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东 王舒 林鹏
摘要: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而科学研究可以有效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对科学研究驱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分析,提出了建立柔性科研团队的思路,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学研究;应用型人才;本科生;柔性团队
我国正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时期,各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由数量规模型向素质效率型转化。为满足社会需求,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经把“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今后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目前,各行各业对大学生的要求不仅仅限于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广阔的创新思维、较强的应用能力以及较高的实践能力。大学生的培养环节众多,如何通过这些环节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和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
高校教师最基本的两项工作教学和科研。教学立足于基础,是教师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书本上已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已有的和必需的知识,按照培养目标将其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科研立足于创新,是教师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科学研究,不断补充和完善新的知识,形成新的研究成果或发明创造,直接推动自我知识的更新和进步。教学和科研两种工作的性质不同,众多学者在两者之间如何取舍、如何平衡、孰重孰轻上有所争论。但实际上,教学和科研并不矛盾,科研是源,教学是流,科研是一所大学保持活力的动力、源泉,科研可以使教师更新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增强教学深度、拓展教学广度,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导向科研,树立科研为教学服务的理念,是当今高校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1. 研究现状
一直以来,国内外高校十分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德国的高等院校达390多所,其中综合性的大学有111所,应用科学大学(Fachhochule,FH)有224所,还有一些其他的艺术院校,每年将近60%工科类的本科毕业生都是应用科学大学培养的。这类大学十分注重工程技术问题的研究,以毕业生的就业为导向,特别强调理论和实践结合,开设了一系列应用性强、面向实践的专业,以培养侧重实际应用的高级技术型人才,而且他们常常将科学研究引入课堂,注重学生科学素养与思维的培养。学生积极参加教师和企业的科研与技术改革项目,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基本具备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受到企业的热捧。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般采用“三明治”模式,此模式又被称为工学交替的“夹心饼干式”人才培养模式,特别强调产学联盟、校企合作、以及教学与科研协同,遵循“学习、实践、再学习”的培养线路,尤其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导入科研思维。此外,日本的高校也同样注重科研与教学的结合,这使得日本在制造领域毫不逊于欧美。
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也经历了历次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落后于发达国家。为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清华大学的机电学院率先推行了导师制度,明确规定导师要全程辅导学生完成学业,而且在选课、专业培养等方面都要给予指导,并且尽可能安排学生参与到科研实践活动中。随后北京大学实行科研促进教学新模式,学校为让本科生提前介入科研,培养创新及实践能力,设立了专项基金。接着西安理工大学开始在机械类专业高年级学生进一步强化科研作用。在导师配备上,学校为大一和大二的本科生配备了专门的班级导师,大三和大四的本科生每3-6名配备一名专业科研导师。黑龙江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对我国高等教育以及地方区域经济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现状,提出了两段式教学的管理制度,有效提升了科学研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此外,张乔会、汪洪星、贺显聪与张健等学者[1-3]都对以科研促进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树立“科研为源,教学为流”的理念,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科研不是洪水猛兽,更不会阻碍教学的中心地位,而是教学的润滑剂,特别是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助燃剂。科研可以丰富教学理论成果,助推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提升高校声誉,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增强高校学科建设,促进教学形式的不断更新,最终有效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2. 科学研究驱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根據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其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以及知识结构等建立专门数据库,以此数据库为依据,对学生划分团队,团队人数根据学生年级、面向的科研项目等各不相同。大一和大二本科生的学习重点为基础课,此时团队人数可以放宽。大三和大四本科生的学习重点以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为主,此时团队人数需要控制。教师团队的设置,需要根据教师的研究领域、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划分。学生团队和教师团队的设置都是柔性的,人员不固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出现局部的变动,团队之间也可以根据具体的科研项目需要进行短暂的融合,以达到高效协作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实际的科研项目带入课堂,以主持的科研项目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以科研项目驱动教学的改革方法。此外,教师还要根据具体的科研项目来制定详细的创新培养目标及规划,并利用“弹性结构创新能力模块”的设计方法将其分解为思维能力创新模块、产品设计能力创新模块与技术能力创新模块等,其中各模块可根据实施过程与结果实现交叉。如此,则可凸显出科学研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增强功效。
3. 保障制度
科学研究驱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运行需要完善的保障制度,以保证其高效、持续运行。
对于科研团队的评价应侧重于考研率、论文及专利数量,但不应只考虑实施结果,还应制定面向实施过程的评价机制。此外,对学生的评价与对教师的评价要有机融合,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和对学校、社会的贡献。
科研团队的培养模式需要与本校原有学分制度挂钩,设置一定的必修学分,并给予教师一定的教学、科研工作量。评价结果还需与学生奖学金评定与教师职称晋升等挂钩,以激励此模式的良性发展。
4. 结束语
我国正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时期,迫切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本文对国内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发现科学研究可以有效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但国内对此的研究明显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基于此,本文对科学研究驱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及其相应保障制度提出见解,为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张乔会, 黄晶晶, 孙藜, 等. 高校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探析[J]. 教育观察, 2016(11):9-10.
[2]汪洪星, 谈云志, 左清军. 教学科研团队对高校教学的促进作用分析——以“隧道工程”教学为例[J]. 中国地质教育, 2016, 025(002):36-39.
[3]贺显聪, 章晓波, 巴志新, 等. 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J]. 中国冶金教育, 2018, 000(004):6-8.
作者简介:
胡东(1980—),男,湖南澧县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流体机械及高教改革;
通讯作者:
王舒(1989—),男,陕西略阳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流体机械及高教改革。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改项目(科学研究+学科竞赛双轮驱动机械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改项目(RKJGZ1810);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重点项目(2019JGZD084);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改项目(“以研促学-以研带用”科研育人模式强化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