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再上新台阶的江苏实践

2020-10-26 06:43陈庆明
唯实 2020年9期
关键词:环境治理环境保护体系

陈庆明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江苏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把生态文明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重要内涵和鲜明标识,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一、江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探索

江苏坚持依法依规监管、有力有效服务,设立高规格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确立“1+3+7”攻坚战体系,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动绿色转型。调轻产业结构,2019年全省关停重组化工园区10个,关闭退出化工生产企业735家,关停“散乱污”企业4000余家,一、二、三产比例达到4.3∶44.4∶51.3;调新能源结构,淘汰30万千瓦及以下落后煤电机组42台、近120万千瓦,煤炭消费总量比2016年减少2600万吨,消费比重下降到58%以下;调绿生态布局,投入11.31亿元实施长江干流10公里范围内系统治理,全省林木覆盖率增长至23.6%,自然湿地保护率提高至55.8%;调优运输结构,推动大宗货物、集装箱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及多式联运,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持续治污攻坚。打好蓝天保卫战,实施改善空气质量强制减排方案,启动治气缩时削峰和应急管控,开展强化督查和精准帮扶;打好碧水保卫战,落实断面长制,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严格推进省内水环境双向补偿和跨省补偿试点;打好净土保卫战,持续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和化工遗留地块排查,加强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准入管理。2019年,全省环境质量实现了“两最两超一提前”:大气和水环境质量为近五年来最好,总体改善幅度为长三角地区最大;超额完成环境质量考核目标,超额完成污染减排序时目标;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碳减排目标。

统筹监管帮扶。开展“水平衡”“废平衡”专项执法、“锦囊式”暗访执法,推行生态环境执法“543”工作法和“八步法”规范化执法操作流程,实现全省移动执法“全覆盖”,2019年累计下达处罚决定书1.4万件,罚款12.46亿元;完善停限产豁免机制,豁免名单增加到1278家,确立企业环保信任保护原则,对环境守法企业减少检查频次、简化环评程序、优先安排补助资金;出台“支持企业复工复产18条”和“加强企业产权保护23条”,为企业降成本、增活力。

加强能力建设。建成覆盖全省的大气网格化监测系统,在全国率先试点推进重点污染源全过程监控网络建设,建成化工“绿色园区”云平台;新建污水管网约1300公里,新增城镇污水处理能力67万立方米/日、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1万吨/日,危废处置能力超过200万吨/年,较三年前增长了近5倍。

推进制度创新。出台全国首部生态环境监测地方性法规,构建独具江苏特色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1+7+1”制度体系,基本完成环保“垂管”改革和生态环境机构改革,完成全省“三线一单”编制,“湾(滩)长制”实现全覆盖,建立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实现纪检监察机关全流程、嵌入式再监督。

助推高质量发展。出台秋冬季大气治理攻坚“便民服务12条”,提前做好清洁能源保障工作;出台“畜禽规范养殖9条”,明确禁养区内当前养殖完成后再关闭;率先推出“环保贷”,出台实施绿色债券贴息等四个实施细则,为1160家企业安排奖补资金1818万元;完善环保信用监管体系,保持全国领先位置;构建厅市会商、“金环对话”、部门联动等机制,服务高质量发展。

二、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突出矛盾

虽然江苏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人多地少、资源缺乏、环境容量极小的特殊省情没有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依然突出。

生态环境容量偏小和污染排放强度过大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万多家,火电发电量、钢铁和水泥产量均居全国前三,农药原药、染料产量均占全国总产量的40%以上;每年废气、烟粉尘等排放量居全国前列,长三角区域最大;工业和生活废水超过60亿吨,约占全国的1/13。污染物排放量大、环境容量不足是制约江苏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原因。

经济结构调轻调优的要求与仍然偏重的现实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近年来,虽然江苏持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但“重化型”产业结构、“煤炭型”能源结构、“开发密集型”空间结构尚未改变,重工业、传统产业占比分别达到70%、60%以上;煤炭消费总量居全国前列,单位国土面积耗煤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倍左右;土地开发强度居全国各省(区)之首,苏南部分地區高达28%,接近国际公认的30%开发强度临界点。

大量环境问题与基础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污染物收集能力不足,全省167家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的2.6万家涉水企业中,有9000多家企业没有污水预处理设施,一些企业预处理设施运行不正常,个别企业私设暗管违法排污;污染物处置能力不足,全省3.5万个行政村中只有约1.2万个建有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率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等指标在东部省份中排名相对靠后,与江苏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不相适应。

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与粗放发展的旧观念转变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推动发展方式转型,地方领导干部与企业都需要从思想认识上进行深刻转变。有些地方领导干部对绿色转型发展的认识仍停留在“口头上”,没有摆脱“传统路径”依赖。如果这些旧观念不能彻底转变,江苏的转型发展之路将更为漫长和遥远。

三、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重大战略部署,对坚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出明确要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提前谋划,早在2019年3月就与生态环境部签订了全国唯一的部省共建合作协议,积极推进江苏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我们必须以部省共建试点省建设为契机,着力完善治理体系,切实提高治理能力,推动江苏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努力挖掘、传承、保护和利用绿色文化资源,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和生态道德,让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全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推动发展模式从低成本要素投入、资源能源低效率利用、高污染排放,向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双轮驱动模式转变,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展现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完善生态文明法治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强调:“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要根据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与时俱进完善生态文明立法体系,制定、修改、强化相关法律法规,推进依法治理生态环境,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法律支撑。加快构建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全链条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为实现绿色发展保驾护航。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强对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永续利用。

健全环境治理市场体系。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规范市场秩序,打破地区、行业壁垒,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引导各类资本参与环境治理投资、建设、运行,加快形成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的环境治理市场环境。积极培育环境治理市场主体,发展壮大绿色环保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完善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扶持政策,推进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和循环低碳发展。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利用市场价值规律引导社会各方主动参与生态环境治理。严格落实“谁污染、谁付费”的政策导向,建立完善污染治理重点领域价格形成机制,强化环境保护税调节机制,积极探索多元化生态补偿制度。

夯实生态环境责任体系。要坚持“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理念,推动健全领导责任和企业责任体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细化生态环保问责操作办法,将生态环保问责机制纳入法制框架,强化法律约束力。加强对企业排污行为的监督检查,督促企业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接受社会监督,落实治污责任。科学构建责任清单,以权责清单明晰具体责任,推动形成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条。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力度,实施精准问责,对关键领域、突出环节中未履职者予以从快、从严问责。制定出台环境执法人员尽职免责管理办法,探索建立严管与厚爱、激励与约束并重的机制。

构建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要完善公眾参与环保监督机制,畅通监督渠道,强化举报反馈,鼓励新闻媒体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曝光,营造治污攻坚舆论氛围。发挥各类社会团体作用,鼓励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参与环境治理,引导行业协会发挥促进行业自律的作用,大力发挥环保志愿者的作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传播生态文化正能量,提高公民环保素养,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引导各方主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推动全社会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绿色出行、绿色消费。

(作者系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副厅职环境监察专员)

责任编辑:高 莉

猜你喜欢
环境治理环境保护体系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之重大(点)工程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绿色转型战略需要更明确的路径选择
探索小秦岭金矿环境治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低碳环保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分析及阐述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政府可采取的环境治理措施
新《环境保护法》4个配套办法发布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