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

2020-10-26 06:56于浩
文存阅刊 2020年15期
关键词:人物

摘要:电影《冈仁波齐》自上映以来就备受关注,不仅仅因为此片是张杨导演沉寂几年后的又一心血之作,更重要的是其独特的朝圣题材着实吸引眼球。影片在国内外知名的电影平台获得了超高口碑,同时取得了不俗的票房,作为一部朝圣的纪录片能够取得如此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实属不易。良好的口碑与持续走高的票房使这部影片成为小众文艺片在中国电影市场大潮中的星星之火。

关键词:冈仁波齐;剧情;拍摄手法;人物

电影《冈仁波齐》关乎信仰,对人生和人性的思考,更关注当下的生活。张杨导演说,这是在一个村里找到一群让他们演他们自己的人们,寻找他们生活的依据,用真实的经历映衬出精彩的故事。“真实和虚构的关系,很多路上的情境不是事先设定好的,是一些已经发生的或者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我们让它去重演。这个确实跟纪录片也不太一样。纪录片是随时拍,我们这个是不断重演,但这些演的内容是基于生活。”

一、剧情的真实性

《冈仁波齐》讲的是一个朝圣的故事: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四个家庭组成一个十一人的朝圣之队,共同踏上了历时一年、长达2500公里的朝圣之路。剧情当中有七八十岁的老人死在路上;有怀孕的妇女将孩子生在朝圣的路上;有屠夫因为杀生太多而忏悔自己的行为;有父母与孩子一起走朝圣路;还有正在青春期的小伙子为信仰在路上;当然还有年长者,他是一个50多岁的稳健掌舵者。电影《冈仁波齐》的价值在于真实地纪录而非按照剧本样式进行拍摄,纵观整部影片也是单纯的摄影机跟拍朝圣的过程,把最真实的一面表现在大家面前,他们生活中的点滴足以震撼我们。

电影《冈仁波齐》没有固定的剧本模式,一路拍摄11位非职业演员“磕长头”的朝圣之路,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来“搬演”出真实的情景再现。电影中的蒙太奇运用较多,其中主要以叙事蒙太奇为主,叙事蒙太奇主要是根据朝圣过程的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线,以此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剧情,将电影的思想融入其中,在叙述故事的同时也发人深思地情感碰撞。藏族的生命观中对于生死的态度是生命的终点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二、拍摄手法的真实性

谈起《冈仁波齐》的拍摄手法,虽然没有纪录片的质感,也没有按照纪录片来设计情节,导演与摄影都是即兴的方式进行拍摄,在华语片中实属罕见。整个摄制组进行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朝圣跟拍之路,用一种类似苦行僧并同吃同住的生活方式来走进他们的生活。电影《冈仁波齐》的整个拍摄过程相当艰辛,高原缺氧的自然环境让很多摄影师吃不消,而且还是选择肩扛式机器拍摄更增加了跟拍的难度,长达2000多公里的手持跟拍朝圣队伍,固定的长镜头拍摄让整个拍摄周期不断拉长。从技术层面来说,在高原上肩扛拍摄很难完成,用三脚架来支撑拍摄更为可行。对于景别而言,《冈仁波齐》的风格是偏全中景,这也证明影片的拍摄是在对事实相对客观地记叙,在拍摄设备方面,整部电影拍摄下来都是用的RedOne拍摄,原因显而易见,高海拔的环境下拍摄对设备重量的要求越轻越好,找尽量轻的机器,然后配备助理尽量少;在画幅比方面,电影选择了1:1.85一种相对偏纪录片式的画幅。考虑到影片拍摄的操作性,在灯光的运用上,《冈仁波齐》在拍摄过程中以自然光为主,在拍摄时间上也是密度时间进行拍摄。[1]

不难看出在影片中即兴的成分大于表演,這也是导演与摄影的不谋而合。《冈仁波齐》中的大部分情景都是自然风貌,情感语言交流主要通过人物来进行传递。没有设计好的情节,只有随着拍摄进行的一种自我发现,这是即兴拍摄的优势,也是拍摄本身在虚构之框架构建上的即兴捕捉。

三、人物的真实性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更像是一部纪录片,但它并不完全是纪录片式的展现,即便是没有剧本的跟拍式,但整个过程对于导演张杨来说已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冈仁波齐》开拍的时候导演真的找到了一个村子,里面有符合设定的大多数人,也就是后来我们在电影里面看到的那些朝圣者。

闲暇安静的生活与大都市的喧嚣吵闹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冲突的产生是张扬导演在电影中着重表现的文化事件之一,既平和又悠扬。没有事先安排好的痕迹,在影片的整个纪录过程中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真实的捕捉,人物的选择也是重中之重。人物的选择对于纪录片来说是灵魂所在,人物心理的波动是矛盾冲突的关键点,导演选择了可能会死在路上的七八十岁的老人;也选择了一个有可能在路上生产的孕妇;路途中有生命的结束也有新生命的诞生,这也就是生,在路上;死,亦在路上。

参考文献:

[1] 张杨,李彬.创作与生命的朝圣之旅——张杨访谈.电影艺术,2017,(01):48-52.

作者简介:

于浩(1992—),男,汉族,山东日照人,助教,艺术学硕士,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数字媒体学院,研究方向:电视编导与制作。

猜你喜欢
人物
戏曲人物表演艺术漫谈
音乐剧《迷藏》中“方老师”一角的饰演体会
论红色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