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稳定型心力衰竭患者接受个体化心脏运动康复训练对其心肺功能的影响研究

2020-10-23 04:43孟玲丽韩金霞王吉佳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15期
关键词:耐量稳定型个体化

孟玲丽,韩金霞,王吉佳

(大庆油田总医院心内科,黑龙江大庆 163000)

心力衰竭为多种心脏疾病发展至终末阶段所致的一种病理状态,不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还会减少生存时间[1]。近几年来,慢性稳定型心力衰竭的临床发病率随着生活习惯、饮食锻炼习惯的改变而逐渐提升,临床主要采用药物、器械等方式治疗疾病。以往临床认为,心力衰竭患者不适合开展任何运动锻炼,提倡患者患病后减少运动并卧床休养,但是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发现减少运动或者不运动不仅无法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表现,还可能导致患者的运动能力进一步下降,使病情进一步发展。临床相关研究指出[2],运动可以促进冠状动脉内皮功能改善,在调节血糖、控制血压与血脂方面均有理想的作用,且可以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提升心肺的耐力。该研究选取2018年8月—2019年12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慢性稳定型心力衰竭患者42例,主要分析个体化心脏运动康复训练应用于慢性稳定型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价值,旨在为今后临床疾病康复训练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具体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接收的慢性稳定型心力衰竭患者42例进行研究,采用数字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各21例。

对照组: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范围:年龄最大为75岁,最小为55岁,年龄平均值(68.42±2.17)岁;病程范围:病程最长为5年,最短为1年,病程平均值(3.08±0.74)年;依据心功能分级,Ⅱ级患者5例,Ⅲ级患者16例。

观察组:男、女性患者例数分别为11例、10例;年龄范围:年龄最大为78岁,最小为57岁,年龄平均值(68.50±2.24)岁;病程范围:病程最长为6年,最短为1年,病程平均值(3.17±0.68)年;依据心功能分级,Ⅱ级、Ⅲ级患者例数分别为8例、13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即结合患者的病情为其开展用药治疗或者仪器治疗,此外患者遵医嘱开展适量的身体锻炼。

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之上实施个体化心脏运动康复训练,即医生结合患者的病史、用药情况以及机体实际情况制定训练计划,详细内容见下。

询问患者的病史,是否有饮酒史、吸烟史,了解患者症状,掌握其目前的用药方案,记录性别、身高、体重以及年龄等信息,治疗之前综合评估患者的相关情况,使用超声心动图对左心射血分数进行测定,开展6 min步行试验,记录患者的试验数据。

依据心肺运动试验结果准确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并且指导患者开展心脏运动康复训练。心肺运动试验使用生产于德国公司的心肺运动测试系统 [德国Cortexlm肺运动测试系统,M用功yzerⅡ型,食药监械(进)字2008第2212229号],采用功率自行车实施检测,以递增功率运动方案,结合患者的心肺功能状态与日常活动能力,调整功率负荷,在医生的监测下开展症状限制性最大量心肺运动。医生详细记录患者每次呼吸时的气体交换指标、血压、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的变化情况。

依据心肺运动试验结果制定个体化运动计划,借助跑台或者踏车为患者开展运动康复训练,每天运动的时间控制在30 min左右,除此之外,在运动前后分别增加10~15 min的热身运动与恢复期整理运动,即每天运动锻炼时间控制在60 min左右,每周运动5 d,每间隔2~4周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调整一次运动强度,12周为1个运动康复训练周期。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两组慢性稳定型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肺功能(峰值心率)和运动耐量(运动耐量、峰值摄氧量以及通气二氧化碳斜率)变化情况。

记录并分析两组慢性稳定型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训练前以及训练12周以后分别以生活质量评定量表进行评估,各维度满分均为100分,均以得分越高代表越占据优势。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慢性稳定型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肺功能和运动耐量变化情况

分析表1数据,训练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各指标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观察组患者峰值心率、运动耐量和峰值摄氧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通气二氧化碳斜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慢性稳定型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肺功能和运动耐量变化情况(±s)

表1 两组慢性稳定型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肺功能和运动耐量变化情况(±s)

组别 峰值心率(次/min)训练前 训练后images/BZ_91_1864_2560_1900_2598.png运动耐量训练前 训练后对照组(n=21)观察组(n=21)t值P值115.73±14.59 115.69±14.61 0.01 0.99 130.52±5.71 139.04±7.76 4.05 0.01 4.28±0.65 4.33±0.71 0.24 0.81 4.96±0.78 6.54±0.83 6.36 0.01

续表 1(±s)

续表 1(±s)

组别 峰值摄氧量[mL/(min·kg)]训练前 训练后images/BZ_91_1874_2963_1910_3002.png通气二氧化碳斜率训练前 训练后对照组(n=21)观察组(n=21)t值P值16.29±0.64 16.15±0.58 0.74 0.46 17.01±2.46 20.15±2.41 4.18 0.01 33.85±5.62 33.76±5.59 0.05 0.96 31.16±1.33 29.19±0.86 5.70 0.01

2.2 比较两组慢性稳定型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分析表2数据,训练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训练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同对照组相比较均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慢性稳定型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s),分]

表2 两组慢性稳定型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s),分]

组别 躯体功能训练前 训练后images/BZ_92_776_863_826_887.png心理功能训练前 训练后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52.16±4.08 52.09±4.12 0.06 0.96 60.49±5.65 66.93±7.17 3.23 0.01 54.22±3.98 54.19±3.76 0.03 0.98 65.53±4.76 72.29±5.05 4.46 0.01

续表 2(±s)

续表 2(±s)

组别 社会功能训练前 训练后images/BZ_92_771_1265_821_1290.png物质生活训练前 训练后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50.62±3.87 50.45±3.79 0.14 0.89 61.13±4.99 68.82±5.17 4.90 0.01 55.35±3.62 55.19±3.58 0.14 0.89 62.27±4.08 71.19±5.16 6.21 0.01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关键在于阻断心肌重构和抑制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过度激活。目前临床常应用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等药物治疗疾病,对衰竭心脏的心室重构有阻断的作用,但在用药治疗的同时,还需要实施其他辅助性治疗措施促进患者机体状态的改善。临床相关研究指出[3],慢性稳定型心力衰竭患者开展合理的运动锻炼可以促进心力储备功能和运动功能的改善。

心肺运动试验可以对慢性稳定型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肺储备功能情况和运动耐力受损情况进行客观、准确的评定。运动耐量、峰值摄氧量与通气二氧化碳斜率可以预测患者的运动耐力情况,同时可以评估其预后情况。为慢性稳定型心力衰竭患者实施运动康复训练以后,可以明显提升峰值摄氧量,将疾病的致死率降低,同时减少患者再次住院的概率[4]。

慢性稳定型心力衰竭患者常有运动耐力降低的表现,且运动耐力改善情况同预后之间有密切关联。结合患者的心肺功能情况以及身体状况,制定运动训练方案,有利于促进患者运动耐力的提升[5]。

研究中,观察组患者训练后的峰值心率、运动耐量与峰值摄氧量均显著较训练前和对照组高,通气二氧化碳斜率显著低于训练前与对照组。该研究结果表明,为慢性稳定型心力衰竭患者开展个体化心脏运动康复训练可以有效改善其身体状态,提升机体的运动负荷,改善心肺功能,提升生存质量。分析其原因,可能由于患者在医务人员的监督之下接受心肺运动试验,获得最为科学、准确的数据后,由医务人员结合具体情况制定训练计划,以保证训练工作的效果及可行性[6]。观察组患者训练后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该研究结果提示,个体化心脏运动康复训练应用于慢性稳定型心力衰竭患者当中有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究其原因,可能由于针对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运动情况等制定并开展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整体功能,提升机体运动储备功能,避免在低运动负荷的状态下出现明显的疲劳感以及呼吸困难症状,进而将疾病症状对患者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减小[7]。

综上所述,为慢性稳定型心力衰竭患者开展个体化心脏运动康复训练的效果显著,但是该研究存在样本量小、观察指标少等缺陷,仍有待在今后临床中展开更为深入、样本量更大的研究。

猜你喜欢
耐量稳定型个体化
《风平浪静》黑色影像的个体化表述
老年前降支单支病变冠心病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运动耐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多元化健康教育对血液透析患者健康知识掌握及运动耐量的影响
酵母源葡萄糖耐量因子的提取纯化研究
葡萄糖调节受损患者对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知晓率调查分析
食管癌手术个体化输血的可行性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