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分钟步行试验联合运动康复在慢性心衰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2020-10-23 04:43许佳怡李晔蕾杨大鼎蒋旭侃陈岭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15期
关键词:步行心衰心功能

许佳怡,李晔蕾,杨大鼎,蒋旭侃,陈岭

(上海市瑞金康复医院,上海 200011)

慢性心衰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主要临床特征为:其一,体力活动受限;其二,运动能力下降[1]。慢性心衰的发生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在治疗过程中配合运动康复能够积极改善其生活质量,促使其早日恢复健康。传统慢性心衰患者的治疗方法重视卧床休息,而长期卧床休息会给其带来一系列相关并发症。运动康复训练方法此时被诸多专家所重视,研究显示,对慢性心衰患者采取适当的运动康复治疗方法能够取得显著效果。六分钟步行试验是一种无创且安全的运动实验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诸多研究资料显示,六分钟步行试验能够为慢性心衰患者的运动康复治疗提供数据参考。该文选取该院2018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102例慢性心衰患者,观察分析六分钟步行试验联合运动康复在慢性心衰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02例慢性心衰患者。纳入标准:(1)均经过临床症状、基础生命体征等确诊为慢性心衰患者;(2)均在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知情下参与;(3)临床资料完整者;(4)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者;(2)依从性差者;(3)合并精神障碍者。

实验组中有40例男、11例女,平均年龄为(68.2±2.9)岁 ,平均 BMI 为 (26.8±5.7)kg/m2,平均 HR 为(77.3±12.2)次/min,平均心衰时间为(22.2±12.5)个月。对照组中有38例男、13例女,平均年龄为(67.7±2.3)岁,平均 BMI 为(27.1±5.6)kg/m2,平均 HR 为(77.8±11.6)次/min,平均心衰时间为(22.6±12.0)个月。 两组慢性心衰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单纯应用六分钟步行试验方法,具体操作如下:(1)选择合适场地,地面未有障碍物,在长达30 m的走廊内每3 m做一标记;(2)运动前充分评估患者的基础病情,运动前后记录患者的基础生命体征,现场准备好抢救物品;在慢性心衰患者运动过程中护士需全程陪同,使用心电图加强监测和记录;(3)运动过程中如果患者感觉到疲累可适度休息,但是无需停止计时,休息之后继续行走,给予患者鼓励,计算患者行走的总路程,将结果详细记录;当患者出现心绞痛发作、严重心律失常、心悸且呼吸加重等症状时需立即停止试验。

实验组应用六分钟步行试验联合运动康复方法,具体操作如下:(1)在患者治疗之前详细记录其基础生命体征,向患者详细解释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相关机制和预后等;(2)在患者住院后5~7 d让其进行小幅度运动,再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加大运动量,在患者病情得到有效缓解后进行床下运动和肩部训练;(3)健康教育。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强化对患者的体重监测,让患者能够顺利排出大小便,排便结束后也需监测患者体重。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慢性心衰患者治疗前后的六分钟步行距离、生存质量水平以及总满意评分、相关疾病知识知晓率、遵照医嘱康复评分以及心功能康复效率,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消失或改善且心功能改善大于或等于2级且左心射血分数提高大于或等于20%且心率水平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为显效;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消失且心功能改善大于或等于1级以上且左心射血分数提高大于或等于10%且心率水平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为有效;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未消失且心功能改善小于1级且左心射血分数提高小于10%且心率水平未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为无效。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六分钟步行距离、生存质量水平比较

治疗后实验组慢性心衰患者六分钟步行距离明显长于对照组,生存质量水平、左心射血分数、自主生活能力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表 2。

表1 治疗前后六分钟步行距离、生存质量水平比较(±s)

表1 治疗前后六分钟步行距离、生存质量水平比较(±s)

项目 六分钟步行距离(m)治疗前 治疗后images/BZ_19_1866_2569_1900_2605.png生存质量水平(分)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n=51)对照组(n=51)t值P值258.57±33.95 258.85±33.62 2.556 0.074 2 592.21±66.65 370.23±49.72 7.384 0.011 5 42.34±5.56 42.52±5.52 2.633 0.058 5 60.63±4.23 51.21±4.26 14.187 0.025 3

表2 治疗前后左心射血分数、自主生活能力水平比较(±s)

表2 治疗前后左心射血分数、自主生活能力水平比较(±s)

项目左心射血分数(%)治疗前 治疗后自主生活能力水平(分)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n=5 1)对照组(n=5 1)t值P值4 1.5 5±1 2.3 2 4 2.0 2±1 1.6 8 3.6 5 8 0.0 5 5 4 5 5.6 3±8.5 4 4 4.4 5±7.9 6 1 0.1 1 4 0.0 2 3 0 4 5.2 6±0.1 8 4 5.3 3±0.2 1 3.6 9 5 0.0 6 9 8 9 3.6 8±0.1 9 8 0.1 1±0.7 4 1 9.2 2 5 0.0 0 1 4

2.2 两组患者总满意评分、相关疾病知识知晓率、遵照医嘱康复评分比较

实验组总满意评分、相关疾病知识知晓率、遵照医嘱康复评分分别为(92.34±1.35)分、98.04%(50/51)、(95.55±1.27)分,对照组上述指标评分分别为(80.2±1.6)分、82.35%(42/51)、(81.14±2.33)分,实验组慢性心衰患者的总满意评分、相关疾病知识知晓率、遵照医嘱康复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χ2=12.368、20.967、32.115,P=0.002、0.001、0.000)。

2.3 两组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康复效率比较

实验组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康复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康复效率比较[n(%)]

3 讨论

我国老龄人口数量日益增多,慢性心衰疾病发生率也呈日益上升趋势[2]。以往治疗慢性心衰患者主要采取药物治疗方式,过度强调卧床休息。实践研究显示,长期卧床会给慢性心衰患者带来诸多相关并发症。六分钟步行试验是一种简单、无创且安全的运动实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操作性[3]。大多数慢性心衰患者在六分钟步行试验过程中不能达到最大运动量,可自行选择适合自身状况的运动强度,也可随时停止或休息后再行走[4]。因此,有学者认为,六分钟步行试验的距离能够有效反应慢性心衰患者的日常生活体力能力,从而客观评价患者的心功能[5-6]。也有学者认为,将六分钟步行试验与运动康复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能够积极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心脏收缩功能和生活质量[7]。该文研究结果提示运动康复能够为临床护理工作指出正确的护理方向,与此同时激活患者的交感神经,保证患者的心率逐渐趋于正常。常规护理方式护理慢性心衰患者效果不够显著,因此不够令患者满意。运动康复护理方法不仅能够加速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康复,而且能够让慢性心衰患者保持足够的体力。基于此,从源头上提高慢性心衰患者的生存质量。大部分慢性心衰患者经过六分钟步行试验联合运动康复护理后能够显著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度,让患者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学会调节不良心理情绪。在开展六分钟步行试验联合运动康复护理方法过程中,需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消除其负面心理情绪,取得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信任,便于更好地开展护理工作。该文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康复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六分钟步行试验联合运动康复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康复效率,与此同时提高其生存水平。

综上所述,六分钟步行试验联合运动康复在慢性心衰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总满意评分、相关疾病知识知晓率、遵照医嘱康复评分以及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等。

猜你喜欢
步行心衰心功能
国外心衰患者二元关系的研究进展
魔方小区
睡眠质量与心衰风险密切相关
步行回家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血浆corin、NEP、BNP与心功能衰竭及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
从步行到奔跑
中西医结合治疗舒张性心功能不全临床观察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左心功能变化
四逆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