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子阳
看民国国语教材,读建国之后多套小学语文教材,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首次编排了“习作单元”。三年级至六年级,8个习作单元,笔者认为全部教好了,教到位了,才对得起这一创造。如果习作单元的课文仍以老方法来教,例文以老方法来学,整个教学流程全部是教完课文,教交流平台,再教初试身手,接着教例文,最后用两课时让学生习作,独立的习作单元有可能会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习作单元整体教学,如何做到教学评统一?这是一个新课题。笔者的教学理念是:不做写前指导,相信学生能写。根据学生所写,清楚问题存在。为了写好文章,进行精准之教。
第一课时 自写“生活万花筒”
1.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翻到第72页,快速阅读这一页的所有文字。
2.读完教材,静心思考三五分钟,回忆一下,你觉得生活中的哪件事值得写下来呢?这件事,可以是自己经历的,可以是看到的,可以是听到的,可以是大事,也可以是小事。
3.想好了,立即动笔写,写时不要回看,一口气往下写就行了,能写多少写多少。
(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老师拿着一张准备好的“学生习作问题表”,到学生中间去,把每位学生所写的标题、大概内容记录在表中。)
4.学生写完,让他们以“多读几遍自己文章”的方式修改,认真誊写后交给老师。因为课堂上难以誊写完,可以将其作为当天的回家作业。
(老师不要批改,要快速浏览。为了接下来的精准之教,要把学生存在的问题一一找到,把课堂上那张“学习习作问题表”加以完善。)
第二、三课时 两篇习作例文的阅读及习作一教
第二课时 两篇习作例文的阅读与思考
1.给学生5~8分钟的时间自读两篇例文《我家的杏熟了》《小木船》。
2.重点读思:
(1)《我家的杏熟了》例文左右黄色的字及文后题目:
①(第1~4自然段)开头通过“说杏”“数杏”介绍了杏好、杏多。
②(第5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③(第7、8自然段)奶奶“打杏”“分杏”的動作、语言写得很清楚。
④(第9自然段)结尾交代了奶奶“分杏”这件事对“我”的影响。
⑤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奶奶打杏、分杏这件事写清楚。
(2)《小木船》例文左右黄色的字及文后题目:
①(第1自然段)事情是围绕小木船来写的。
②(第2自然段)简单介绍陈明和“我”是好朋友。
③(第3自然段)友谊破裂的过程写得很清楚。
④(第4自然段)这段话交代了“我”和陈明和好的过程。
⑤思考文中“转眼几个月过去了”之写法,理解整篇课文是不是把事情写清楚了。
(3)想一想这些黄色的句子及文后题目,你觉得这两篇文章写得如何?
(4)读两篇例文,大家都发现了两位作者在文中所写的事。《我家的杏熟了》是“一年的某一天发生的事”;《小木船》所写的是两个“有一天”发生的事,第一个“有一天”是不愉快的事,第二个“有一天”是和好的事,虽然时间跨度有几个月,其实还是一件事。同学们,写一件事,要把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回看两篇例文,请用“起因、经过、结果”标清楚所对应的段落。
3.思考:《我家的杏熟了》的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写第1-4自然段?这四个自然段既不属于作者所写那件事的起因,也不属于那件事的经过,更不是那件事的结果,为什么要写?
4.思考:《我家的杏熟了》一文中有7个说话句,《小木船》只有3个。大家数数看,有几种类型?你觉得一篇文章用说话句,多好,还是少好?说话句对写一件事有什么好处?
5.思考:两篇例文所写的事,是大事还是小事?你能读出两篇例文中的“我”的“变”吗?
第三课时 用例文中的写作智慧,一教习作修改
1.同学们,两篇例文都读过了。《我家的杏熟了》写了一年的某一天发生的小事,《小木船》写了前后几个月发生的一件从不愉快到和好的事。你所写的文章是什么时间发生的事?请把这个时间写在作文题目前。如果自己的文章中没有类似这样的时间,你觉得可以省略吗?
2.两篇例文都有对话句。对话句的使用可以让文章生动、具体,而把一件事写清楚,当然少不了对话句。对话句有多种类型,看看自己的文章,已经有了多少对话句?数一数,标出来,最好用红色的笔画出来。看看你的对话句类型,还要不要变?对话句的数量需要增加呢,还是减少?不少同学,写一件事忘记了写对话,请思考你的那件事的过程,如果人人不说话,当然不要对话。但如果心中想到的,肯定也要加上。请对文章做这方面的精准修改。
3.这次习作的标准非常清楚,要把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写出来。请用红色笔标出自己文章中的“起因、经过、结果”。如果缺少了,就说明文章要大改;如果不清楚,就要增加相应的文字。请大家按照这一标准再修改文章。
4.修改之后,读一读,看看这一次修改,文章是不是变好了一点?请写一段话评价自己的习作变化。
第四、五、六课时 《爬天都峰》课文学习
及二教习作修改
第四课时 初步学习《爬天都峰》
1.用多种形式读熟课文。
(1)学生先自读;
(2)同桌间互读;
(3)让个别读书不太好的学生读,帮助其在阅读上成长。
2.多音字“相”的教学。
3.10个生字的学习,以汉字源流的方式讲好“攀、鲫”两个字,“猴、念、辫”三字重点提醒不写错。
4.14个新词语的学习。
5.保证用15分钟的时间让每位学生写好生字新词,老师重点引导那些写字不美的学生修正。
6.再读课文,请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时间、地点、人物,标出哪些段落属于起因、过程、结果。
第五课时 理解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这篇课文有几个人物?(爸爸、我、老爷爷)我和老爷爷的不同在哪些方面?请在阅读中一一找到,并能说出来。(我是小朋友,老爷爷是白发苍苍,年纪比我爷爷还大。老爷爷向我先表达感谢,我也立即表达了感谢……)如果把这篇文章有关老爷爷的文字去掉,你觉得剩下的文字会怎样?读一读,说一说。
3.读“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思考课文为什么要如此描写?
4.第6自然段写了我爬天都峰:“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爸爸、老爷爷是怎么爬天都峰的,作者居然只写他们“爬啊爬”“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为什么具体写“我爬”,爸爸和老爷爷怎么爬却不写呢?
5.读这篇文章,你觉得哪句话非常有力量,也可以说非常有价值,而这句话完全可以作为名言来使用?(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第六课时 以《爬天都峰》的写作智慧,二教习作修改
1.《爬天都峰》三个人物之间都有对话,10个自然段,在6个自然段中出现了6个对话句,量很大,而对话句的类型只有两个。你们的文章在对话句上已经做了修改,但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可能对大量使用对话句又有了新想法,文章不厌百回改,看看你的文章还需要改吗?这是《爬天都峰》给予我们的第一个写作智慧。
2.只要你读文章多,就会发现不少好文章里有让人震惊的话语,比如“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这就是《爬天都峰》给予我们的第二个写作智慧。那例文《我家的杏熟了》有没有这样的话?有!“果子大家吃,才真的香甜呢!”仔细琢磨琢磨这句话,是不是特别精彩?例文《小木船》有没有这样的话?没有!我相信每位同学都想让自己的文章有这样一句让人震惊的话,我相信每位同学都能动起脑子来,创作出这样的话。赶紧想,加到自己的文章中。
3.这一篇是写旅游爬山的,短短的文章,作者是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此文给予我们的第三个写作智慧。如果有同学写类似游玩的,看看这个顺序对自己的写作有没有帮助。如果自己所写的文章乱了,请修改。
4.上节课,我们一起读课文《爬天都峰》,知道文中有三个人物,而那个老爷爷是偶遇的,是陌生人,也就是说这篇文章写得是一次偶遇的事,一个与陌生人同行的故事。你们都四年级了,有没有类似的偶遇?偶遇之中,你们有没有对话?请不要小看偶遇,偶遇之事,往往更有精彩发生。因为不熟悉,有时候人的善良、友好比熟悉的人做得还要好。这就是《爬天都峰》给予我们的第四个写作智慧。我知道,绝大多数的同学这次习作没写偶遇的事。我相信每位同学都会写这篇文章的。接下来,请大家完成一篇关于偶遇之事的文章。
5.写完之后,看看自己的修改与一篇新的文章,感觉如何?想不想用几句话在自己的大作后面赞美一下自己的改变?
第七、八、九课时《麻雀》课文学习及三教习作修改
第七课时 初读课文
1.用多种形式读熟课文。
(1)学生先自读;
(2)同桌间互读;
(3)让个别读书不太好的学生读,帮助其在阅读上成长。
2.13个生字的学习。以汉字源流的方式讲好“奈、巢、搏”三个字,“嗅、齿、幼、庞”四个最容易写错的字。
4.17个新词语的学习
5.保证用15分钟的时间让每位学生写好生字新词,老师重点引导那些写字不工整的同学修正。
6.再读课文,请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时间、地点、人物,标出哪些段落属于起因、过程、结果?
第八课时 理解课文中的写作智慧
这篇课文是俄国非常卓越的作家屠格涅夫创作的,出自《屠格涅夫散文诗》,写于1878年4月。也就是说这是一篇散文,是一篇创作。大家已经读得很熟,接下来,我们来看这位作家的作品有哪些非常卓越的表现?
1.请大家边读课文边思考:
(1)你觉得这篇文章好玩吗?(一点都不好玩)
(2)你觉得这篇文章有趣吗?(看不到任何段落有有趣的内容)
(3)你觉得这篇文章有意思吗?(看不到任何话语是有意思的)
(4)这篇文章不好玩、没有趣,为何作家要写呢?(因为作家在讲述一件有意义的事)
(5)这篇文章是写作家本人遇到的事吗?(学生肯定回答“是”,其實不一定是。不要以为第一人称写的就是作者本人遇到的。这是一种写法。这种写法的好处就是让读者一下子相信。)
(6)有人认为这是写母爱的,你觉得呢?(其实不一定是母爱,因为那只老麻雀可能是雄的。)
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屠格涅夫的父亲是骑兵团团长,母亲是非常残暴的农奴主,她对家奴相当凶狠,想多会儿打就多会儿打,打死打残,都无所谓。屠格涅夫喜欢一个女孩,其家庭不如屠格涅夫家。他的母亲绝不允许他娶这个姑娘,导致他终身未婚。屠格涅夫创作很多作品来讲述他与身边人缺少的很多种“爱”。像这篇文章所讲述的爱,非常清楚——保护孩子,连麻雀都会,多少大人还不如一只麻雀,狗面对这种保护都知道退却,多少大人还不如狗呢!所以,这个故事不一定是真的!就是作家的创作。)
2.有一个五字成语,叫“无巧不成书”。什么叫“巧”?我们看电影,看电视,常常会冒出一句话“怎么这么巧呢?”到某地旅游,居然遇到熟人,真巧!爸妈带着你到商场等地方,遇到同学,巧不巧?读《麻雀》,能找到文中的“巧”吗?请大家一段一段地读,相信你一定能找到。
第1自然段:没有“巧”。
第2自然段: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巧”要出现。回家的路上,真巧,猎狗好像嗅到了野物。
第3自然段:这里有好多“巧”,怎么这么巧啊?有猛烈的风,把一只小麻雀吹到地上。怎么这么巧?这只小麻雀居然是刚刚出生不久的。
第4自然段:又一个“突然”出现,怎么这么巧啊?一只老麻雀居然离巢不远。要是去远的地方觅食,恐怕就不行了。(小麻雀孵出,两只老麻雀是有分工的。一个去远方觅食,一个就在近处保护。按理说这不是巧。)
……
什么是巧合?写作中有一种理论说,巧合是一种表现手法。巧合的关键是一个“巧”字,“合”是基本要求,要“合”得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之外。“合”得新颖别致,方见其“巧”。看看这篇文章的巧合,是不是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巧合有很多好处。首先,运用巧合可以展开故事情节,引出人物。小麻雀摔在地上,又遇到了猎狗,设置巧合,会必然引出“老麻雀”这个人物。第二,运用巧合可以暗示主题,传达作者的思想。老麻雀的表现不就是作者想写的主题与思想吗?第三,运用巧合可以为后文埋下伏笔。看看老麻雀巧妙出场的样子,是不是为下文猎狗被吓到埋下了伏笔?第四,运用巧合可以使情节紧张,吊起读者的胃口。看看老麻雀出场的样子,想一想猎狗面对小麻雀的样子,是不是让读者有一种紧张感,是不是吊起读者的胃口?第五,运用巧合可以使读者们的期望得到满足。读者当然不喜欢这只小麻雀被吃掉,一个个巧合最终肯定能满足读者的期望。巧合的五大好处,在《麻雀》中全部表现出来了,也可以说表现得淋漓尽致。
3.屠格涅夫是通过什么办法把这样一件事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1)要想写好一件事必须看清楚!
阅读7个自然段,哪些文字写了作者的“看清楚”?一是“走在林荫路上,猎狗跑在我的前面”;二是“猎狗放慢脚步,悄悄向前走”;三是“风猛烈摇撼路旁的白桦树”;四是“看见一只小麻雀呆站在地上,拍打小翅膀、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五是“猎狗慢慢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六是“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落在狗狗面前,它挓挲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它要用身躯掩护小麻雀,它要救自己的幼儿,它紧张,它浑身发抖”;七是“猎狗愣住了,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等。
(2)要想写好一件事必须听清楚!
阅读7个自然段,共写到“三听”:一听猎狗放慢脚步,悄悄地向前;二听风猛烈摇路旁的白桦树;三听老麻雀绝望地尖叫着,发出嘶哑的声音。
(3)写好一件事需要边看边听边想!
阅读7个自然段,“边听边想”在哪里?一是猎狗好像嗅到什么猎物;二是无可奈何,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三是老麻雀掩护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可是因为紧张……准备着一场搏斗,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四是猎狗没有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
(4)要想写好一件事作者一定要先被感动!
从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可以看出。“老麻雀掩护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可是因为紧张……准备着一场搏斗。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课堂上,还可以把原文呈现给孩子,因为作家写此作还有更独特的“感”,原文最后的内容写道:“是啊,请不要见笑。我崇敬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儿,我崇敬它那爱的沖动。爱,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加强大。只有依靠它,依靠这种爱,生命才能维持下去,发展下去。”这一感,太深刻了!
(5)要想让读者感动修辞手法不可少!
如果从修辞学的角度看这篇文章,作家用了很多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摹写、拟人、摹声、感叹、类叠……
第九课时 以《麻雀》的写作智慧,三教习作修改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共同努力把屠格涅夫《麻雀》一文表现出来的写作智慧找到了。这是一篇了不起的作品。这些写作智慧足够我们一辈子用的。今天,就用这些智慧再看自己写的两篇文章。
一用“巧的智慧”来修改。请大家看看自己的文章,里面有“巧”吗?有多少巧?如果没有,可不可以加呢?在哪里加?请大家用心琢磨,一旦加了,你的文章就会不一样了!因为巧合的好处,大家都知道了。
二用“标出自己文章中的‘看、听、想、感”来修改。是多了,还是少了,要不要修改?
三用“修辞”。你的文章用了哪些修辞?数一数。看看还可以把哪些话变一变,用上修辞?
四是“你的文章是有意义的,还是有意思的?”把自己的文章改得有意义或者有意思。
2.全体学生用这一课的写作智慧修改已经写过的两篇文章。
3.修改完毕读读自己的文章,能否感受到文章又有了明显的变化?
第十课时 四教习作形成满意之作
1.同学们,这一单元是习作单元,请大家看看教材第61页上的三句话:
(1)我手写我心,彩笔绘生活。
(2)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
(3)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
请同学们想一想《麻雀》《爬天都峰》《我家的杏熟了》《小木船》四篇文章,是不是作者用他们的手写了自己的“心”,是不是用文字写出了生活中的一件又一件事?他们是不是都把一件件事写清楚了?请同学们大声读读自己的文章,思考自己的文章是否达到了这一要求。
(学生读)
2.读自己所写的两篇文章,看看哪一篇愿意交给老师,让老师欣赏欣赏。选好了,请立即认认真真地誊写。
(学生誊写作文)
3.誊写完之后,请用彩笔写下自评和收获,把文章交给同桌看看,请同桌写写评价。写完后再交给老师。
(老师拿到学生的作品,不要像往常那样批改。请通读一遍,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成一篇文章,再加上自己的下水文,与这些文章放在一起,装订成书,让全班学生轮流阅读。)
这就是习作单元“先写后教”的整体设计。所用课时是10课时,多不多呢?读统编教材配备的教师教学用书,该书建议老师用8课时,即两篇课文教学用4课时,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两篇例文及习作用4课时。我的这一教学设计的确多了2课时。但我研究了许多国家的写作教学,发现他们单单的一次写作,用时就达1个月呢!多用2课时,全体学生所写的文章如果超过传统之教(先教两篇课文,再教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两篇例文,最后),肯定是值得的。大家可以通过对比实验来做比较研究。
为什么要把教材的顺序打乱呢?
首先,“先写后教”是逆向型教学设计。大凡读过美国格兰特·威金斯与杰伊·麦克泰格的著作《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一定清楚逆向型教学设计是非常高效的,而读这一教学设计理论,定能判断出“先写后教”符合儿童写作之规律。
其次,儿童天生会写,但不是天生能写好。让天生会写的学生,先写下来,接着老师用专业化的写作思维进行教学。这种专业化的教学思维,主要体现在把从课文中找到的“写作智慧”精准用于习作教学中,具体做法就是让学生用课文中藏着的写作智慧进行一次次修改,最终将“问题多多的初文”变成“作品”,即把天生会写的那些东西,变成他人能读懂的书、文章,变成自己与他人更满意的书、文章。而这种做法,老师既能看到学生写作的“原初文字”,又能让学生的多形式,专业化修改落到实处。多年来,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学生的习作修改往往只有一次,他们从哪些方面修改的?居然都是改改错别字及有关句子,“文章不厌百回改”也就成为口号。这样教,每一次习作,学生都会从不同角度进行三四次看得见大变化的修改。而研究表明,学生写作素养的初步养成,应该是通过师生之间一次又一次共同看得见的成长而养成的。看得见自己的变化,学生才会有成就感,老师才能清楚自己教得对还是错。而先教后写,老师不可能知道全体学生的“初文”及一个个可能解决的问题,不知道也就无法让全体学生共同写出满意的文章。
再次,課文、例文顺序的调整,遵循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解决儿童习作的若干问题,按照教材编写的那种顺序教学,不可能那么清楚地解决学生单元习作中可能出现的若干问题,相信读者阅读前面的教学设计能看出这样的教学顺序比教材顺序更利于学生习作的改变。
最后,老师们都知道田忌赛马的故事,田忌输给了齐威王,田忌的门客孙膑研究了这些贵族的马,发现他们的马都可以分成上中下三种马,他用一个了不起的创意,调整了马的出场顺序帮助田忌赢了比赛,也让自己赢得了军师职务,也让齐威王有了独特的赢,一次调整顺序的比赛,有了多赢。先写后教,让习作单元有了新的顺序,文章还是那个文章,如马还是那马一样,这种教法会不会多赢?答案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