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政府可采取的环境治理措施

2016-10-17 04:34姜自蕾
2016年27期
关键词:环境治理公众政府

姜自蕾

摘 要:我国环境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得不承认,环境问题依然严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环境治理问题将会是整个社会的重要任务。现有的研究都是从工具、手段、各主体之间的关系着手的,很少有从各主体的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分析环境治理的措施。本文应用行为经济学相关理论,阐述了政府自身以及政府如何协调企业、公众如何进行环境治理。

关键词:政府;企业;公众;行为经济学;环境治理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以每年9%左右的速度增长,有时甚至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的2~3倍。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巨大的能源消耗与污染排放带来的环境压力。于是出现了这么一种现象:高于发达国家2~3倍的经济增长率,伴随着高于发达国家8~10倍单位GDP能耗和高于发达国家30倍的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提高了我国的生产成本,可以估算到的是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到15%,不可估算的是人民为此付出的巨大健康代价。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表示:中国的经济奇迹将会很快结束,因为环境跟不上发展的步伐,环境治理刻不容缓。

二、环境治理的主体

目前来看,环境治理主体多元化已经变成一种趋势,从大的全球范围看,环境治理主体包括国家、政府间的国际环境组织、非政府国际环境组织等。而从国家或区域的范围看,环境治理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个人以及媒体等等。

环境治理主体多元化,表明各方面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各方面力量不断涌现,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实际上可能出现另一种结果,那就是:围绕着环境问题这个中心,各支力量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不能形成一股合力,甚至存在相互抵消的情况。只有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才会大于部分之和。所以必须在多元的主题中确立一个核心,如此才能在最大程度发挥其自身力量的同时引导和协调其他的力量,最终实现整体功能的最大化,而这个核心主体就是政府。政府之所以是核心,是由环境治理本身公共性、复杂性的特点和政府提供必要的环境公共物品的职能所决定的,而政府核心作用的发挥需要借助企业和个人的力量。

目前的关于这三个主体对环境治理的研究,都是从某些外部方面着手的。比如从政府治理环境所使用的工具,王亚菲(2011)研究了公共财政环保投入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刘颖宇(2007)研究了我国环境保护经济手段的应用绩效。从三者的关系着手,朱德米(2010)以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为例,对地方政府与企业环境治理合作关系的形成作了研究;鲍晓英(2005)讨论了政府、私人部门和公民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责任。还有一些研究企业在环境治理中如何发挥作用的,周永清(2006)试论中小企业环境污染治理;张雁林(2015)对企业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三方博弈问题做了研究。综合看,这些研究都忽视了行为人的心理基础,缺少一些内生化的东西。所以本文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入手,研究了政府、企业、公众如何在环境治理中发挥作用。

三、行为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行为经济学把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与传统经济学相结合,虽然正式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但其应用却日益广泛。简单地说,行为经济学的核心观点如下:对经济行为的研究必须以现实的心理特征为基础,而不能建立某些严格的不贴合实际的假设之上;当事人在做决策时,往往受到有限理性的约束,心理账户、启发式代表程序、框架效应等都会影响最终的决策行为;当事人在决策时的偏好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外生的,偏好不仅可以出现逆转,而且还存在时间偏好不一致的问题;当事人的行为决策模式和特征反应到经济变量上,使得市场有效性不在成立,因此做出的经济政策也需重新制定。从这些基本观点看,行为经济学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反叛。尽管如此,大多数行为经济学家把行为经济学看作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善和修正而不是颠覆。行为经济学的研究使得经济学更贴近实际经济生活,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力也得到提高。

它在宏观经济、劳动市场和行为金融三个方面的应用尤其显著。其中的重要人物相继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和克拉克奖,这些奖项本身也代表社会对该领域研究的认可。接下来本文将试图应用行为经济学的理论解决环境治理方面的难题。

四、行为经济学指导下的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环境治理措施

(一)政府本身

1、政府在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政府是独立于企业和个人的第三方,是包括环境治理等公共物品的主要提供者,政府环境治理职能是政府职能中社会服务和保障职能中重要且特殊的构成部分。政府是行使公共权力的主体,具有强制征税权、禁止权、处罚权;政府享有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利;政府的存在是为了谋求公共利益;政府必须承担公共责任,对所有公民的生命健康负责。

但目前政府在环境治理中存在很多问题;第一,固守所取得的成绩,在环境治理中步伐缓慢;第二,环境治理目标不够清晰,对环境问题的定位不够准确;第三,治理环境投入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环境治理资金经常被其他项目支出所取代。总结起来就是观念、目标和资金问题。

2、政府治理环境的措施

(1)克服禀赋效应带来的不利影响,勇于改变现状。在禀赋效应的作用下,人们总是对于所得到的东西过于珍惜,而不愿意冒险去获得更多。也就是说政府会止步于现在所取得成就,可能倾向于墨守成规,保持现状。新世纪以来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控制了主要污染物排放不断增长的趋势;建立并完善了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但总体水平较之发达国家仍然偏低;环境保护投资得到稳步提高,对于污染治理的监督工作取得一定进步;污染监管工作有所改进。但未来10年面临的污染形势依然不容小觑:工业源废弃物生产量预计会持续增加;由于巨大的人口基数,生活源污染物的排放量并没有减少的趋势;治理非常规污染物问题难度不断增大;城市进入复合型大气污染阶段,新的污染问题将更加突出;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治理形势不容乐观。所以政府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满足于现状,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

(2)充分利用锚定效应,“锚定”合适的目标,并采取适合中国现阶段环境治理策略。政府在制定环境治理策略时,应该选择合适的参照系,把目标锚定在环境治理做的比较好的国家,只有这样才能一步一步接近治理环境,造福人类的目标。目前环境治理做的比较好的国家有美国、芬兰、日本。他们的环境治理措施既有相同之处,也各有各的特色。比如这三个国家相应的环境治理的法律都比较完善。美国的责任赔偿制、芬兰的公民环保意识教育、日本的财政资助,都值得中国效仿。从他们那里我们可以获得前进的目标和动力,锚定三国环境治理中的有效性为。诸如:建立并完善环境保护制度,灵活运用运用经济手段,对企业进行激励奖惩,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我国除了应当进一步完善已有的排污收费税制度外,还可以引进和推广排污权交易、押金退款等发达国家行之有效的经济手段,来提高环境治理的水平;建立权威性的管理机构,进行行政直接干预。

(3)运用心理账户原理,解决环境治理投入不足的问题。借鉴外国的经验,他们环境治理取得的成就有赖于比较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予以保障。相比较之下,我国环境财政支出经历了一个曲折艰难的发展过程,直到2006年,环境保护才以“节能环保”科目名称进入中央和地方预算和决算收支表中,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支出类别,但环境财政支出对于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来说却是杯水车薪,其规模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支规模以及环境公共治理的客观需求极不相称。

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出现环境治理财政投入不足的原因是,政府也像个人那样,对于财政收入形成了不同的心理账户。政府将不同的公共收入和公共支出划分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按照个人的观点,一旦心理账户形成,每个账户中的资金是不可以相互取代的,比如一个人可能拿捡来的钱大吃大喝,但是对于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薪水却花的小心翼翼。而政府所做的与个人正好相反,政府更愿意模糊心理账户,把公共支出应用到更容易收到经济利益的项目上,使得各个项目之间的资金可以相互替代,于是环境治理指出作为收效缓慢的项目,经常被其他项目所取代,因此就有了环境治理投资不足的问题。所以要解决环境治理中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必须把政府的心理账户中,各个账户的名目的界限划分清楚,加大环境治理账户的预算。在个人的心理账户中,不同的“户”之间的资金并不可以相互替代,而政府的做法却是模糊不同账户之间的界限,忽视环境治理投入的紧急性。因此对于不同财政支出之间的账户界限,必须设立第三方监督机制,防止政府心理账户的模糊化。

(二)政府对企业可以采取的措施

政府环境治理的具体措施要通过企业和个人的实施。企业参与与否对于环境治理至关重要,而企业的参与以及参与度取决于不同背景和环境里成长出来的企业家行为,但是不论企业家成长的背景和环境有没有异同,他们的决策都会受锚定效应、损失厌恶和禀赋效应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充分利用企业家的非理性行为、调整心理账、充分利用框架效应,就变成政府激励企业家参与环境治理行为、提高其参与度和参与效率的利剑。因此,政府对企业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

1、充分激发企业家的非理性行为。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企业家并不是严格的经济学教材所描述的那样的理性人,他们有很多非理性行为,比如参与环境治理,他们投身环保行动,并不一定确定他的环保行为在未来所能带来的财富利益或者社会地位而参与环保行动。即使他们不能正确的估计环保在未来的真正收益或损失,或者通过什么渠道知道环保不能给他们带来最高的利润、甚至在前期还会面临巨额亏损,他们也不会更改自己的决心。有很多参与环保行动的人,他们根本没有费尽心机的计算得失,他们寻求的只是一个“满意解”。所以,鼓励企业参与环境治理时,尽量使得非理性的力量发挥作用。

2、引导开设环境治理心理账户,规避禀赋效应的消极影响。禀赋效应是指:当一个人拥有一个东西时,他会认为自己拥有的东西比他尚未拥有的东西更有价值。所以人们在对商品的价值进行判断时,更加依赖的是自己的主观感受而不是商品的价值。根据禀赋效应和心理账户的概念,人们会把自己所拥有的或者即将拥有的东西放在心理账户的“获得”那一栏里,以至于想要是他们放弃这些东西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政府对企业进行环境保护的补贴时,企业会把这些补贴放在心理账户“获得”户头里,所以很多类似的补贴发挥不了相应的作用。鼓励企业家开启环保的心理账户,并给与这个账户一定的预算,这个账户一旦开启,就很难关闭,因为心理账户的关闭会带来巨大的痛苦。

3、改变企业参与环保治理的“框架”。一般情况下,一提到环境保护,大多数企业家考虑的是收效缓慢,甚至物质利益为负。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使得企业家看待环境治理的方式发生变化,此处引入框架效应。根据框架效应的定义,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人的选择不仅与不同行动方案的预期效用有关,更与行动方案相对于基准点的偏离有关。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即使效用相同的方案也会被认为是不同的,这与行动方案的描述有关。所以,要加大环境治理的宣传,提高企业家们的环保意识,宣传时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愉悦,以减少可能的物质损失带来的痛苦。

总之,在企业家的环境治理行为中,大多数决策者都会受禀赋效应的影响,倾向于按兵不动。如果企业家把清洁的环境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系,同时调整自己的心理账户,锚定于环境治理的企业家会合理分配心理账户中,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损失和获得,建立一个符合环境治理框架的心理账户。

(三)政府对公众可以采取的措施

1、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时存在的问题

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程度,直接体现着一个国家环境治理事业的发展水平。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已有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但是我国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工作的程度还不够深,参与的范围还不够广。首先,虽然相比于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工作的意识仍比较缺乏。其次,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工作缺乏相应信息。目前国内在环境治理信息公开方面存在缺陷,政府所公开的环境信息具有浓厚的政策性,内容过于原则,不具有可操作性。最后,公众在环境治理决策过程中缺乏参与。公众应当增加对环境状况的了解,积极参加环境治理方面的活动,并通过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环境状况的评价和意见,从而实现对环境事务的参与。

2、公众可采取的环境治理措施

(1)运用锚定效应唤醒公众的参与意识。公众的很多意识来源于媒体的宣传,此处如果媒体宣传的重点放在各种环境治理的典型上,公众会不自觉地评价自己的行为,就算并不能毅然决然的参与到环境治理的大军当中,但起码保护环境的意识会慢慢觉醒,落实到行动上就指日可待了。

(2)心理账户也可以用于公众的环境治理行为。公众各具特点,每个人的时间都不一样,收入情况也不尽相同。可以鼓励公众设立自己的环境治理的心理账户,不仅是金钱方面,还有时间。这些划拨到心理账户的时间可用于了解环境治理的信息,也可用于参与环境治理教育,还有就是用于监督政府的环境治理的立法、财政支出的合理性等等。

总之,整个环境治理的过程离不开政府的领导,企业和公众的广泛参与。而行为经济学可以很好地从心理学方面激励政府、企业、公众的环境治理行为。(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 陈冬梅,生态环境治理政府主沉浮——论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主体中的核心地位,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2] 黄菁,环境污染治理与经济增长_模型与中国的经验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11

[3] 王亚菲,公共财政环保投入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分析,《财政研究》201年第2期

[4] 张玉,财税政策的环境治理效应研究,2009

[5] 陈健鹏,新世纪以来中国环境污染治理回顾与未来形势展望,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

[6] 张庭,我国政府环境保护职能的缺失与完善,南京师范大学,2011

[7] 娄峥嵘,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缺失分析——基于不完全合约的行为经济学解释,改革研究,2009

[8] 朱德米,地方政府与企业环境治理合作关系的形成——以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为例,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1

[9] 刘颖宇,我国环境保护经济手段的应用绩效研究,中国海洋大学,2007

[10] 鲍晓英,浅论政府、私人部门和公民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责任,环境卫生工程,2005

[11] 周永清,试论中小企业环境污染治理,企业活力管理理论,2006

[12] 张雁林,企业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三方博弈,生态经济,2015

[13] 耿作石,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14] 董志勇,行为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环境治理公众政府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
坚决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持久战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