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肘关节屈伸装置对脑梗死后肘关节痉挛的康复治疗作用

2020-10-23 04:43张鹏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15期
关键词:肘关节活动度痉挛

张鹏

(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江苏扬州 225009)

脑梗死是由于脑局部血供出现障碍而造成的一种脑组织病变,此疾病的高发人群为中老年人,且每位脑梗死患者均经历有软瘫期与硬瘫期,然后方可恢复正常[1]。目前,硬瘫期患者的肌张力增高在临床中尚有争论,因肌张力的增强有弊有利,但普遍认为弊大于利,故在此时期何如缓解患者的肌张力增高问题对于其功能恢复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2]。若患者未得到有效的治疗,可能无法平稳、顺利地度过硬瘫期,从而导致畸形遗留,甚至可能导致患者不能自理生活。临床在治疗肌张力高的问题时,一般需要较长的治疗周期,治疗费用也较为昂贵,且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因此,临床需要寻找出一种更有效的治疗脑梗死后肘关节痉挛的手段。据相关研究发现[3]:对于脑梗死后肘关节痉挛患者,利用关节屈伸装置可取得较为理想的康复效果,故该文选择2018年9月—2019年9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02例脑梗死后肘关节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在康复治疗中应用自制肘关节屈伸装置的作用,现将研究过程以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该院收治的102例脑梗死后肘关节痉挛患者当作研究对象,并根据病例单双号将其分为研究A组(常规康复治疗)与研究B组(加用自制肘关节屈伸装置),每组51例。纳入标准:(1)所有研究对象均经诊断为脑梗死后肘关节痉挛患者。(2)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并签字。(3)所有研究对象均具有稳定的生命体征。(4)所有研究对象的患肢肌力均>2级,且发病时间<1年。(5)所有研究对象的语言系统与认知功能均健全。排除标准:(1)有精神障碍者。(2)有认知障碍者。(3)有严重并发症者。(4)在治疗期间出现其他新发症状而影响研究者。(5)有其他重大疾病者。研究 A 组:男女比例为 27∶24,年龄 45~76岁,平均年龄(59.13±3.26)岁,病程 2~8 个月,平均病程(5.21±1.62)个月,左侧27例、右侧24例。研究B组:男女比例为 28:23,年龄 45~78 岁,平均年龄(58.72±3.24)岁,病程 2~7 个月,平均病程(5.11±1.23)个月,左侧 28例、右侧23例。将两组一般资料输入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代表可实施分组探讨研究。该次研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研究A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在患者入院之后给予评估,并对其实施综合康复治疗,如:针对肘关节的针灸、运动疗法、肌电生物反馈、作业疗法及电刺激等,治疗时间根据各项目的常规时间制定,1次/d。

研究B组在研究A组的基础上加用自制肘关节屈伸装置,30 min/次,2次/d,伴随患者关节活动的逐渐好转与改善逐步调节活动度数,每日的度数调节以患者自觉肌肉紧张但未出现强烈疼痛为宜。

所有研究对象每周均接受治疗6 d,共计接受治疗3周。

1.3 观察项目

比较所有研究对象的肘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痉挛程度及上肢运动功能变化情况,其中肘关节痉挛程度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总计6级,包括0、1、1+、2、3、4,数字越高则提示患者肌张力越高;上肢运动功能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内的上肢部分给予评定,上肢分值为66分,标准化分数为100分,分数越高提示功能越好[4]。肘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可使用量角器进行测量,指导患者尽可能弯曲患侧肘关节,之后测量其肘关节屈曲活动度,随后指导患者尽可能伸展肘关节,测量其伸展活动度,最终结果为两次测量结果之和,分别于同一日三个不同时间点进行测量,之后计算平均值。全部操作均由用同一治疗师完成。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s)表示计量资料,选择t检验,而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选择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所有研究对象的肘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痉挛程度及上肢运动功能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所有研究对象的肘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痉挛程度及上肢运动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且研究B组的肘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研究A组,同时研究B组的MAS评分显著低于研究A组(P<0.05),见表1。

表1 比较所有研究对象的各项指标变化情况(±s)

表1 比较所有研究对象的各项指标变化情况(±s)

注:*表示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主动屈伸活动度(°)治疗前 治疗后images/BZ_157_1048_2949_1128_2992.pngMAS评分(分)治疗前 治疗后images/BZ_157_1598_2950_1677_2993.png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分)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A组(n=51)研究B组(n=51)t值P值56.18±7.35 55.95±7.13 0.160 0.873(71.81±6.23)*(80.24±8.19)*5.850 0.001 1.83±0.53 1.87±0.56 0.370 0.712(1.56±0.41)*(1.07±0.35)*6.491 0.001 23.65±5.34 23.42±5.28 0.219 0.827(51.78±7.20)*(61.86±7.31)*7.016 0.001

3 讨论

以往临床在治疗脑梗死后肘关节痉挛时常采取手法治疗与运动疗法等,但此类方法均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患者预期的效果。部分学者认为可在早期佩戴夹板以避免关节痉挛,其采用动力型矫形器,缺点是难以精确地调整张力,应力过小则无法发挥出有效的治疗作用,应力过大则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医源性损伤[5]。而静力递增型矫形器已得到临床越来越多的应用,其可逐渐增高应力,可精确取得患者所必须的终末角度力量,且其具有持久延长的功效,可有效发挥出塑性变形的作用。

目前,国外在治疗脑梗死后肘关节痉挛时已普遍应用关节活动训练器(JAS),其属于一种新型的静力递增型矫形器,治疗原则为 “持续性牵引+渐进式用力”与“静态进展性牵伸+应力松弛”。应用JAS治疗脑梗死后肘关节痉挛已得到临床证实,其可有效改善关节功能,促进患者快速康复[6]。在焦睿等[7]的研究中,对脑梗死后肘关节痉挛患者采用自制肘关节屈伸装置进行治疗,研究发现治疗后患者肘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是(80.18±8.17)°,MAS 评分是(1.04±0.30)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是(61.46±7.42)分。 因此认为对脑梗死后肘关节痉挛患者早期使用自制肘关节屈伸装置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恢复其肘关节运动功能,发挥一定应用效果。该文研究发现:治疗前,所有研究对象的肘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痉挛程度及上肢运动功能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所有研究对象的肘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痉挛程度及上肢运动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且研究B组的肘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研究A组,同时研究B组的MAS评分显著低于研究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自制肘关节屈伸装置可更好地改善脑梗死后肘关节痉挛患者的主动屈伸活动度、痉挛程度及上肢运动功能,可取得理想的康复效果[8]。这是由于患者非神经因素与神经因素的共同作用是引发脑梗死后肘关节痉挛的主要原因,而自制肘关节屈伸装置是通过提供持续的静力牵引达到拉长及缩短患者肌纤维的目的,可有效提高肌肉的弹性与顺应性,进而可降低其牵张反射[9]。另外,自制肘关节屈伸装置还具有外周调节作用,可有效引起患者大脑重塑,从而使其大脑神经冲动的发生率得到明显降低,故配合综合康复治疗可更显著地缓解患者痉挛症状[10]。总体而言,自制肘关节屈伸装置是通过渐进性的牵伸与静力牵引发挥出极佳的改善肌张力作用,可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最终取得理想的临床康复效果。此装置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在医务人员调解好牵拉角度之后,患者可自行进行训练。

综上所述,对于脑梗死后肘关节痉挛患者而言,应用自制肘关节屈伸装置可更好地改善其肘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痉挛程度及上肢运动功能,具有极佳的康复治疗作用。

猜你喜欢
肘关节活动度痉挛
基于TCA循环关键酶测定研究督灸治疗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关节活动度的疗效及机制
53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疾病活动度的关联性分析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肘关节镜治疗肘关节僵硬手术技巧
全肘关节置换的临床应用
肘关节术后医源性骨折伴僵硬
运动疗法联合可调式肘关节固定器治疗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疗效观察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护理干预对人工流产术后子宫痉挛痛的影响效果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