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在民间游戏中快乐成长

2020-10-26 06:58罗凤霞
教师·中 2020年8期
关键词:民间游戏游戏教学幼儿教育

罗凤霞

摘 要:民间游戏的趣味性、自主性、娱乐性、随意性、社会性以及空间、时间的灵活性,浑然天成,能给幼儿寓教于乐的成长环境。立足地域文化的民间游戏,以材料的就地取材、玩法的灵活多样给户外活动带来了新的生机,其趣味性、自主性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玩游戏的兴趣和创造思维,有利于促进幼儿体能、情感、智力的和谐发展;其娱乐性、随意性使家长与幼儿共享民间游戏的乐趣,有利于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民间游戏中不乏蕴含社会规则的游戏,往往需要结伴、合作、交流才能完成,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语言优美且节奏感与韵律感强的儿歌、民谣,读来朗朗上口,有利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民间游戏;幼儿教育;游戏教学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游戏中,他们获得快乐,得到锻炼,结识伙伴,学习技能……然而,许多家长发现现在的幼儿的玩具越来越多,玩伴却越来越少;他们玩的玩具越来越“高科技”,运动量却越来越少;他们玩的花样越来越多,得到的快乐却越来越少。许多幼儿更是把电脑、手机当成最好的“朋友”,久而成瘾,身心受损,导致幼儿不善言辞、性格内向。

不管是幼儿课程游戏化还是游戏化课程,游戏始终是幼儿最喜欢、最适合的方式,而浑然天成的民间游戏能给幼儿这样的成长环境。“安吉游戏”倡导的“把游戏还给幼儿”无疑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民间游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实现这个原则,即给幼儿自主玩的权利。自甘肃省陇西县幼儿园进行省级“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构建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的实践与研究”以来,民间游戏在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的作用令人惊喜。在改编、整合、传承民间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民间游戏的自由、风趣、假设是它的灵魂,思想性、教育性、随意性、娱乐性是它的支撑点,空间、时间、条件的灵活性是它的生命线,这恰恰和幼儿好玩、好奇、好动的年龄特征相切合。

我们看到操场上,伴着“小汽车,滴滴滴,马兰开花二十一……”朗朗的童谣,女孩在两条皮筋间小鹿般欢跳;教室里、走廊里也随处可见幼儿欢乐游戏的身影;铁环“当啷啷”地滚,幼儿笑呵呵地推,那边的男孩滚铁环玩得不亦乐乎,这边的女孩毽子轻飞、沙包翻舞,更远处在跳格子、抬花轿、顶牛牛……这些民间游戏,都是本土流传下来的传统游戏,曾经给一代又一代人带来了快乐。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角度来审视,这些民间游戏中有许多是兼具趣味性和教育性的。

一、民间游戏给户外活动带来了新的生机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民间游戏得到一次又一次的新生与传承。通过对搜集来的民间游戏进行归纳、整理、补充,对蕴含教育价值并适合幼儿的民间游戏进行汇总,使其形式、内容、材料更加丰富,玩法更加灵活多样,将适合幼儿独有的趣味性、教育性、创造性保持下来,而摒弃一些不利于幼儿成长或粗俗、教育意义不大的游戏。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反复进行实践、研讨、再实践,对其进行因地制宜的改编和创新,然后巧妙地融入园本课程中,改编后的民间游戏增强了趣味性、随意性,更适合幼儿。

“儿童正处于感知世界的阶段,有趣健康的民间游戏不但可以带给他们无穷的快乐,还能带给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认知与体验。”在此认知基础上,我们开发与整编了很多适合户外活动的游戏,如骑大马、跳竹竿、赛龙舟、盲人摸电、揪尾巴等游戏。在玩游戏时,幼儿跳跑、躲闪、钻爬、登高,无一不沉浸在游戏所带来的快乐中。这些民间游戏以其生动有趣、雅俗共赏的活动形式、丰富多彩的游戏材料、灵活多变的趣玩过程,深深地吸引着幼儿,符合幼儿好动、好学、好模仿、好游戏的心理特点。幼儿不仅玩得开心,而且在积极的游戏情境下,语言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有效地培养了良好品质。以游戏“绕沙包”为例,幼儿右手抓两个沙包,一个一个向上抛接,连续进行,不仅提高了专注力,还发展了手眼协调能力。

二、民间游戏增强了幼儿玩游戏的兴趣

在参与游戏改编时,笔者起初也担心“民间游戏”缺乏“电子游戏”的独特魅力,无法激发幼儿的兴趣。笔者认为教师是关键,教师应该把自己摆在一个参与者、引导者的位置上,和幼儿平等相处。对所有的民间游戏,我们不是原封不动地将其搬到活动中,而是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对民间游戏做了改编,改编后的民间游戏更具趣味性。

(一)在区角活动中开展民间游戏

区角活动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占重要地位,为了有效地利用民间游戏资源,我们把收集改编的体育类游戏、益智类游戏、语言娱乐类游戏的材料投放在各年龄组、各班级的区角中,如在科学探索区投放捻捻转、抽陀螺等游戏材料,在户外活动区投放沙包、铁环、竹竿等游戏材料,在美工区投放麦秆、泥巴、剪纸、玉米棒等游戏材料,在益智区投放花绳、竹片等游戏材料,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材料,在轻松自发的状态下积极开展游戏活动。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户外活动区,幼儿三五成群,自发地玩自己喜欢的游戏,乌龟赛跑、猴子捞月亮、揪尾巴、赛龙舟、摸瞎、骑大马等,他们开心的笑容绽放在阳光下,活泼而机灵,健康而快乐!

(二)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渗透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的开发与利用改变了大多时间是教师进行集体教学的现状,使幼儿能够按自己的兴趣需要去选择游戏材料,落实他们游戏的权利,保证他们的游戏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游戏是真游戏、玩是真玩。比如,在传统民间游戏“骑大马”中,原游戏玩法就是每人骑着一根竹竿向前跑。改编时保留了玩具竹竿,只变动了游戏玩法。如玩法一:用竹竿在地上摆成房子、棋盘、小河、小桥、梯子等状,玩“跳房子”“下棋”“过小河”“走小桥”“爬梯子”等游戏;玩法二:用绸子把四根竹竿绑成轿子,由两名幼儿分别在前后抬轿子,一名幼儿坐轿子,玩“坐轿子”的游戏;玩法三:幼儿用若干竹竿拼成动物、植物、人物等几何图形,玩“有趣的拼图”的智力游戏。

(三)将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中

因地制宜的民间游戏改编与实践,既丰富了幼儿的游戏内容,又增加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了幼儿热爱家乡、尊重本土文化的情感,還可更好地利用家长资源。比如,在“家长半日开放日”活动中,邀请家长和幼儿一起玩画老头、踢沙包、丢手绢等民间游戏,集思广益,让民间游戏成为幼儿最喜欢的课程。

民间游戏一般都简单易学,教师在幼儿游戏的时候,更多地扮演了观察者的角色,没有了教师的“指手画脚”,幼儿也能放得更开,玩得更痛快。经过耐心细致的引导,他们会很快喜欢上这些游戏。

三、民间游戏促进了亲子关系的发展

亲子关系是幼儿成长的重要介质,直接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而民间游戏中有很多适合亲子玩的游戏,这些游戏大多属于本土流传下来的传统游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们渐渐被所谓的“更时尚、更高科技、更益智”的游戏取代,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兼具趣味性、教育性且亲情氛围浓厚的民间游戏,对幼儿的身心成长大有裨益。

(一)不乏母子情深的画面

以“改花绳”游戏为例,一段细细长长的毛线在妈妈和孩子的手中,不断地变花样,你是“水”我改“桥”,你是“桥”我改“面片”,你是“面片”我改“疙瘩面”……他們玩得忘我、玩得尽兴,他们的对手快速舞动着,似乎在较量着什么,谁都不服输,直到被改成“四不像”,再也无法进行下去时才拉倒,坚持、思考、探索,继而茅塞顿开,开心的大嘴、小口哈哈大笑,整个过程快乐得淋漓尽致,开心得毫不掩饰。

(二)不乏合家玩乐的温馨

周末、午睡前、晚饭后,玩几分钟意趣无穷的小游戏。比如:民间游戏“小推车”,孩子两手撑地,两脚被爸爸两只大手稳稳地抓住,孩子开始左、右手交替前进,绕着茶几或走廊用小手“走路”,妈妈助力喊“加油!”幼儿努力坚持,小脸蛋通红,小胳膊撑得硬硬的,于气喘吁吁中笑容灿烂,既锻炼了体能,又创造了一个利于幼儿成长的无比温馨的环境。

很多家长在幼儿的影响下也找回了那些对童年游戏的回忆,他们一起玩耍,一起欢笑,快乐地沉浸在自己的童年里。民间游戏作为一个平台,连接了两代人,激起了他们的共鸣,拉近了亲子的关系。幼儿高兴,家长也玩得很快乐,这是一种快乐的传承。

四、民间游戏促进了幼儿社会性发展

许多民间游戏需要两三个人或更多人合作才能完成。在游戏中,幼儿可自由结伴,有助于社会性的形成与发展。比如:打地鼠、跳皮筋等游戏,幼儿必须合作才能进行,他们讨论游戏的参与者、游戏规则等,提高了同伴交往、合作、谦让等能力,学会与人相处、互相帮助、协调解决矛盾、克服困难,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五、民间游戏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很多民间游戏中的童谣节奏感强、朗朗上口,幼儿兴趣浓厚,特别喜欢边说边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唱童谣、说儿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以“炒豆豆”游戏为例,两个幼儿一边拉手玩一边说儿歌:“炒、炒、炒豆豆,炒好豆豆翻跟斗,刮、刮、刮大风,下、下、下大雪,天上掉下个机灵鬼,你、你、你,就是你。”再如,“画丁老头”游戏,几个幼儿一边画老头,一边说儿歌:“一个丁老头,借我两个蛋,我说三天还,他说四天还,一个大烧饼,花我三毛三。三根葱,八分钱,一块豆腐,六毛六,一串糖葫芦,七毛七……”

跟着幼儿轻诵童谣,随着他们一起欢笑,自己童年那些快乐的记忆就在心底泛起——这里的游戏我们玩过,这里的歌谣我们唱过,这里的快乐我们也体会过。如今,这些曾经远去的游戏,又在幼儿园里“复活”。让民间游戏愉悦幼儿的身心,让每一个幼儿享受游戏的快乐,在游戏中得到成长,是初衷也是必然。

参考文献:

[1]冯林林.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的构建[J].学前教育研究,2010(3):70-72.

[2]蒋瑶群.让游戏浸润乡土气息——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资源的开发与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1):225-228.

猜你喜欢
民间游戏游戏教学幼儿教育
谈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价值和运用
在游戏中经历, 在探索中提升
试析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价值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