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铁导向信息设计研究*

2020-10-27 10:55盛菲菲
大众文艺 2020年19期
关键词:内部空间换乘层级

盛菲菲

(四川美术学院,重庆 401331)

美国设计师Corbin将寻路定义为“有序的信息结构,以帮助人们舒适、成功地访问空间环境。当导向信息标识以适合周围环境的美学设计时,提供了一种向特定受众传达寻路导向信息的有效方法。”[1]导向信息设计,不仅仅是关注导向标识牌的设计,还需要考虑特定的空间环境信息以及在空间环境中移动的人。地铁导向信息设计是在乘客和地铁空间环境中搭建了一座桥梁,帮助乘客建立对地铁空间环境的认知,在地铁空间环境的寻路行为中,快速、准确地到达目的地。成功地完成寻路行为需要将人、空间环境、导向信息的元素作为相互关联的整体来进行考虑。

一、站台空间认知与导向信息需求

重庆地铁空间环境复杂,地铁站台种类较多。课题组在实地考察后分为以下几类具有代表性的站台,不同类型的站台,除了基础的导向信息标识以外,乘客对导向信息的重点关注需求也会略微有区别:(1)地面单站台普通站(如双碑),此类车站导向信息系统关注的重点是地铁站位置的指示;(2)地面双站台普通站(如大学城、尖顶坡),此类车站导向信息系统关注的重点是地铁站位置指示、进闸机后不同目的方向的明确指示;(3)地下单站台换乘站(如两路口),此类车站导向信息系统关注的重点是地铁站具体位置的指示、长距离导向信息的持续性引导提示、明确的换乘导向信息;(4)地下单站台交通枢纽站(重庆北、沙坪坝),此类车站导向信息系统关注的重点是地铁空间从内部空间到外部空间的引导,明确的指示从地铁站去到交通枢纽不同功能点的路线及从外部空间到内部空间的引导,明确指示如何从交通枢纽到达地铁站;(5)地面双站台交通枢纽站(如江北机场站)此类车站导向信息系统关注的重点是地铁空间从内部空间到外部空间的引导,明确的指示去到交通枢纽不同功能点的路线,以及从外部空间到内部空间的引导,明确指示如何从交通枢纽到达地铁站、进闸机后不同目的方向的导向信息的明确指示。

二、导向信息设计目前存在的问题

针对重庆地铁空间导向信息系统设计,通过用户访谈及问卷调查,发现问题最多的集中在地铁内部空间的导向信息设计,有47%的乘客认为地铁内部空间的导向信息设计需要进一步优化,有16%的乘客认为地铁入口处的标识信息不够明确,有5%的乘客认为出入口的乘客分流引导信息设计需要加强,有5%的乘客认为地铁由外部空间向内部空间引导的导向信息缺失。

针对出现问题最多的地铁内部空间的导向信息设计的进一步调研中,以重庆地铁1号线为例,发现以下问题:

1.部分导向标识设置的位置不合理,被建筑物挡住,不便于乘客在空间的移动中快速获取信息。

2.缺乏分流引导信息,如安检处没有无包不过安检的通道分流,导致需要过安检与不过安检的乘客都在一个通道,尤其是高峰期间人流特别拥挤。

3.空间环境中导向信息的分布缺乏多维的位置设置,除了沙坪坝和两路口站外,其他站点人流密集区没有地面导向信息的设置。

4.长距离的寻路行为中,缺乏相关节点信息引导的设置,让乘客在较长距离的行程中缺乏安全感或经常迷路。

5.各个出站口信息及站点的信息不够完善。

6.相同功能的导向信息的视觉符号设计不统一,如陈家桥站和大学城站车厢内开关门信息标识图形符号不统一,开关门文字信息内容不统一,见图1,这样的信息图形符号对乘客快速获取信息产生一定的干扰。从以上具体问题可以看出,重庆地铁导向信息设计缺乏有效的引导性,部分信息表现的方式不一致,信息的视觉传达不明确。

图1 相同功能的导向信息视觉设计不统一

三、导向信息的优化设计

基于重庆地铁导向信息设计目前存在的问题,其优化设计以人—空间环境—导向信息三个维度建立整体系统的设计观,重点围绕导向信息设计的引导性、信息视觉设计的有效性来进行思考。

1.导向信息设计的引导性

(1)导向信息的层级关系

导向信息层级的分类需要考虑乘客在地铁空间环境的移动中从外部到内部、从内部到外部的空间转换引导及从整体到部分的空间认知。以重庆1号线小什字站为例,此站是1号线和6号线的换乘站,空间环境较为复杂,一共有3层。在乘客还没有进入地铁内部空间时可以在地铁外部空间将小什字站3层空间不同线路的站厅、站台及换乘厅等层级信息呈现,方便乘客对地铁内部空间有整体的了解,便于自己的路线规划。当乘客进入地铁内部空间后,基于乘客的寻路行为及空间场景的变化,将导向信息层级分类,组织好信息内容并进行标注,以便用户容易找到所需的信息。[2]例如站点信息内容,目前重庆地铁1号线站点信息主要包括3个视觉信息要素,即本站站点编号、中文和拼音名称,只有本站信息,缺乏上一站及下一站的相关信息。在实际调研中发现乘客的需求不仅限于本站信息,还需要知道上一站及下一站的信息,因此在优化设计中将站点信息分为三个层级关系,即站点名称、站点编号、行车方向。站点名称内容信息层级分为两个层级关系,第一层级为本站信息,第二层级为上一站信息、下一站信息,基于信息层级的划分,对应不同的字号大小、色彩及箭头符号呈现清晰的信息层级及视觉秩序,让乘客在复杂而未知的地铁空间环境中能有序地进行信息获取。

(2)导向信息位置的设置

基于乘客乘车行为及需求、人流动线组织、地铁内部空间环境等因素,多维角度的思考进行导向信息标识位置的设置。乘客整个乘车行为流程包括进站——安检——购票——候车——乘车——下车/换乘——出站几个阶段,从进与出、地面与地下、方向与位置、直达与换乘等合理地设置导向信息标识位置,将有利于提高整个寻路行为的效率。除此之外,设置的位置和数量还受到地铁内部空间环境及人流的影响,如果空间环境复杂,人流动线组织的交叉点较多,设置的数量就应相对增加,如在换乘站、旅游景点站或其他人流较大的站点。以重庆地铁站1号线为例,导向信息位置的设置建议为:①结合每一个站点的实际空间环境情况以及乘客在地铁空间环境中移动时的视觉观看高度和角度,规划恰当的位置,避免张贴或悬挂的导向信息标识被实际空间物体遮挡;②依据乘客乘车的实际需求体验,增加以往缺乏的导向信息,比如过安检处增加无包不过安检的通道分流导向信息,提高安检效率;③导向信息设置的视觉多维度,在空间环境允许的情况下,从地面、墙面、吊顶悬挂等位置设置导向信息标识,给乘客多维的视觉观看,方便乘客导向信息的快速获取;④在乘客长距离的寻路行为中,增加节点信息的设置,即在乘客寻路行为较为集中的路径、交叉点等位置增加或重复相关的导向信息,避免乘客在较长通道或交叉路口的寻路行为中迷失方向。例如两路口和小什字换乘路线较长的空间场景中,需要在乘客换乘流线上的交叉口位置增加节点信息设置或较长换乘通道的每隔30米的位置重复设置导向信息,以加强导向信息内容的连续性。依据实际乘客寻路体验需求,节点导向信息的内容不仅仅是只给出换乘线的名称及箭头符号,还包括与换乘线方向一致的其他信息内容,如出口、卫生间、残障人士电梯等综合信息。

2.导向信息视觉设计的有效性

(1)一致性原则

重庆地铁线路共有10条,站点众多,仅地铁1号线就已开通24个站点。在众多的线路、站点中,导向信息设计在图形符号、文字及色彩(除表示不同线路的色彩)需保持一致性。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其视觉优化设计建议为:在图形符号设计方面,规范如图1中同一线路不同站点车厢内开关门信息标识图形符号不统一的现象,相同的信息内容用统一的图形符号向乘客传递,并在各条地铁线路连贯使用。在文字设计方面,不同的字体有不同的识别度。从文字的识别性上加强功能性,相同信息层级关系的文字字体、字号统一;信息功能和使用场景相同的,文字在信息内容及版式编排上进行视觉统一。针对如图1中开闭门文字信息内容阐述不统一的情况,应在不产生歧义的情况下,文字信息内容尽量言简意赅,以便乘客快速阅读。规范各线路车厢显示屏文字信息呈现内容和版式设计一致性和连贯性,避免混淆乘客信息的获取。

(2)易读性原则

“寻路是一个动态事件。它涉及在空间中的运动,并持续参与阅读,解释和表示空间”[3]地铁乘客在寻路路径移动中参与阅读,以快速、有序地流动,因此地铁导向信息的设计不仅要考虑乘客在停留驻足时对信息的阅读,还需要考虑在行走移动中对信息的易读性。例如在站台、楼梯等需要乘客快速通过的通道区域内,要考虑到乘客需要在几米外就能够大致了解到呈现的信息,以避免乘客在行走过程中停下脚步阅读信息可能导致的混乱[4]。导向信息系统要具有醒目、直接、简洁的特征,信息界面的大小、信息层级分类、信息内容的设计、字体的选择、字号的大小、色彩的搭配、版式的排列等都会对信息的易读性产生影响。在易读性的优化设计中,需要调整诸如1号线尖顶坡站站点名称信息的视觉版式排列,目前站名拼音的竖式排列不如横式排列的易读性高,给乘客带来信息识别的障碍;在出口信息的优化设计中,地下与地面导向信息的对应关系,重要层级信息的字号大小、排版的位置关系等都需要强调乘客信息阅读的易读性。

四、结语

地铁导向信息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基于人—空间环境—导向信息三维整体设计观,强调导向信息的层级分类、信息呈现的位置设置,注重信息视觉传达的有效性设计,以呈现良好的导向信息设计,为乘客在复杂的地铁空间环境的寻路行为提供无缝衔接,帮助乘客解决寻路难的问题,为乘客带来愉悦的寻路体验。

猜你喜欢
内部空间换乘层级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换乘模式下货物运输路径问题
层级护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
职务职级并行后,科员可以努力到哪个层级
对地铁换乘站对远期线路换乘条件预留影响与分析
地铁车站换乘形式对比与分析
2014—2016贵州英语学考、高考学生认知水平分析
无人驾驶电动汽车内部空间的初步研究
试述光影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城市轨道交通三线换乘站布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