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志成
习近平总书记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非常重视,多次强调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江苏省委、省政府要求抓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的战略机遇,夯实制造强省的根基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底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安全性和竞争力,并从“拉长长板”“补齐短板”两个方面做了具体部署。
江苏是制造业大省,拥有较大规模的制造业集群、完整的产业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链和各行业骨干企业、企业家群体。一是规模大。制造业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2019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1.9万亿元,占全国11%以上,8大主要工业行业有5个超万亿元。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海工装备等新兴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其中光伏、智能电网、海工装备、集成电路等细分领域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50%、40%、30%、20%以上。二是门类全。制造业门类较为齐全,涵盖了制造业全部31个大类、191个中类和500多个小类,产业链比较完备,工程机械、电力设备、光伏、海工装备和船舶、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等多个行业形成了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从研发设计到加工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条。三是企业优。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54万家,占全国12%左右,中小工业企业超过60万家,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148家、超千亿元企业12家,各类隐形冠军企业1000多家。南瑞、徐工、亨通、天合光能、恒力、恒瑞等一批企业具备了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四是创新强。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较为紧密,188个新型创新载体覆盖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27条产业链,建成先进功能纤维和集成电路先进封装2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453家,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6%。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认真落实中央和江苏省委、省政府部署,聚焦“六稳”“六保”,持续提升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整体效益和水平,着力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有力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积极克服疫情影响,推动产业链
协同复工复产走在前列
正在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各国公共卫生安全、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也给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造成了巨大冲击。疫情暴发以来,我们发挥制造业产业门类全、产业链条长、协作配套强等优势,迅速组织防控物资生产,精准有序推进复工复产,科学指导企业疫情防控,全面梳理产业鏈,精准打通供应链,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防控物资成百上千倍增长,企业复工复产走在全国前列,工业经济运行快速激活、全面加速,为全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出了积极贡献,充分展现出江苏产业链的巨大韧性和充足潜能。2020年上半年,全省工业经济呈现V型回升趋势,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1.1%,好于全国、好于周边、好于预期。
全面梳理产业链。在指导各地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推进企业安全复工、加快复工、全面复工的基础上,对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27条重点产业链逐条进行全链条梳理,建立产业链“堵点”“断点”清单,依托部省市联动机制、省级跨部门工作专班、长三角产业链联动协作机制逐一协调,解决用工、物流、设备及零部件采购、原材料供应等困难问题,帮助企业释放产能,提高复工复产效益和水平。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复工面、人员返岗率由2月10日的各26%分别迅速提升至2月21日的90%、71%,3月18日的99.7%、90%以上,复工复产进度居全国前列。到3月底,汽车、船舶、机器人、化纤、化学药等重点产业链骨干企业已全部复工,产能利用率普遍超过85%。
精准打通供应链。针对上下游各环节复工不协同、复工难复产等状况,牢牢抓住龙头大企业,以点带链带面,推动协同复工复产。围绕796家龙头骨干企业、38项总投资50亿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和50项地方标志性项目,梳理产业链图谱、供应链树状图,摸清供应链上下游未复工的主要配套企业清单,迅速推动1400多家企业复工复产,带动上下游近万家企业协同复工复产,同时帮助华为、格力、美的、海康威视等国内知名企业积极协调省内配套企业复工复产。
着力畅通微循环。提请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支持中小企业缓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小企业22条”),编发《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和省支持政策简明手册》《战“疫”惠企中小企业金融支持重点政策摘要》,帮助中小企业纾难解困,打通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循环的“毛细血管”。推动偿还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协调江苏银行、中国银行江苏分行、建设银行江苏分行、进出口银行江苏分行等投放信贷额度超6200亿元,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推广应用云模式。引导支持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等优化生产管理、管控供应链安全、实施智能制造,加快恢复产能、提升效益。开通企业上云“绿色通道”,免费推出105款工业APP、350多款工业互联网应用产品、18个抗疫复工大数据应用场景解决方案,服务省内近10万家工业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强链拓市”专项行动,广泛推行云供应、云生产、云销售,帮助企业优化供应链协作,实现新的市场开拓。
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
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在应对疫情、奋力夺取“双胜利”的大战大考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不管形势如何变化,“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产业体系必须自主可控。展望“十四五”,要把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谋划今后一个时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大坐标,坚持“以我为主”,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自主可控先进制造业体系。
通过做强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产业链引领力。按照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理念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将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向纵深推进,工作重点由群到链、工作方法由面到线、工作手段由育到赛,力争在“十四五”期间使江苏的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实现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高端纺织等四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具有全球创新引领能力,综合影响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同时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制定的《长三角制造业协同发展规划》,协同长三角三省一市合力打造电子信息、航空装备、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绿色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等八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通过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产业链把控力。提升产业链水平,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2020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出臺意见,进一步提高自主可控能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明确到2025年,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明显下降,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产品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努力建成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产业链安全高效、产业生态循环畅通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我们将在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重大短板装备突破、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构建多层次多功能创新平台体系、强化标准引领和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制造业高水平开放合作等方面逐一细化目标任务,明确具体的推进落实举措。
通过培育本土品牌企业增强产业链竞争力。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强化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必须充分发挥企业和企业家的主体作用。在江苏具有国际市场优势的电力装备、工程机械、光纤光缆、软件、电子信息等产业领域,完善产业链专业化分工体系,培育一批掌控关键核心环节的“链主企业”和“隐形冠军”,形成更多比较优势。在数字经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车联网等前瞻领域,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产业链生态和营商环境,突出补链强链扩链,促进创新链协同高效、上下游有序分工、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通过加力推进“新基建”激发产业链带动力。“新基建”是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上半年我们组织梳理了新基建8个重点领域20条产业链,基本掌握江苏500家龙头骨干企业、300个重点产品的情况,摸清江苏“新基建”相关产业链底数。在此基础上,迅速研究出台《关于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信息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29条政策举措,支持江苏企业积极参与“新基建”。下一步,将围绕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方向,在5G、下一代互联网、卫星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高端软件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强链补链、创新应用、示范试点项目,促进信息链、数据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有效激发国内市场内需潜力,引领带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实施产业强链行动计划,培育一批卓越产业链
在全省组织实施产业强链行动计划,用三年时间培育形成一批卓越产业链,引领江苏制造业向中高端攀升、现代化升级。
着力拉长板,促进产业链升级。提请印发《江苏省“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到2022年产业强链工作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实施产业链主导企业培育、协同创新提升、基础能力升级、开放合作促进等四大行动。强化“531产业链”递进培育,在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遴选50条重点产业链进行培育,做强其中30条优势产业链,促进其中特高压设备、起重机、品牌服装、新型碳材料、“大数据+”等10条产业链实现卓越提升。推动建立省领导挂钩联系产业链制度,实施“八个一”的产业强链专班机制,每条产业链确定一位首席专家,培育一批发展支撑机构,明确一个专业化智库单位,建设一批发展园区载体,打造一个供需对接平台,梳理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形成一个专属政策组合包,建立一张关键核心技术短板长板动态表。
继续通堵点,保障产业链畅通。针对供应链受国外影响较大的重点产业链,部省市和企业联动,在前期全面梳理产业链、精准打通供应链工作基础上,细化绘制产业链图谱、供应链树状图,优化提升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实施“一对一”精准服务,找准“堵点”“断点”“痛点”,进一步协调供应链订单、零配件、物流、人员往来等,以省内循环为牵引,支撑国内循环,推动东亚循环,促进国际循环。大力发展供应链服务,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专业化、一体化生产性服务。继续抓好“中小企业22条”政策落地,确保降低工商业电价、减租降息、减免延缓社保费用等政策直达基层、直接惠及市场主体。
深化内循环,推进产业链重构。完善促进产业链重构工作推进方案,排出受国际疫情影响较大、供应紧张甚至面临断供风险的关键环节、产品以及核心零部件、基础材料、工业软件等信息,建立短板库。一方面,指导企业建立产品备份系统,及时强化重要产品、紧缺产品的采购与储备;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对标国际先进提高产品质量和稳定性、可靠性,形成替代进口能力,同时搭建对接平台,积极推进省内替代、长三角替代、国内替代。发挥长三角高端纺织、新型电力、软件等产业优势,开展跨区域重构对接。短期内省内、国内无法替代的短板技术、装备、材料和关键产品,列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探索“揭榜挂帅”、事前持续支持等新的组织方式,有计划地实施突破。
提高根植性,优化产业链生态。在已有新型电力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高端纺织等九个集群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总数居全国第一的工作基础上,积极组织参加竞赛决赛,提升江苏集群在国家层面的影响力。实施《百企引航三年行动计划》《千企升级三年行动计划》,省市联动培育一批具有产业链整合力的本土龙头企业、掌握关键技术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提升产业链智能化水平,发展网络制造、协同创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供应链协作等新模式,完善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开放合作、互联共享。强化省市协同培育体系,组织区域卓越产业链竞赛,培育一批产业集聚度高、协同创新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地标产业链,进一步优化省内产业链布局,做强产业链协同发展生态。
(作者系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
责任编辑: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