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资历框架下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意义、难点与对策

2020-11-02 02:44彭小慧
教育与职业(上) 2020年10期
关键词:学分银行职业教育标准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大众化、标准化、终身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完善国家资历框架,构建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已是时代所趋。当前,我国学分银行建设面临着制度制定难、统一标准难、书证融通难、学分转换难、有效管理难等难点问题。因此,要积极搭建学分银行整体制度框架,统一现有区域性学习成果认定标准,多措并举促进书证衔接与融通,构建不同教育类型人才培养“立交桥”,打造兼具灵活性与稳定性的学分银行管理体系。

[关键词]职业教育;国家资历框架;学分银行;标准;书证融通

[作者简介]彭小慧(1980- ),女,四川中江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技术教育学院,讲师,硕士。(四川  德阳  61800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9-0020-08

早在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就提出要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制定国家资历框架,推进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职业技能等級学分转换互认。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资历框架。可见,国家资历框架建设与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性任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分银行建设起步晚、底子薄,在建设过程中还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基于此,文章拟在明确建设意义的基础上,厘清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难点,并寻求相应的破解之道。

一、国家资历框架下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积累

人力资源的开发,依赖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激励机制;而人力资源的积累,则有赖于各层级教育和学习成果的认证。基于国家资历框架的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在促进技术技能型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积累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首先,国家资历框架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开发和积累奠定了制度基础。国家资历框架作为一种关于资格的等级制度,为各级各类学习成果的认证与积累提供了一整套标准体系。在国家资历框架下,不同层次的技术技能水平既有了横向可比性,也有了纵向衔接性,这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专业能力进阶提供了明确清晰的参照,同时也昭示了社会经济中各层次岗位对技术技能水平的具体要求。通过建立完善的国家资历框架,技术技能型人才一方面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接受职业培训或者进行自主学习,持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加快职业成长步伐;另一方面可以更方便地根据自身职业发展意愿和个人条件,进行跨领域学习,并让学习成果得到具有公信力的评价和认证。通过上述两种方式,国家资历框架在技术技能型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积累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其次,以国家资历框架为基础的学分银行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开发和积累创设了制度路径。国家资历框架要发挥作用,离不开学分银行的配套建设。学分银行突破了传统学校教育体系对学习者学习时段、学习场所、学习方式、学习成果评价等方方面面的限制,模拟银行存取学习者通过各种学习方式和途径所获取的学习成果——学分。依托于这种制度设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专业成长得以从传统教育体系中解脱出来,人才个体可以根据自身条件,灵活采取弹性学习、碎片化学习、在线学习等多元途径和方式实现专业能力进阶,获得与传统学历教育同等的学习成果并得到国家人才评价制度的认可。这将会大大增强技术技能型人才自主学习、深造进修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积累。

(二)有利于推动各级各类教育的沟通与衔接

搭建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国民教育体系,是我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任务。建设基于国家资历框架的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制度,对开放性的教育或学习进行认定、管理和指导,能够从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沟通衔接。

在横向上,建设职业教育学分银行有利于普职贯通。贯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身意愿选择不同的成长路径,一直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的“痛点”,也是难点。随着国家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建设的推进,从根本上突破普职贯通的体制机制障碍已经有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一方面,国家资历框架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标准纳入到统一的标准体系之内,并且在同一层次的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标准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使得普职贯通获得了制度和标准上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学分银行作为一种开放性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制度,与国家资历框架相结合,为普通教育学习成果与职业教育学习成果之间的贯通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和路径。

在纵向上,建设职业教育学分银行有利于疏通人才成长通道。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一直存在人才成长通道不畅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通过非正规学习、非正规教育获得的学习成果难以得到教育体制的认可,接受非全日制教育的人才进入全日制学校接受教育的渠道非常狭窄,机会也很少。建设基于国家资历框架的职业教育学分银行,把各种形式的学习成果纳入到统一的标准体系之下进行认定、积累和转换,非正规教育、非正规学习由此获得了与正规教育、正规学习平等的地位,相当于从制度层面正式认可了通过非正规学习、非正规教育获得的学习成果,这将有利于疏通各级各类人才成长的通道。

(三)有利于完善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体系

终身教育体系与终身学习体系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一体两面”,公民的终身学习需要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来支撑,而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只有通过公民的终身学习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在完善社会终身教育体系方面,国家资历框架确立了统一的国家教育标准体系。这一标准体系不仅囊括了公民个体人生中各个阶段的教育,也涵盖了各种不同类别和形式的教育。在国家资历框架下,公民个体不论是接受了何种类型、何种形式、何种层次的教育,都能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找到以受教育程度为“纵坐标”、以受教育类型为“横坐标”的“坐标点”,并基于这一“坐标点”自主选择横向与纵向两个方向的继续教育路径,享受社会终身教育体系所带来的成长便利。

在建立终身学习体系方面,为学习者的终身学习服务本就是学分银行建设的主要目的。学分银行突破了传统教育制度下学习过程所呈现出的阶段性、封闭性特点,将个体在人生不同阶段、通过不同途径和形式所获得的学习成果进行标准化的认定、积累和转换,随时支取,随时兑换,作为个人知识和能力的证明。学分银行的最大意义在于把非正式学习、碎片化学习所获得的学习成果纳入国家资历框架之内,以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和评价各类学习成果,为公民个体进行不连续的、灵活多样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终身教育理念的一种制度创新。

二、国家资历框架下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难点

(一)制度建设难

国家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是关涉国民教育制度基础的创新。基于国家资历框架的学分银行建设需要科学严谨、总领全局的顶层设计,更需要自上而下的系统性制度建设。虽然目前已有一些省市陆续开展了范围不一的学分银行建设探索,但还缺乏国家层面的系统化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撑。

首先,学分银行建设缺乏法律依据。我国职业教育办学遵循的主要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该法颁布于1996年,并未涉及学分银行建设的相关内容。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我国应建设国家资历框架制度和职业教育学分银行,但也仅有一个总括性的内容表述,并未涉及任何具体的操作细则和制度规定。可以预见,短期内我国还难以完善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法律法规,学分银行建设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撑与保障,这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学分银行建设过程中的一大难题。

其次,学分银行配套制度缺失。国家资历框架是全面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类型的制度框架,基于国家资历框架的学分银行则是沟通各级各类学习成果的“枢纽”。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工作的推进,必须与一系列配套制度建设工作同步进行,如经费投入与保障制度、学习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贯通制度、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学分银行建设质量保障制度等。这些配套制度的缺失一方面导致部分地区的职业教育學分银行建设难以覆盖各类非正规学习成果,只能局限于主流的教育类型之中,难以完全体现出学分银行践行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另一方面造成全国性的学分银行建设总是在诸多具体事务和环节上遭遇“制度空白”,相关工作或难以推进,或推进缓慢。

(二)标准统一难

基于国家资历框架的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所指向的是构建全国范围内、囊括各种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成果的学分银行,在统一标准上既要面临统一各地方性学习成果认定标准的问题,又要面临统一各种学习成果认定标准的问题。

首先,在统一地方性学习成果认定标准方面,建设全国统一的学分认定标准既缺乏共识,又缺乏依据。2012年以来,以上海为先导,我国东部地区的一些省市相继开展了地区性的学分银行建设探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也形成了一些地方性学分认定标准。由于各个地方建设学分银行完全是基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及教育发展状况而进行规划的,相互之间缺乏协同,不同地方所确立的学分认定标准各不相同,有的甚至差异很大。当前我国要建设国家层面的学分银行,势必需要统一各个地方的学分认定标准,而不论以哪个地方的标准为基础,都会引起其他地方教育部门的不适。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差异很大,不同地区之间民众所能享受的教育资源差距明显,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分认定标准是否有碍教育公平,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

其次,在统一各种学习成果认定标准方面,建设统一的学分认定标准存在科学性、合理性难题。职业教育学分银行不仅需要沟通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所产生的学习成果,还需要沟通普通学校教育与职业学校教育所产生的学习成果。统一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内部的学习成果认定标准较为容易,但跨教育类型学习成果认定标准的统一则较难解决。尤其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不同类型的人才,教育内容和侧重也大不相同,想要建立统一的学习成果认定标准,如何确保其科学性、合理性,是目前尚未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书证融通难

书证融通是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是1+X证书制度实施的必要步骤。实现书证融通,有利于统一职业教育体系内的各类学习成果,夯实学分银行建设的制度基础。但是,当前我国1+X证书制度实施还处于试点阶段,书证融通还面临不少现实困难。

首先,书证融通缺乏实践经验积累,全面衔接尚需时日。书证融通在我国的职业教育顶层设计中酝酿已久,但真正落地实施是在2019年,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印发为标志,围绕1+X证书制度的书证融通实践才得以提上日程。当前我国的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逐步推进,书证融通正逐步从政策倡导走进教育现实,在制度建设、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处于探索阶段,一没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二没有建立起成熟的制度机制,要实现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全面衔接尚需时日。由于书证融通短时间内难以完成,相应地,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要统一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两类学习成果认定也就变得更加困难。

其次,书证融通模式不成熟。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融合,本质上是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融合。在当前的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书证融通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专业教学与职业培训全面融合,另一种是专业教学与职业培训部分融合。前者需要系统策划、设计和重构包含职业培训在内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后者则是要把部分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和职业培训进行衔接,并保持职业培训的相对独立性。而上述两种模式都存在一定缺陷,专业教学与职业培训全面融合的模式适应性差,难以满足社会性生源的职业教育需求;专业教学与职业培训部分融合适应性强,但体系性差,不适合接受系统教育的职校学生。如何选择融合模式,成为很多职业学校实施书证融通时面临的现实难题。

(四)学分转换难

学分转换是学分银行建设的核心环节,只有实现了不同教育类型之间的学分无障碍转换,学分银行建设的意义和作用才能体现出来。现阶段我国的国家资历框架尚未成型,学分银行制度建设还很不完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非正规教育与正规教育之间、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之间的学分转换都存在一些制度和实践障碍。

首先,不同教育类型和学习类型之间的学分转换难以实现。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与学分银行建设的要求契合度不高,以学分为例,目前我国各类高等院校普遍实行的是学分制,但学分制内的学分并非经过统计学处理的标准学分,其实质是百分制,即一种计算学习成果积累量的数值,并不具备一般等价物的内涵和特点。不要说在不同教育类型之间进行学分的标准化转换,即使同一教育类型的不同学校之间,学分转换也缺乏科学的依据和标准。在这种状态下,建设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类型的学分银行基础还很薄弱,需要进行大量的教育基础制度创新。

其次,不同教育类型和学习类型之间的学分转换难以操作。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系统性强而灵活性不足,全日制中小学教育的学科知识教授以连续性、整体性为主,整个教育过程都具有封闭性的特点,基础教育阶段的非全日制教育、非正式学习成果,很难与全日制中小学教育的学习成果产生关联,更难以通过学分转换的形式嵌入其教育过程。尽管高等教育阶段的灵活性有所增加,但选修课程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偏低,通过灵活选修课程来获得可转换学分的操作性有限,加之很多高等学校的选修课教育质量不高,高校学生、社会性生源想要通过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获得学分并进行转换,同样很难在现有教育体系内实现,即使进行了转换,公信力和权威性也不高。

(五)有效管理难

基于国家资历框架的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如何有效推进、如何流畅运行,是考验我国教育现代化治理水平的重大课题。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与资历框架建设、学分银行建设的实践需求不匹配的情况下,想要实现学分银行的有效管理难度很大。

首先,区域与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机制建设难。基于国家资歷框架的学分银行覆盖面广,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逻辑上都应当是国家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覆盖范围。学分银行要求把各级各类学习成果纳入到统一的学分标准体系之下,那么各省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就需要通力合作,改革区域内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教育体系,使之与学分银行建设要求相契合,并加强协同合作,确保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顶层设计得到有力的贯彻执行。与此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人社部门、行业部门等也需要加强沟通协调,发挥好各自在学分银行建设过程中的职能和作用,形成共同推动学分银行建设的工作格局。但由于目前国家资历框架建设的管理体制尚未理顺,职业教育管理各部门、各区域管理主体之间条块分割的局面没有改变,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配置、教育资格与职业资格尚处于分离状态,在缺乏国家统筹的情况下,各地区、各部门很难实现有效的协同与配合,学分银行的管理与运作仍然面临很多现实挑战。

其次,职业学校学分管理难。在国家资历框架下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必然涉及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学分管理制度改革。在职业学校内部,推动与学分银行相适应的教学体系改革,首要问题就是重构课程体系和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在学分银行体制下,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教学需要由厚重向轻量、由系统向模块转变,要在课程选择上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度,推动学生考核评价从专业水平考核向课程学习成果考核转变,而这种种变化需要职业学校对现有教育教学管理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难度可想而知。

三、国家资历框架下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对策

(一)强化顶层设计,搭建学分银行整体制度框架

从世界发达国家学分银行建设的实践经验来看,顶层设计至关重要,它既是学分银行建设有关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后续所有学习成果产生预期应用效应的保障。现阶段,我国要强化顶层设计,加快搭建职业教育学分银行整体制度框架。

首先,加快完善学分银行相关法律法规。法律规范缺失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在全面依法治国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我国应尽快完善学分银行建设相关法律法规。一方面,我国应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修订进度,尽快结束意见征集和审议工作,推动国家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建设上位法律法规的早日落地;另一方面,我国应在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工作的基础上,早日开展与国家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建设相关的专项法律立法工作,就国家资历框架的结构、层级、标准做出法律规定,从法律层面明确学分银行的定位、目标以及学分认定、转换、积累细则等。

其次,加强学分银行相关的政策供给。当前我国的国家资历框架建设和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在国家政策文件中仍以只言片语的形式存在,难以对各地区各部门的具体实践工作形成约束和指导。强化学分银行建设顶层设计,加强政策供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国务院、教育部应及时梳理和总结地方现有学分银行建设经验、成果,形成更加全面、系统的学分银行建设指导思想、制度安排和实施举措,早日出台关于国家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建设的专门政策,加强对学分银行建设工作的支持力度、规范力度和指导力度。

最后,健全学分银行相关的配套制度。学分银行的有效运行离不开诸多配套制度的辅助和支持,国务院、教育部有必要在建设国家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的同时,同步推进相关配套制度建设。一是要加快完善公民终身学习制度,可以参照国外的《终身学习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公民终身学习法律,明确公民终身学习的权利以及社会应当给予的支持;二是要健全学分银行建设经费投入与保障制度,建立中央统筹为主、地方投入为辅、校企积极参与的经费保障机制,夯实学分银行建设的物质基础;三是要加快完善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沟通融合制度,以大职教观拓展职业教育制度的覆盖面,把过去处于边缘地位的非正规教育与非正式学习纳入到现行教育体系中来。

(二)建立权威标准,统一现有区域性学习成果认定标准

国家资历框架与学分银行都是以标准为基的制度体系,在我国国家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相关标准都不健全的现实条件下,教育部应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尽早建立国家资历框架标准和学分认定、积累、转换标准。在国家资历框架标准建设方面,可以参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资历框架结构和标准,根据我国的职称系列和级别体系、学历层级体系、职业技能等级体系等人才评价体系建立横向分类、纵向分层、相互联结的国家资历框架模型,将人才评价级别与人才能力水平一一对应,并建立多层次的标准体系,使之成为学分银行建设的标准参照。

在职业教育学分银行标准建设方面,一是要统一现有的区域性学习成果认定标准。现阶段已经建立了区域性学分银行的地区,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的标准五花八门,既有一致之处,也有矛盾点。教育部应收集各地区已有的学习成果认证标准,从各类教育与学习成果的内在特征和形成规律出发,分析现有各地方学习成果认定标准的科学性、实效性。在充分征求地方教育部门、职业学校、行业企业意见并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保留地方学习成果认定标准中有价值的标准,去除不科学、应用价值不高的标准,补充缺失标准,调整优化具有矛盾性的标准,建立起相对统一的国家级学习成果认定标准体系。二是要统一不同类型学习成果认定标准。统一不同类型的学习成果认定标准,难度主要存在于统一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习成果认定标准、统一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成果认定标准两个方面。就前者而言,尽管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定位、内容有明显差异,但两者对学习者文化知识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教育部可以按照普职贯通的需求,分别设立专业知识标准、通识知识标准和专业技能标准三方面的学习成果标准,其中通识标准可以作为学分积累和转换的“门槛”,专业知识标准和专业技能标准则可以模块化的方式细化,使学习者通过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都较容易达到。就后者而言,我国通过正式学习获得的学习成果,其认定标准已经比较成熟,相关标准也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公信力,非正式学习成果认定标准应以对标正式学习成果认定标准为建设导向。正式学习成果认定标准可根据非正式学习成果的特征,做出适当调整,增强适应性。

(三)深化教育改革,多措并举促进书证衔接与融通

书证融通的本质是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相融合。要立足于职业教育发展实际,以推进校企“双元”育人为着力点,完善书证融通机制,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首先,加快推进“三教改革”,完善书证融通机制。职业学校要加强“三教改革”,以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为切入点,带动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融合,形成书证融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只要从人才培养层面实现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融合,“书”与“证”的融通就会水到渠成。在具体措施上,职业院校要为教师“赋能”,加强在职教师培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改革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教师提升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打造质优量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院校还要深化教材改革,摒弃“闭门造车”式教材编订选用模式,加强与企业技术专家、高级管理者的联系,联合企业共同开发和编写符合生产实际和行业最新趋势的教材,及时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规范纳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中。职业院校还应当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按照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相对接的原则,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教学模式,广泛采用项目制、情景式教学,深化校企联合培养。

其次,建立模块化人才培养体系,增强书证融通模式的适用性。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书证融通模式之所以适用性不强,主要原因在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系统性过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过程的可迁移性太差。在现有条件下,通过建立模块化人才培养体系,可以有效增强书证融通模式的适用性。在纵向上,可将不同层次的专业知识教育与专业技能培训分解为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层次模块,通过更加丰富的教育层次,让文化水平不同、技能等级不同的人群更容易找到适合自身的职业教育层次;在横向上,可将同一层次的专业知识教育与专业技能培训分解为不同类型、相互嵌合的小型知识模块,通过可自由组合的模块化教学来增强书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应性。

(四)破除教育壁垒,构建不同教育类型人才培养“立交桥”

当前,我国不同教育类型之间的壁垒,主要存在于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非正规教育与正规教育之间。因此,构建不同教育类型的人才培养“立交桥”,也应当从上述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完善机制建设,促进普职教育融合发展。过去我国一直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分类发展的策略,两种教育类型之间很少产生交集。新时期建设以国家资历框架为引领的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必须扭转过去的教育发展理念,以一体化建设思维看待和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发展,促进两者的衔接与融合。要切实提高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通过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薪资待遇水平、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加大职业教育在校生的“奖助贷补”力度等方式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引导部分普通教育学生向职业教育流动。要强化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培养机制,通过设置贯通普职两种教育类型的中间性补充课程,为学生转换教育类型提供有利条件。要建立普职贯通的国家证书互认制度,实现两种教育类型各个层次之间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技能等级证书一体化互认。

其次,加快制度创新,推进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一体化发展。过去非正规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但在大力推进国家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建设的背景下,非正规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理应获得更高的地位,发挥更大的作用。其一,国家应加大对非正规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强化政策供给,增加经费投入,制定办法措施,促进各类非正规教育高质量发展,引导民众通过各种渠道接受多样化的非正规教育。其二,教育部应统筹规划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发展,按照一体化发展要求,以正规教育为参照,推动各种非正规教育向体系化的方向发展,如由教育部编制统一的非正规教育教材,由师范类学院组织培训非正规教育师资等。尤其是要建立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所获学习成果的互认机制,通过建立统一的标准和便利的机制,促進两者的一体化发展。

(五)創新管理机制,打造兼具灵活性与稳定性的学分银行管理体系

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是职业教育学分银行有效运行的基石,要以管理机制的持续创新带动教育管理体制的整体变革,逐步打造兼具灵活性与稳定性的学分银行管理体系。

首先,要从提高教育管理职能统筹能力入手,促进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教育部可设立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专门机构——国家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管理委员会,由该委员会统筹协调各地区、各部门在学分银行建设过程中的职能和关系,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因学分银行建设工作出现矛盾和分歧时,也由委员会进行调节。在此基础上,还应以国家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管理委员会为核心,建立由中央、省、地市三级构成的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管理体系,面向全国开展学分认证、积累与转换业务,完善教育管理职能和机制。

其次,要深化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体系改革,使之与学分银行建设运行相匹配。职业学校建立与学分银行建设相适应的教学体系,一是要改变传统专业教学系统性强而灵活性不足的状况,促进专业教学向着模块化、轻量化、阶梯化的方向发展;二是要建立更加丰富多元的选修课体系,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学习内容的自由度。深化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体系改革,主要是面向上述两大变化和要求改革教学管理制度。一方面,职业学校要积极推进选课、收费、学籍、课程认证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覆盖面更广、适应性更强、分类更多样的学分管理制度体系,允许学习者通过跨校学习、在线学习、自主学习等不同渠道学习并累积学分;另一方面,职业学校要改革学习成果考核评价方式方法,学业考核要从面向在校学生逐步转向面向所有接受职业教育的民众,建立既符合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学习的内在规律,又能适应不同人群学习成果考核认证的考试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毛毛.新《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的实施为学分银行制度建设提供了法理依据[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126.

[2]张伟远,谢青松,胡雨森.终身教育资历框架全球化发展的关键议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3):44-50.

[3]李明慧,曾绍玮.终身学习时代国家资历框架构建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2):28-35.

[4]吴南中,张岩.学分银行服务体系:构建内容与推进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9(31):49-54.

[5]朱敏.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是技术技能人才终身成长的重要支撑[J].教育发展研究,2019(19):77-84.

[6]高川,高凤萍,林华,等.刍议自学考试学分银行的研究与实践——以天津市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9(6):47-52.

[7]杨树雨.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学分银行建设的思考[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2):10-15.

[8]梁瑞明.政府主导视阈下学分银行的建设及启示[J].成人教育,2020(5):79-84.

猜你喜欢
学分银行职业教育标准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永远幸福
党员标准是什么?
双证制嵌入学分银行社会服务体系策略研究*
试析“学分银行”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运用
学分银行—信息化时代学习体系变化的要求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