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教研的温度与效度

2020-10-27 05:51黄杰斌
中学历史教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备课组教研考试

黄杰斌

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新挑战。福田中学高一历史备课组坚持每周组织一次云教研会议,从教学设计到授课、作业、答疑、测试等方面均根据备课组实际情况因人、因时、因事制宜,全力保障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工作,体现了云教研的温度与效度。

一、教学设计:适应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变

云教研旨在交流教学问题,沟通协调备课组工作,保障教学计划有效地推进。鉴于线上教学无法提供传统课堂真实可感的听课效果,云教研首先要做好教学设计,提升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

因此,我们集思广益,统筹分工,根据工作需要和教师所长,分工合作,寻找素材,制作课件,布置作业,设计测试,比如,课件制作涉及较多技术操作,主要由年轻教师完成,老教师指导修改;设计测试则由具有命题或高三教学经验的教师把关。

经过实践,我们总结出线上教学设计的三要素:素材、排版、节奏。

1.素材

人类抗疫是一部进行中的历史,举国共抗疫情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经历,也是历史教育的鲜活素材。线上教学若能从此出发,引用更多兼具时效性、趣味性和知识性的影像或图文资料,用于导入、知识点阐述、问题延伸等环节,既能辅助学习,又可以放松身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排版

人文学科在某种程度上是关于审美的学科,线上教学应更加重视教学内容的排版,注意总结如何通过字体、格式、组合提升课件美感,从“颜值”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节奏

疫情期间的学生被“绑定”在电子设备前学习持续达两三个月,极容易出现心理甚至生理问题。因此,线上教学要注意控制节奏,比如文字呈现搭配图片鉴赏,教师讲解搭配师生互动。张弛有度的课堂既能减少学生走神,又能加深学生的理解,保持学生的专注度。

二、授课:探索联播授课与联合授课相结合

线上教学不是对传统课堂增加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而是直接将教学的全过程转移到网络空间,这是一次大的跨越和转型。经过实践我们发现,一节历史新授课的线上教学所需时间比传统课堂教学更短,这是因为线上教学更依赖授课教师。由此,教师俨然成为“自导自演”的“网红主播”,负担更大的工作量,同时学生却由于参與度降低,学习效果反不如前。

因此,云教研需要一方面利用联播授课的技术手段解放教师,体现人文关怀,另一方面采取联合授课的方式,借助团队合作,丰富课堂的层次和内容。

1.联播授课体现人文关怀

传统课堂受到班级规模限制,教师需在不同班级重复讲授同一节课,比如,高一历史教师往往任教6个班级甚至更多,还要批改数百份同样的历史作业,这种重复会对教师造成一定的身心困扰。

线上教学则可以借助技术力量,将一个班的授课联播到其他班级甚至开放网络直播,对教师而言打破了授课的时空限制,受众规模更大,授课录播更可循环播放,一次精心备课可惠及更多学生。这既解放了教师,又增加了一节课的附加值,增强了教师备课的动力,还为备课组提供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契机。通过采取轮流直播的方式,根据教学计划制订主播轮换表,轮播教师授课,轮休教师休息、提前备课或者进直播间监督学生状态。

2.联合授课丰富线上课堂

传统课堂受诸多条件限制,总会有许多学生得不到参与课堂的机会。为此,我们通过团队合作,联合授课,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与表达中。

联合授课就是采取主讲加助教的模式,主讲教师是课堂的总导演,控制画面和声音,助教老师则通过直播间消息面板,选择性地关注学生、回应学生,以对课堂干扰最小的文字形式(相较声音和画面而言)部分地分担主讲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职能,目的是在不影响授课的主线任务前提下,开辟副线任务鼓励学生提问、分享、表达并给予及时回应。

实践表明,联合授课能有效提高学生观看直播的参与度和对历史线上课堂的兴趣,有助于提升授课质量。另外,在进行课堂必要互动的同时,又能保证进度。毕竟,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暂停授课,但又不应为了保证课堂连续性而无视学生思想的火花。

三、作业:权衡线下与线上模式的利弊

线上教学期间,作业的各个环节均不同程度涉及线上操作,包括布置、完成、批改、反馈等。经过实践,我们权衡了全盘线上模式的利弊,使作业部分环节借助线上操作;同时针对选考与学考的不同需求,分层布置作业。

1.“纸质教辅+软件打卡”的作业形式

线上教学初期,我们在统一安排下完全使用手机软件布置、完成和检查作业,作业具有随时性、可移动性。然而,学生从上课到写作业都盯着屏幕,眼睛和大脑负担比较重,可能对心理以及生理状态有不良影响;另外,全盘线上模式大幅减少了学生必要的动笔书写,对提升学习效果很不利。

第二个月起,备课组经过云教研讨论,将历史作业改为“纸质教辅+软件打卡”的形式,教师使用软件推送作业详情附带打卡任务,学生完成纸质作业并拍照上传,教师线上批改并点对点、点对多地反馈。如此,借助技术手段使学生作业得到针对性的批改、长久的线上保存,还保证了必要的动笔书写,教师反馈的效率也大大提高。

2.根据学生需求分层布置作业

针对等级性考试和合格性考试的题型和难度差别,云教研还要设计分层作业,布置不同的作业内容:

(1)针对全体学生:必做“教辅+软件打卡”作业。这是常规作业,是掌握基础知识的最低要求。

(2)针对学考和基础较薄弱的选考学生:选做云考试作业。备课组积极发掘线上教学软件的功能,以云考试的形式向学生推送强化基础的练习题,考查范围包括课本、课件、历史常识,其中大部分是自主命题,以便提高练习的效度。

(3)针对选考学生:必做名词解释作业。学生练习对每节课的关键概念进行全面客观的解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收集、提取、整理信息,锻炼理解与应用、概括与表达的能力。

四、答疑:比较共时性与随时性的优劣

云教研需要解决面授答疑環节缺失的问题。在传统课堂模式下,学生习惯面对面交流,通过课堂提问或者私下提问解决困惑。这种提问者与答疑者共处同一时空的模式直观、高效、个性化且具有针对性。线上教学环境下,师生不在同一空间,此时,是同一时间还是不同时间的问题便凸显出来,我们姑且称之为共时性与随时性问题。

1.共时性问题

在传统课堂模式下,师生问答在同一时空中进行,共时性此时具有显著优势,但问答双方必须共处同一时空且答疑不具有可重复性,也不可修改,这是面授答疑的劣势。

在线上答疑模式下,教师可以通过直播的形式创造近似面授答疑的效果,还可以通过实时连线进行一对一的答疑增加个性化、针对性的辅导效果,但这是对传统课堂模式的刻意模仿,视频通话是在模仿同一空间,实时连线是在模仿同一时间。线上教学的思路如果局限于借助技术手段去重现传统课堂,非但效率低下,还会限制线上教学的优势。

2.随时性问题

线上教学在答疑方面的优势正在于其随时性。线上答疑可以是教师的信息回复、教师的在线答疑、师生线上问答的汇总共享等,无论哪种形式,共时性都将大打折扣甚至完全缺失。对此我们应当换种思路——正因为线上答疑分割了提问者与答疑者的时空处境,答疑的随时性可以发挥出巨大优势。比如:

(1)线上答疑可以随时随地、错开时空进行,兼顾师生彼此的时间。

(2)线上答疑过程可以被记录、转发,大幅减少重复提问,增加教师工作的附加值。

(3)线上答疑记录可以被更正、补充,提高了教师答疑的容错率,有助于提高答疑的质量。

(4)线上答疑主要是文字形式,有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线上教学的答疑应当实事求是,主动适应线上模式,发挥出随时性优势。

五、测试:体现针对性与自主性

云教研还需要摸索设计符合线上教学特点的测试。组织阶段性测试检验教学成果,对线上教学不可或缺。我们在统一考试中认识到了命题自主性的重要,进一步追求命题的针对性,为学生量身命制试题。

1.统一考试

备课组组织在线考试,主要完成三个目标:(1)比较不同软件平台在线测试功能;(2)发现总结线上考试潜在的问题,为其他备课组乃至年级统一考试提供参考经验;(3)总结分析前一阶段教学的问题,为下一阶段提供指导。

经过对比,最终选择的考试平台自身有题库且允许本地组卷后一次性上传,符合原有出题习惯;既支持线下考试又支持线上考试,数据分析全面。本次考试暴露出三个问题:其一,学生重视不够。其二考试过程缺乏监管,个别学生分数异常。其三,填空题得分率显著低于选择题,反映学生知识基础比较薄弱。

因此,线上考试应采取开启视频监控与家长监考结合的措施,可以基本解决前两个问题。为了从源头上防止学生上网搜题,备课组发挥团队教研合作的力量,在年级统一考试中原创命题,选择题自主命题比重(包括题干和选项)接近100%,非选择题自主命题比重接近95%,命题完成后请高三教师协助审校并逐题改进。最后成绩分布呈现正常分层,说明历史成绩基本是真实有效的。

2.强化基础测试

在年级统一考试中自主命题效果良好,还有助于提高测试的针对性,更好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为了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的历史基础,我们还启用高考没有的判断题、填空题,为学生量身命制测试题。

比如判断题:

在福田中学高一线上考试(历史)中,某同学提取信息“冶金技术不断改进”,该信息没有说明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冶金技术,存在信息模糊、观点不明确的问题。

比如填空题:

由恭亲王奕訢奏请于1862年正式开办的____(新式学堂),是清末最早设立的洋务学堂,也是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是清政府了解西方世界的窗口。学堂办学重视培养翻译人才,课程设置上体现文理兼修、____(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的特征。

总之,线上教学虽然给历史教学各方面工作都提出了新挑战,但是也给历史教学探索新的可能性提供了契机。我们的云教研活动不仅具有温度还追求效度,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最终完成了线上教学任务,同时也为将来的教学转型积累了经验。

猜你喜欢
备课组教研考试
备课组长的定位
延安市高中学科备课组建设与提升实践研究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以教育规律指导备课组建设
以“梯度”为切入点开展教研组备课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