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娟娟
摘 要 当前,在学校教育中人们已经对于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价值生成了共识。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育者,笔者认为,因为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实现,小学语文回归了“童趣化”“人文化”,小学生能够在其中感受到什么是“语言美”“人性美”。在这样的教学空间中,小学生有了发言权,他们的个性会与共性进行积极地整合,进而在个性化感悟的推动下,用多种方式来解读自己的现实生活、解读自己的情感世界。笔者认为,在这样的教育空间中,作为教育者也有了成长的空间,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方式发生了改变,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角色定位也发生了改变。由此可见,如果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地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目标,小学语文教学就可以同时推动教师、学生实现专业化的成长。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6-0118-02
在引领小学生完成语文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语言”,还需要让学生用多元化的方法来感受什么是“生活”、什么是“情感”、什么是“尊重”……。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育者,只有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引领,小学语文教学才是有实效价值的。那么,如何才能让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全面引领目标呢?笔者认为,就需要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让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成为学校教育中的“根本”。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学展现出了“童趣性”,学生的生活成为了教师研究的主要内容,学生不仅仅会学习“课本”,还会学习表达、交际、感悟。此时的小学生才是真真正正地在“学”。当然,在这样的教育空间中,小学语文教师也拥有了成长空间,他们在不断地转变,逐渐转变为“双师型”的教育者。由此可见,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实现改变了小学语文教育的大环境。
一、以德育教育为先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它可以影响学生的情感、思想、品德。在小学的低学段,语文学科对于学生的影响更为全面。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建议,教师要将德育教育工作作为“首选”。因为教师不是在培养“学习的机器”,而是在培养“社会的建设者”,需要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进行积极地交流,需要学生能够全面地感知现实生活,在拥有知识的过程中,同时拥有感知生活的能力。如,在实际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就可以通过讲解一些历史小故事,让学生探讨某个人物的行为,并指出哪些行为是值得学习的,哪些行为是不提倡的。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负荆请罪》的故事。当教师为学生读完整个故事时,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廉颇在生活中会处处为难蔺相如,而蔺相如又为什么处处躲让廉颇。”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廉颇排挤蔺相如是因为嫉妒,而蔺相如忍让廉颇则是因为国家的利益。”最后,教师问学生蔺相如和廉颇他们两个人的行为哪一个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蔺相如。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生成自己的个性,而学生的个性也值得教师的尊重。但是,学生并不是以个体的形式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会以不同的方式融入整体。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个人的社会参与度更强了。每一个人都会接受外部环境带来的信息,也会影响整个社会环境。因此,教师需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可以带给社会正能量的建设者。
二、搭建合作学习平台
在落实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必须为学生搭建合作平台。首先,小学生的天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搭建合作学习平台,他们只有在合作互动中才能展现出自己的天性和自己的个人价值。再有,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共享化的新时代,让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并不现实。让学生能够整合信息、分析信息,架设学习平台,对于学生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极大的影响。此外,在合作学习平台中,学生能够在情感方面不断地投入、不断地分享,对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起来也有极大的帮助。基于此,在面对好动的小学生开展语文教学时,教师更需要搭建合作学习平台。如学习《大禹治水》时,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合理安排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给学生安排任务,可以让学生进行对课文的分析,小组学生一起努力画出一套关于大禹治水的图画。这样小组学生进行合理分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了解彼此的能力,相互帮助,实现课堂任务。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与学生进行相互提问,共同进行对课文的学习探索。教师可以问学生:小蝌蚪找了几次妈妈,为什么总是找错呢?学生就可以对课文进行阅读和思考,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观点。学生也可以问教师:“为什么小蝌蚪一开始与妈妈不一样呢?”实践证明,教师为学生布置适宜的学习任务,为学生选择适宜的话题,为学生设计好学习小组,小学生才能积极地互动起来。
三、恰当地应用新技术
新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也是有目共睹的。在笔者看来,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资源,再有,可以为教师、学生实现减负增质,通过调节教学节奏促使小学生拥有更大的活动空间。此外,因为信息技术融入学生拥有了课外学习平台,而且课堂教学与课后学习之间的界限、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界限越来越小。基于此,在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如在小学语文统编版《父亲、树林和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通过视频音乐渲染课堂的气氛,教师可在一旁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引导学生尽情遐想,创设轻松自在的学习情境。通过听觉和视觉表达,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文章的情感内容。如,在小学语文统编版《不懂就问》的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象形字,感知汉字的表意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同时,教师可利用图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知汉字的演变过程,在课后通过“你画我猜”等活动进行扩字练习。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育者,笔者建议,教师要注意将自己打造成为学习者,在专业领域中不断地探究,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而信息技术的融入可以引发教育者与学习者的质变。
四、引领学生走出课堂
在笔者看来,小学生需要走出课堂,毕竟在课堂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只有教师“知道的”,教师想要学生“看到的”,让小学生走出课堂,教师可以发现,小学生所有的感官都会参与信息的搜集,所有的能力都会作用于学生的成长,其实他们“知道的”“看到的”远比教师预期中的要丰富得多。如,可以组织学生结合教材的内容,走上街头进行采访,或者做一份调查报告,这样的练习都是非常直观的,而且在生活当中比较常见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的活动,需要教师积极地组织,并将课堂之内和课堂之外有效结合。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的选择都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所以,结合这样的季节,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们去野外进行郊游,在郊游的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做好一些记录,在回来的时候完成一些习作,可以相互分享自己在郊游过程当中的发现和感受。在笔者看来,让学生拥有见识,学生才能在学习活动中有更多的话题可以讨论,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生活与自己的课堂学习进行整合。
综上所述,在组织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笔者建议,教师不仅仅要为学生提供成长的主线,还需要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确定主线。在这一过程中,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融入,为教师、学生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最具科学性的主线,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因为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落实,小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接受了最优化的教育,小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获得了可持续发展能力、言语交际能力、生活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一贯.“核心素养”语境下的语文课堂改革走向[J].语文教学通讯,2016(30).
[2]章師亚.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6(25).
[3]方璐.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评价初探[J].湖南教育(D版),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