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德育教育工作一直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我们一向倡导“成才必先成人”,我们的学生是要成为有民族气节、遵纪守法、热爱祖国的人呢?还是善恶不分、崇洋媚外、违法乱纪的人呢?这就取决于学校是否将德育工作有效做好了。但是大量数据表明,高知识储备的人不一定有高素质,这正说明了德育教育并没有真正做到实处。所以,我们要从小学开始加强这方面的素质教育,更要从小学学科教育——语文科目中慢慢渗透德育教育,立德树人,培养新世纪高品格、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教育;立德树人
曾有人说过:“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灵魂所在,生命不息”,仁智礼义信、温良恭谦让这些文化脉络传承于我们脚下坚实的土地,德育让我们触碰到高尚的天花板的同时,也无限地接近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德育是我们扎根人生的坚实壁垒,也是树人成事的保障。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小学教师,正是为这些年轻学生打下人生基础的关键时期,所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将德育渗透其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做出:“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政治思想教育,让学生从小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尊敬守法,做新世纪有用人才的教育”的要求[1]。
对此,我仅对如何有效渗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提出几点看法:
一、有效渗透德育教育,需遵循语文学科的特性
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应该在德育工作中承担更多的任务,小学语文教学在学校德育工作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①语文学科具有广泛性
一本语文教材,就算把它比作蕴含着丰富教育材料的宝库也不为过。这就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性之一——广泛性。小学的语文教材中含有丰富的素材,涉及到人文风景、自然资源、社会科学、历史典故、民族精神等等,承载着众多教育内容的文字,可以从方方面面传递出积极向上的能量。
②语文学科具有具体形象性
语文学科中的内容不是苍白、表面的,他对学生的影响恰似“润物细无声”般,它或许是一首韵味悠长的古诗,或许是一个生动活泼的故事,或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不同形式的文字都有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以丰富的情感让学生们更能理解其中的含义。所以语文学科的另一特性就是具体形象性,学生能通过文字感受情感,想象场景,这一特点使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更具优势。
③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
语文学科的最后一种特性是人文性。汉语的学习博大精深,以母语(汉语)为载体的语文学科,从一开始就是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加强科学文化素质的目的出发,使学生们通过语言的学习,热爱祖国、热爱民族,在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为一位优良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那么根据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我们就可以发挥学科的具体优势,在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教学中将语文学科与思想精神有机结合起来,那么德育工作势必将事半功倍。
二、有效渗透德育教育,需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
①与学生的认知情感结合
小学生的认知主要以感性认识为主,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带入性的情境,尤其是要让每堂教学都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有情感的共鸣才会促使学生去主动思考,才会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才会主动去寻根求源,探索情感产生的原因,由情悟理,由情明理,情感体验的过程进而也成为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2]。文字性語言大多要体会其中的情感及思想含义,所以在学习过程结合孩子自身的情感认知,充分领悟德育知识下的精神寄托,将对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奠定基础,也为德育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②与学生的阶段发展结合
德育教育也有阶段性,所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要分阶段,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也有不同的要求。小学生的年龄普遍在6-12岁,在年龄分布上上具有一定的跨度,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也各有不同,心理成熟度也有差异。针对低、中、高三个年龄段的学生,要用不同的引导方式让学生掌握德育知识。比如低年级通过升国旗培养爱国情怀、看与北京天安门相关的图片增强民族认同感,让学生明白国旗的含义及天安门背后的意义。中年级就要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通过学习祖国的大好河山,使学生到了解祖国的美丽,了解祖国的广阔与强大,来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到了高年级阶段,除了课本中的内容外,还要增强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适当增加时事政治、历史人文、红色电影纪录片等来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
③与学生行为习惯结合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德育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环节。低年级阶段的个人行为习惯最容易受影响,能否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取决于其本身是否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在课堂中,老师不仅要抓住教学知识的重点;在生活中,也抓紧学生的一言一行,严格要求,在学生实际的行为操守中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渗透。同时,这阶段的孩子还处在模仿他人的阶段,所以老师自身要端正自己的行为习惯,首先要立师德,正己身,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用自身德行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这样才能达到树人的目的,才能真正在知识性教授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
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需改革语文教学模式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多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非主体而被动地接受学习,语文教学常常处于低效、费时的窘况,渗透德育也难以实际推行。然而,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努力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高效渗透德育的新方法,新模式,大胆地推陈出新,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辅助系统、互动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有乐趣,又有效地推行了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既是教授学生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又是教授学生做人的道理;学习语文,不仅是学习文字这个工具,而且更是学为人处世的经验。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首先要引导他们对每一句话、每一篇文章都进行反复推敲,不能囫囵吞枣,要让学生理解其中心思想,感受其教育意义。尤其要杜绝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拉进度的现象。其次,要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寻找建设性的答案,在问“为什么”的过程中融入德育教育。其后,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教学中读是最能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方式,但是不能只是单纯地读,而是要带着感情地去读,引导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不仅是在学习知识中能更快领悟,在生活中也更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最后,在总结中延伸德育的内容,发散学生的思维,每一堂课适当地延伸德育知识,长期积累之下,学生受到的影响将会非常大,从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德育工作推行的压力。
我相信通过一系列教学范式的改革,学生们会更容易接受学习,而用音频、视频、情景演绎等新教学模式出的学生思维会更灵活,而新模式下的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结合,既发展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能力,又使学生有了自我教育的意识。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如何有效渗透德育,其实并没有固定的程式去规范它,重要的是作为教师要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以身作则去践行,教师要有一个以德育人的心,并保持这种心理长期坚持影响学生,哪怕树人立德任重而道远,但只要通过德育的适应功能使受教育者严格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一定会使每一位学生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优良的人!
参考文献
[1] 赵晖.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科学少年,2019,(4):85.
[2] 胡文香.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科学中国人,2017,(6):282.
作者简介:冯利民,男,1977.03,汉,山东聊城高唐紫宸苑,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