同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教师对“创新创业经费满足教师教研、科研需要”的认识态度较为一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5.创新创业师资机制建设有待提高。健全的管理、激励机制有利于规范创新创业教师管理,提高创新创业师资培养质量和效率,然而从调查结果来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机制建设还不够完善,64.02%的教师认为本校的创新创业师资管理机制一般,17.99%的教师对其不满意甚至非常不满意,仅有17.46%的教师对其表示满意。同时,60.32%的教师认为本校的创新创业师资激励机制一般,21.69%的教师对其不满意甚至非常不满意。教师普遍认为学校应明确激励内容,对于优秀的创新创业教师应给予政策倾斜或加大奖励力度。从方差分析结果来看,不同性别、年龄、学历教师对创新创业师资管理和激励机制的滿意度均呈现出一致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不同职称教师对创新创业师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的满意度均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1=0.022,P2=0.020),其中无职称教师平均值远高于正高职称教师平均值。
三、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精益发展模式的路径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精益发展模式构建路径自上至下分为六个层次,分别是目标层、结构层、类型层、能力层、路径层、基础层,通过六个路径层打造出结构化“双师多能型”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提高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质量(详见图1)。
(一)明晰目标层,提升创新创业师资培养水平
围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总体目标、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意见和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明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培养总目标,即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校企融合、兼具学校和企业双重教师资格、兼备教学科研实践等多种能力的结构化“双师多能型”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根据总目标,结合教师发展实际需求,制定创新创业师资发展总规划、子规划以及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系统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培养水平。
(二)细分类型层,优化创新创业师资培养结构
依据创新创业师资培养目标,细分师资类型,优化师资结构,打造一支由一级启发型创新思维导师、二级工匠型创新实践导师和三级教练型创业实践导师组成的专兼结合、校企融合的三层级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1.一级启发型创新思维导师。“启发”一词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型创新思维导师具有批判继承、主导主体、民主愉悦、实践本位等特征,具备创新创造能力、双创教学能力与教研科研能力,其主要职责在于营造活跃氛围、充分发挥民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力和创造性思维。
2.二级工匠型创新实践导师。工匠精神是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灵魂,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二级工匠型创新实践导师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教学能力、教研科研能力与创业实践能力,它是在一级启发型创新思维导师的基础上,立足学科专业知识,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引领学生弘扬工匠精神,开展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实践,将创意转化为创新作品,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3.三级教练型创业实践导师。教练型创业实践导师是兼具教练和教师双重属性的创新创业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创业实践能力、教研科研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能在复杂性、高风险和个性化的创业实践环境下,充分挖掘学生创业潜能、合理评估与规避创业风险、持续提供个性化创业指导和耐心陪伴,在学生创业实践中发挥“指南针”“导航仪”“催化剂”的作用,助推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走向市场,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
(三)厘清路径层,提高创新创业师资能力素质
1.同伴教育,迭代式提升教师创新创造能力。同伴教育是国内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和常用的方法,将同伴教育引入创新创业师资培养,对迭代提升教师创新创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选拔与培训同伴教育火种,通过火种的宣传与感染,组建一支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创新创业同伴教育师资团队;其次,建立校企立体化开放式互动平台,开展系列同伴教育创新创业沙龙活动,强化带动力和辐射力,提高企业和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与创新创造能力,不断壮大师资队伍,解决创新创业师资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2.精准培训,聚焦式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依据精益创业方法论中的聚焦原则,针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培训中教师参与次数少和缺乏课程实施培训内容的现实问题,精准对接需求安排培训,完善师资培训体系,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一是分季度和分批次组织教师参加校级、省级以及国家级创新创业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参与培训的频率;二是挑选专业培训师讲授创新创业课程实施的具体内容、方法、步骤、技巧等,并采用情景模拟与角色互换方式让教师融入双创教学真实情境。
3.项目驱动,行动式提升教师创业实践能力。依据精益创业方法论中的行动原则,针对创新创业教师缺乏实践技能和创业经验的现实困境,采取项目驱动方式提升教师创新创业实践技能、丰富创业经验。一是根据行业企业实际需求或痛点,校企双向发力、双向整合创新创业资源,组织教师开展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使教师在项目参与中提高创新创业实践技能、获得创业经验;二是依托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竞赛,鼓励教师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学生家庭资源等,带领学生共同开发创新创业项目,实现以赛促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师生共同进步,共同提升创新创业实践技能。
4.科研引领,螺旋式提升教师教研科研能力。依据精益创业方法论中的试错原则,校企合作构建“校级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院级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工作室—系部教研科研组”三级联动体系,组织校企双方教师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教研科研项目,通过不断科学试错,研究出契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最佳路径,同时促进教研科研成果转化,螺旋式提升教师的教研科研能力。
5.按需保障,用户式提升教师自我发展能力。依据精益创业方法论中的用户导向原则,将教师作为创新创业师资培养的用户,一切以教师实际需求为导向,为其顺利开展教学、科研以及个人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坚实的资源保障、组织保障、资金保障、制度保障等,用户式提升教师的自我发展动力与能力,包含独立人格、人文底蕴、终身学习等。
(四)夯实基础层,筑牢创新创业师资培养根基
1.环境基础。创新创业师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环境与宽松的氛围,高职院校需夯实创新创业师资培养环境基础。一是高职院校要根据国家、地方政府相关精神制定创新创业师资发展激励制度,定期定点开展系列培训活动,为创新创业师资培养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加大创业实践基地、创客空间、双创教研室、创新创业信息网络共享平台等硬件设施建设,为创新创业师资培养提供优质的硬件环境;三是组织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创新创业活动和成果展等,加大宣传力度,为创新创业师资培养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2.资源基础。资源是创新创业师资培养的必备要素与基本前提条件,高职院校可多措并举,整合利用创新创业相关政府资源、企业资源、高校科研院所资源、行业协会资源以及国际资源等,建立创新创业资源协同互补、协同累加、协同统筹模式,使创新创业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有力地促进创新创业师资精益发展。
3.组织基础。创新创业师资培养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保障,高职院校可强化组织领导。一是实施“一把手工程”,将创新创业师资培养纳入学校“十四五”规划,并作为学校“双高”建设的重要内容;二是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夯实师资培养工作机制;三是凝聚全校之力,为创新创业师资培养提供全方位保障。
4.资金基础。针对创新创业经费难以满足教师教研、科研需要的现实问题,高职院校除吸收政府专项拨款外,还可加强校企、校协、校地及国际合作,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创新创业师资培养经费投入力度,保障教师顺利开展教研、科研以及创新创业实践工作。
5.制度基础。高职院校提高创新创业师资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是构建科学合理、导向鲜明的管理和激励制度体系。首先,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师资管理制度,明确师资评价标准, 构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教学、科研、创业实践等多个维度,学校评价、学生评价、教师互相评价等多个主体组成的综合评价体系,兼顾效率和公平;其次,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师资激励制度,结合教师综合评价结果,对于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优厚的物质奖励、职级待遇、个人荣誉,提供较多的职位晋升机会、学历提升机会以及出国交流机会等。
[参考文献]
[1] 陈学军,周益发,邓卫权. 高校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建设体系建构[J].职教论坛,2017(11):29-35.
[2] 牛彦飞.“双创”升级趋势下高职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20(2):72-76.
[3]龚焱.精益创业方法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4]陈千诰.高职教师“双创”教育能力提升路径实证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9,39(29):54-58.
[5]劉忠艳.精细化管理视阈下“双创”师资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6 (5):85-90.
[6]王劲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高教学刊,2017(24):35-37.
[7]李国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策略探析[J].黑龙江教育,2017(4):52-54.
[8]易苗.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成长路径[J].教师教育论坛,2016,29(11):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