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云
摘 要:在日常教学工作开展中,很多高三化学教师都遇到过一个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课,虽然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看似非常不错,但是在做题的过程中以及在后续复习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学生依然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学习问题。这让高三化学教师的教学工作开展非常被动,且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也会不断的提升。研究工作的开展将结合当前高三化学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应用学科教学知识的教学理念对其进行分析与探索,希望能够为后续的教学工作开展提供有效的帮助与支撑。
关键词:学科教学知识;高三化学;教学实践;方法应用
针对现阶段高三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深度分析,研究工作的开展将结合学科教学知识的教学理念对其进行有效的解决。并且会从提升课堂资源整合能力、促進教师教学认知水平以及发展教师课堂设计素养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关键问题的探索与研究,进而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带动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水平不断发展。
提升教师整合课堂资源的能力
在应用学科教学知识这一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化学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时,教师需要结合化学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依据与教学服务。通过该方法的应用,能够有效突出学科教学知识教育理念的有效应用特征,且可以实现对学生的高效培养与引导,进而改变学生传统的化学知识学习方法与学习模式。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化学反应原理相关知识教学的时候,需要结合学生之前学习过的内容对其进行全新内容的引入。在这一模式的应用中,学生可以在“旧知识”的学习基础上实现对“新知识”的全面了解与掌握。如,教师是可以借助“FeCl3的水解和应用”,以及“Fe(OH)3的溶解平衡与KSP计算法则”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引导与培养。当学生看到教师提出的知识内容之后,首选会想到自己之前学习的知识,且会应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和判断。此时,学生可以对FeCl3的工业生产流程所需要的制备作出一定的分析与探索,同时能够在学习FeCl3的时候,对其特征与性质作出有效的分析与了解。在此,教师需要应用化学反应原理的题目设计需求对学生进行教学情况的创设,突出FeCl3的溶液实验保存技巧,以及将FeCl3溶液蒸干的具体方法等。
促进教师化学课堂认知的水平
教师在应用学科教学知识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高三化学课堂教学的时候,务必要从自身出发思考如何强化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此,教师需要提升个人的教学工作开展认知水平,并且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对化学教学方法作出有效的分析与研究。这样,学生的学习才能更有保障,且教师的教学工作开展也会更加顺利。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往年的高考题目分析与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2018年的考试题目“下列制备物质的工业生产流程所表现的较为合理的是_______?”然后,教师可以给出学生相关选项,进过分析与研究,学生可能会得出结论为:“工业合成氨:NH4Cl和 Ca(OH)2固体→NH3→纯净干燥的氨气”。在此,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这一结论是错误的,而是要通过引导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一结论的问题。在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其进行原因的分析,通过思考,学生会发现自己所提出的结论存在一定的问题。随后,教师便可以对学生进行正确结论的教学,让学生明白,导致错误结论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没有研究清楚实验室在制取氨气的过程中,以及工业生产在制取氨气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不同之处。借此,学生不仅能够对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实验方法作出深入的了解,还能够对工业生产环境中的氨气制取方法得到一定的认识。
发展教师设计课堂教学的素养
发展教师的课堂教学素养,是当前新课改教学理念中被广泛提及且广泛应用的一种教育教学理念,也在当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工作开展的关键所在。在此,教师需要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学生的学习认知构建学习方案,记住学科教学知识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
例如:教师在教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相关内容的时候,需要结合高一和高二所学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氮元素以及化合物制备的复习,同时要突出其特征和性质。通过该方法的应用能够有效的让学生回忆起什么的离子反应的概念,什么是氧化原反应的概念等。如,在复习NH3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NH3的碱性特征以及易溶性特征,借此提升学生的知识回忆能力,促进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应用之前学习的知识对其进行全新的问题解决思路构建和创设。在这一背景下,学科教学知识教育理念的应用便可以在高三化学教学工作开展中得到有效的显现,且可以突出其应用性和时效性。
综上所述,基于学科教学知识教育理念的应用,我国的高三化学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迈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且教育教学的内容以及方法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归根结底,是先进教学方法对学生提供了有效的知识培养与引导而创造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吴启建,廖冰.基于极课系统大数据分析的高三化学教学实践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18(12):66-67+80.
[2] 郭志东.学本课堂视野下高三化学复习教学的设计与组织[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18(12):70-7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