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肌群训练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2020-10-23 04:43蒋立立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15期
关键词:肌群腰椎间盘腰椎

蒋立立

(吉林省人民医院 创伤骨二科,吉林长春 13002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其发病原因主要是腰椎间盘(由纤维环、髓核及软骨板组成)的退变,同时纤维环全部或者部分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马尾神经以及神经根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好发年龄在22~50岁,患者多有长期坐位工作或弯腰劳动史[1]。典型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目前,临床上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2种方法均需要结合核心肌肉群训练以巩固治疗效果。该文随机选取2012年7月—2019年11月期间至该院就诊的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至该院就诊的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观察样本,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1例。研究组: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20~49岁,平均年龄(36.00±2.35)岁,病程时间 3~48个月,平均病程(25.50±7.35)个月。对照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为21~50岁,平均年龄(35.5.00±3.15)岁,病程时间 4~48 个月,平均病程(26.00±7.65)个月,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由腰椎CT、MRI检查确诊,伴有L1~S1任一节段突出,年龄20~50岁之间,合并坐骨神经痛及神经根压迫体征,患者家属均知情并同意加入该次研究。排除标准:排除合并脊柱外伤史患者、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髓核组织脱出于椎管内患者、合并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患者。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腰背肌训练护理干预,即飞燕式训练联合五点支撑法。飞燕式训练法:患者俯卧床上,双手放在背后,抬头挺胸,同时双下肢伸直,将头部及上下肢向上抬起,保持肘关节与膝关节处于伸直状态,每次动作持续5~10 s,然后肌肉放松,每天将以上动作重复练习10次[2]。五点支撑法:患者仰卧在床,去枕屈膝,以双足、双肘和后头部作为支撑点,撑起整个身体的重量,依靠腹部的力量将臀部抬高,每次动作持续5~10 s,缓慢放下,然后腰部肌肉放松,每天重复练习10次。

给予研究组患者核心肌群训练护理干预。(1)仰卧搭桥法:患者采取仰卧姿势,将上肢放在身体两侧,手心朝下,然后将下肢曲膝并拢,将身体慢慢向上撑起,和大腿成一直线,此动作持续5~10 s后慢慢复位。(2)侧方搭桥法:患者侧卧,将下肘弯曲至90°,然后向外伸出作为支撑点,慢慢撑起身体,使躯干、下肢、头部成一直线,将此动作保持5~10 s后慢慢复位,换另一面。(3)跪位上下肢交替伸直法:患者双膝跪在床上,双手放在膝盖前,慢慢地将上肢和下肢的同一侧伸展到水平状态,坚持5~10 s,缓慢复位,然后练习上下肢的另一侧[3]。

以上三项训练动作为1组,每天1次,1次20 min,1个疗程为10 d,连续训练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术后3、6、9 d的疼痛程度、疼痛缓解时间以及训练前后患者的腰椎功能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视觉模拟量表用于判定患者的疼痛程度。选择一条10 cm长的直尺,护理人员手持直尺并将直尺一面背对患者,患者依照疼痛情况在直尺上指出一点,代表疼痛程度,分值为0~10分,疼痛程度与分值成正比[4]。

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问卷表对患者腰椎功能进行评价,包含行走情况、坐立情况、社会生活状况、旅行状况等十项内容,满分50分,分数高低与功能障碍程度成正相关。

治疗总有效率判定标准: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腰椎功得到完全恢复,无疼痛感;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腰椎功能部分恢复,疼痛感明显减轻;有效:患者临床症状部分消失,腰椎功能有所缓解,存在轻微疼痛;无效:患者临床症状、疼痛及腰椎功能均未发生任何改变[5]。

借助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两组患者干预前后IL-1、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形式表示,比较采用两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 [n(%)]表示,比较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的疼痛程度及疼痛缓解时间

两组患者经过手术后3、6、9 d的训练,对照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高于研究组,且研究组疼痛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的疼痛程度及疼痛缓解时间(±s)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的疼痛程度及疼痛缓解时间(±s)

组别 手术后3 d(分)手术后6 d(分)手术后9 d(分)疼痛缓解时间(d)对照组(n=31)研究组(n=31)t值P值4.05.1.24 3.31.1.05 2.536 0.000 3.94±0.92 2.51±0.65 7.068 0.000 2.54.0.50 1.63±0.33 8.457 0.000 7.82±1.67 5.13±0.84 8.012 0.000

2.2 比较两组患者腰椎功能情况

训练后,两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 2。

表2 比较两组患者腰椎功能情况[(±s),分]

表2 比较两组患者腰椎功能情况[(±s),分]

组别 训练前 训练后对照组(n=31)研究组(n=31)t值P值26.55±8.62 27.43±9.10 0.391 0.349 11.89±3.04 9.04±1.73 4.537 0.000

2.3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 3。

表3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n(%)]

2.4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IL-1、TNF-α炎症因子水平

经干预后两组患者IL-1、TNF-α炎症因子水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4。

表4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IL-1、TNF-α炎症因子水平[(±s),μg/L]

表4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IL-1、TNF-α炎症因子水平[(±s),μg/L]

组别IL-1干预前 干预后images/BZ_137_798_1042_833_1086.pngTNF-α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31)研究组(n=31)t值P值134.52±26.97 134.64±26.85 0.018 0.493 102.51±17.29 86.73±10.54 4.339 0.000 2.16±0.42 2.21±0.45 0.452 0.326 1.57±0.39 1.07±0.28 5.798 0.000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当代社会常见的一种慢性脊椎病。近年来,年轻人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通常与长期的外部压力或者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6]。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是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原因,其病程较长,发展速度缓慢,患者经常感到下肢单侧和腰部疼痛,限制了患者的日常活动,减弱了患者的下肢肌力,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7]。

核心肌肉群是指位于腹部前后身体周围的肌肉群,主要维持脊椎的稳定性,核心肌群主要由下背肌、腹直肌、腹斜肌等组成。通过核心肌群的训练可以明显减少腰及腹部脂肪的积累,增强躯干耐力,使其更强大地支撑患者的上半身,从而达到改善姿势的目的[8]。下肢的麻木和腰部的疼痛给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带来了较大的困扰,使其无法正常生活。核心肌群的训练能加速肌肉及其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增加营养物质的吸收,使核心肌群强壮有力,从而改善腰肌劳损,加强腰椎的稳定性[9]。同时,核心肌群的训练能够增加神经根的轴向压力刺激,释放粘连,促进神经根伸长,缓解腰椎肌肉痉挛和疼痛。此外,核心肌肉群的训练本身也具有功能锻炼的作用,可以在后期治疗中有效地改善神经递质的传导,促进受限关节神经组织的修复。

因此,核心肌群训练应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经过核心肌群训练后,其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疼痛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训练后,两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6.77%)高于对照组(7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后研究组IL-1、TNF-α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核心肌群训练运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不仅可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改善其腰椎功能,提高治疗总有效率,还可增强与脊柱相关的韧带和肌肉的协调性和柔韧性,改善活动系统功能,增强腰部随机稳定器的稳定性,从而恢复到最佳的腰椎脊柱。

猜你喜欢
肌群腰椎间盘腰椎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腰椎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男子水球守门员膝、踝关节屈伸肌群等速肌力实验测量
核心肌群
——稳定身体的“磐石”
更正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针推治疗腰椎骨质增生80例
腰背部肌肉锻炼联合TDP照射腰痹痛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