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北城小学 吴雅倩
在数学学习中,有些学生习惯于接受和模仿,而不是主动探索、多方尝试,所以他们缺少变通能力,不能举一反三,学习效果自然低下。其实,数学学科除了传递学科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启迪学生的智慧,推动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
获取知识的渠道有很多,比如说通过教师的讲解来获得,或者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等,从知识的储存和对规律的掌握来说,经历自主探究而获得的知识更持久、更深刻,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打开空间,要推动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去积极尝试、实验和操作,并由此发现本质的数学规律。
例如,在“两位数的乘法”教学中,我带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用1、2、3、5 这四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乘积最大是多少?读题之后,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于是,我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尝试列出算式,并通过计算来比较不同乘法算式结果的大小。在组织交流的时候,学生首先认同的思路是将最大的两个数放在两个两位数的首位,但是随后的2 和1 怎么放,学生并不是十分清楚,所以学生列出了51×32 和52×31 两个算式。经过计算和比较,学生发现第一个式子的乘积更大,在交流讨论中,学生发现:要比较两个算式的结果,可以取一个中间算式:31×51,那么第一个算式就比这个算式多了51,而第二个式子比这个式子多了31,所以明显第一个算式结果大,这个发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在学生从算理上认识了这一类问题之后,我再出示几道类似的练习,让他们将之前领悟到的规律运用到习题中来,经过计算验证之后发现找到的方法确实是有效的。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并没有直接讲解应该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也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地去列出所有可能的算式,而是推动学生从已有的思考出发,经过实践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并由此发现其中最本质、最有效的方法。学生经过这样的学习和思考,对于这一类问题建立了深刻的认识,他们的学习就落到了实处。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高阶目标,也是推动学生数学生长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动面对问题,综合已知条件为预期目标进行多角度的深入思考,要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有足够的体会,以便在之后的交流中能够产生与别人的共鸣,能够与同学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课堂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主阵地,但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不止于课内,在生活中,在课外学习中,学生都应该带着数学的眼光,善于用数学的思维去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这样将数学学习延伸到课外,可以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收获更丰富。
例如,在“公倍数和公因数”的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从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定义出发,让学生搞清楚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公因数,然后出示了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学生结合实例很快理解了这两个概念,在引导学生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学生开始想到的方法是一一列举,随后他们还发现了一些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是有规律的,比如,相邻两个整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两者的乘积。在教学这部分内容之后,我布置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如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约定在下一节课一起来交流这个问题,学生在课后经过了思考、实践、查阅资料等过程,又找到了很多不同的方法,比如短除法、辗转相除法等,这些发现拓展了学生的认识,让他们可以用更多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做好铺垫,要给学生足够的信任,赋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丰富、更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