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日常教学中,学生最常见的解题方法是套用公式或套用现成的模型,这是物理学习的大忌,墨守成规和机械思维也恰恰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举步维艰的原因所在。进一步探求问题的解决,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开放性学习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更加灵活地研究和分析问题,这对学生问题分析的习惯养成大有帮助。
关键词:物理教学;开放性学习;学习方式;课程资源
一、开放性学习情境与物理教学
开放性学习情境有着自由和真实的特点,所谓“自由”,这对应的是学生有自主研究和探索的自由;所谓“真实”,则强调教师应该为学生展示最为真实的物理场景,让学生能够尽可能地经历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事实上,在面对一个现实化的物理情境时,学生必须进行多维度、全方位地研究,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展开分析。
比如,在"平面镜成像”一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播放以及实验展示来为学生展示尽量真实的情境。本节教学主要以实验探究为主,让学生根据生活中观察的现象及通过视屏播放展示的情境,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和探索的自由,同时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二、开放性问题的研究引导
基于开放性学习情境的概念教学不能止步于将情境交给学生,开放性学习情境的创设的确是为了给学生一个更加开阔的探索空间,培养了学生分析情境、发现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因此教师也要提供恰当地引导,让学生以科学而合理的方式展开合作探究,组织学生基于开放性的问题展开思维的碰撞,并由此催生出更加富有创造性的认识和理解。
比如,围绕“平面镜成像”所展开的探索,教师要引领学生汇总合作探究中所发现的问题和相关探索方向。他们能够提出的观点包括:
(1)选取器材时,为什么要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
(2)为什么要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为什么要用薄的玻璃板?
(3)在玻璃板下面铺一张白纸有什么作用?
(4)玻璃板为什么要垂直放置,倾斜了对实验现象有何影响?
(5)平面镜成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6)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什么?
(7)生活中我们发现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像越大,越远像越小,这是不是与实验结论相矛盾?
在“平面镜成像”这一节,我们让学生围绕开放性的情境展开探讨,能够形成如此之多的问题,这些都是学生探索的初步成果,也为学生的后续研究提供了方向,教师顺势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搭建认知的框架,并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启发学生整合研究成果
开放性的问题往往能够形成多样化的探索方向,因此教师有必要带领学生进行有效整理,让学生的认知更具系统化,这对学生思维的系统整合有很多帮助。上述学生在研究中所形成的问题稍加梳理,我们发现这些都是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猜想,其中前四项都可以通过实验得出初步结论,第五、六项从浅层来分析可以引领学生探索平面镜成像的实质,深层次来讲则可以为学生学习光的折射奠定了基础;第六项则是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与融合。
在“平面镜成像”这一节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开放性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情境,并结合自己的认识来展开探索,提出各种富有创造性的观点,这样的教学更加匹配学生的认知习惯,有效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展都大有帮助,同时体现了物理从生活中来,又运用到生活中去,这应该是物理教学中值得推广的举措。
四、鼓励学生建立探究实验室
我们在电视中,经常会看到国外的某项学习爱好者会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他们在自己的实验室中进行自己感兴趣的实验,我们的教育缺少的正是这种独立、开放的精神。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很多学生有了自己建立实验室的场地和资金,教师要鼓励有物理探索兴趣的学生建立自己的实验室,進行探索、研究和发明。鼓励学生利用家庭中既有的废旧电器、机械、车辆等资源,进行物理实验。学生在实验室中,既可以演示课本中某些实验,也可以尝试操作从媒体中看到的一些实验。比如:一个学生在研究了自行车摩擦发电照明的装置后,也想利用其原理进行发电,为自己的实验室提供能源;还有的学生想发明一个能代替人工擦地的“机器人”,将人们容易忽视的卫生死角打扫干净。学生这些想法的实施,既需要学生不断学习、补充相关的物理知识,又需要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动手操作。这个过程中,出现错误和失败的状况会经常发生。教师要对这些学生给予必要的知识和技术指导,还要对学生进行安慰和激励,给学生的开放性学习、探究以最大的精神力量。
综上所述,物理概念是对物理情境最本质的探索和研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局限于概念的讲解,而应该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分析,并提升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作者简介:
冯杰,男,汉族,山东临沂市人,中学一级教师,大学学历,多年来一直从事初中物理教学和研究工作,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