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语言视角下的高中统编教材民族部分分析

2020-10-27 05:51徐卓宇
中学历史教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新教材统一高中历史

徐卓宇

随着高中历史统编教材的逐步发行与推广使用,全国各地版本不一的历史教材将会逐渐退出高中历史教学领域。历史教科书不仅对历史教学和学习产生影响,而且关涉历史学科评价。[1]通过教材文本对比研究可以发现,新的高中统编历史教材中增添了大量有关民族的知识内容,并作为正式的教学要点纳入历史学科教学和考评环节。结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史观培养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推广,可以看出对教材中民族部分的文本语言挖掘成为新课改背景下历史学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通过对以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为代表的原高中历史教材和统编教材的文本语言比对和针对新教材的文本语言分析,发现新课改中对历史学科“家国情怀”和“历史解释”两个维度的核心素养要求能够通过民族话语部分得到深刻阐释。

一、秦汉史民族部分:词位升降彰显民族统一

在统编教材中,对于秦汉时期的历史定位由“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变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3]。此外,教材在进行章节总结性评价时,评价语言由“秦在平定六国的基础上,对周边地区施行政治控制,不仅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4],变为“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空前统一的国家政权,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5]。两段话都位于同一章同一节的同一位置,因此可以判断后句是对前句的更改和替换。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部分的替代有两处较大改动,分别是在起始部分把原有词换成了其上位概念(属概念)和在结束部分把原有词换成了其下位概念(种概念):

1. 将“(平定六国的)秦”置换为“统一中央集权国家”[6]

在更换合理性上,可以看出前词是一个偏正定中结构(subject-predicate structure),可在这里发现,修辞语并不一定就比中心词“偏”或者说没那么重要。如若秦不具备“平定六国”这一属性,则无法从属于“统一中央集权”这一上义词。把秦替换为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切实地感知这一历史时期对于中国的历史贡献和历史意义,明白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在这一时期定型,远比“秦”一个朝代名更加具象。

2. 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置换为“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7]

此处把前词这一较为概括的上位词替换为了“政治”、“经济”、“社会”三个较为具体的下位词,即把“格局”解构为政治、经济、社会三方面。和上例一样,这里的目的也是在于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更能够贯彻“课程思政”的任务要求,通过细化概念理解来帮助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辽宋—金元史民族部分:前接语境深化历史认知

在此部分,统编教材将“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8]修改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和“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9]。此外还新增了章节标题前接语作为语境导入:

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随后出现的隋唐统一王朝,国力强盛,疆域开拓,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树。

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民族活跃的时期,具体可分3个阶段:北宋·……与北方民族交战处于劣势。与这段时期爆发的交战相比,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这里所做的教材文本修改,符合“认知过程是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10]的基本原则。为了实现尽可能让学生了解这一大段历史时期政治体制演进和朝代更迭的史实,新增的标题前接语是必要的。因为在教材编撰者和学生之间的语言交际过程(即教材编撰者编写教材、学生阅读并理解教材的过程)中,双方必须共有一套基础的知识背景——在教材学习中,可以理解为教材编者努力帮助学生建构前者业已具备的知识背景。相对于旧教材,新教材新增的前接语更能帮助学生理解章节标题和正文。

而前接语中诸如“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树”、“元朝的统一”、“宋朝强化专制集权,内部统治比较稳定”[11]的话语,同样能够使学生结合当时情景中语句的字面意义去自主推导教材编写者其实并没有明确说明的“君主专制演进与强化”,同时还以多個具有更迭替代或并立关系的朝代作为标题内容,为学生提供进行范畴化(generalization)概括的材料。

三、人物评价词性变迁:政权对立取代民族冲突

统编教材在对岳飞的历史评价由“民族英雄将领”这一定性词语修改为“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和“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秉承崇文抑武国策,视岳飞等拥有兵权的武将为心腹之患”[12]两处具有评价色彩的描述性语句。

岳飞,作为教材所指称的事体(referent),其被赋予的意义由“民族英雄”变为了“有战斗力、战绩卓著、拥有兵权”的武将,其中有战斗力、拥有兵权为中性形容词、战绩卓著为褒义形容词,武将为中心词。此处可以看到,教材对于岳飞的评价有所变换,“岳飞”一词实质上发生了词义贬降(semantic degradation)。

在学生使用新教材学习时,结合语境会认为岳飞之死的主要原因是其战功卓著、所部军队战斗力强与南宋重文抑武的国家政策相违背,而不是宋高宗和秦桧君臣二人的偏安投降主义和宋廷内心深层对武将的不信任导致的。这一修改也和近年来在历史课程教育中强调以政权对立代替民族冲突,以及史学界对岳飞军事成就及其死因探究的前沿研究成果有关。

四、宋辽—金元文化史部分:范畴整合蕴含文化同创

在此部分,统编教材将旧教材“宋明理学”、“宋代戏曲”和“宋代词苑”[13]三个章节标题及其内容的机械相加改为了“辽宋夏金元的文化”[14]这一具有整合概括性的章节。在这里,教材文本将辽宋—金元时期的文化进行了范畴层次的提升,将中位类别层次(the generic level)的理学、戏曲、宋词提升到高位层次。主流意识形态、戏曲、宋词都属于文化这一范畴之内,新教材将范畴层次提升,有利于整合原本芜杂的思想文化方面的史实。在掌握史实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教材编写者对于同一时期的史实的认识会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因而对范畴的划分是存在差异的。在原教材的文本中,章节标题及其内容暗示这一时期只有宋朝这一个“局部统一、偏安一隅”的王朝,而忽略其他少数民族政权。新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辽宋夏金元是一个整体的时间段,或言之,教材将其归纳为一个新范畴:“辽宋—金元”时期,以期可以给使用新教材的学生带来更加完整的历史认知,帮助其建构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国古代历史的“民族统一史观”。

五、明清边疆民族史部分:关系替换构建多元一体

统编教材在介绍清代边疆民族治理政策时,将“清代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15]改为“对于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取得了较好的统治效果”[16]。这里教材所采用的变化方式是对具体词的意义更换:

从“笼络”到“优待”,文本语言给学生呈现的施事者(agent)的动机发生了极其明显的改变——“笼络”意味着中央政府对于边疆少数民族是一种讨好性质的优惠给予,暗示着边疆民族有随时反叛中央的可能性,而中央政权正是有基于此給予其一系列“笼络”政策——在这一语境中,中央政府与边疆民族政权是一种“合作—叛离”关系;而优待则意味着双方处于统一体系之中,更倾向于促使学生理解为“上级”优待“下级”,“领导”优待“下属”,更加符合当前历史教学所导向的“边疆民族政权是包含在中国古代政权之内的地方政权”这一概念。

很明显,两个词语带给学生的认知的差异是显著的:在前者中,施事者与受事者是对立的,双方关系需要以政策进行合拢;在后者中,施事者与受事者是一体的,双方关系需要以政策进行凝固、强化。

以上是笔者对高中历史统编教材涉及到民族部分的文本语言挖掘,总体而言,新统编教材的文本变动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 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交互替换

2.重视偏正定中结构中的形容词使用

3.前接语为语言交际过程提供背景知识

4.章节标题进行范畴化概括

5.部分人、物、事进行词义变迁

高中历史统编教材作为教育部编写的全国高中历史课程统一教材,既立足于此前众多版本的历史教材吸收其精萃,同时也结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和立德树人的教育总目标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增删修订。其共同目的,都是为了深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认知,使其深切地感受到辉煌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新统编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民族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交互融合、相互学习是主流,而压迫、战争是次要,从而增强正确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厚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家国情怀。

【注释】

[1]刘士哲:A Reflection of the Current Assessment Paradigm: Perspectives from Teacher Practical Knowledge. 上海:复旦大学,2019年。

[2][4][8][15]朱汉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9、12、19页。

[3][5][6][7][9][11][12][14][16]教育部:《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5、17、28、61、77、93页。

[10]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14页。

[13]王子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三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3—16页。

猜你喜欢
新教材统一高中历史
中考省级统一命题意味着什么?
地理新教材封面图像解读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淝水之战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统一方向 瞄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