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峰,刘 月,王 琳
(1.大连海事大学 公共管理与人文艺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2.大连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据《2018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虽然我国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但区域、局部地区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我国的环境问题多是由于现行分权体制导致的,中央政府为了增大社会福利水平而要求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但地方政府往往为了本地区利益选择忽视环境治理,由此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环境规制方面存在非合作博弈关系[1]。放眼至更长一段时间,我国环境与经济的失衡可能仍难避免,中央与地方在环境保护上的博弈问题短期仍难得到有效解决。因此,采用博弈方法研究央地政府间环境规制策略行为选择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2]。
众多学者对环境规制过程中的各博弈主体行为策略进行了分析。一是就地方政府间环境规制策略的博弈行为进行研究。陶然[3]等通过研究不同时期地方政府在财政激励下面临的约束条件变化和地区竞争行动,认为通过降低环境规制标准来吸引外资的发展模式不具备环境上的可持续性。朱平芳[4]等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证明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争相降低环境规制标准,出现“竞争到底”的环境规制竞争形态,而环境规制对FDI的影响作用并不显著。潘峰[5]等通过对比研究引入约束机制前后地方政府间的博弈关系,发现未引入约束机制时,地方政府主要通过环境规制收益与成本进行衡量,约束机制的引入可以使地方政府向均衡方向演化。傅强和马青[6]发现环境规制与地方政府竞争程度有关,样本期间内地方政府竞争程度有助于全国和东部地区进行环境规制,中部地区跨越门槛值后规制失灵,而西部地区则出现规制失灵。Kaveh[7]基于合作博弈理论,针对未来生态条件不确定性,建立了FERC模型并且为各合作方提供激励提出了相应的方案,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对未来变化的适应性。Mads[8]通过分析搬迁威胁对环境政策的影响,指出搬迁威胁可以提高环境管理和福利水平。二是就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环境规制行为进行研究。Venkat[9]从“分权”角度探讨了处于过渡阶段的央地环境治理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措施。 Luc和Lusine[10]分析了地方政府整体财政绩效与财政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财政分权制度不是引起地方政府扩张的直接原因。曹凌燕[11]基于城市空气污染治理的复杂性以及央地政府的有限理性探索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互动过程及演化方向,确定了影响双方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高明[12]等比较分析了有中央政府约束和无中央政府约束下的地方政府属地治理和合作治理四种演化博弈,研究发现在合作治理场景中,在中央政府约束下,地方政府稳定策略能向合作治理方向前进。姜珂和游达明[13]基于央地分权的视角研究了央地两级政府在环境规制策略执行过程中动态演化的影响因素,发现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力度、成本、收益和损失、中央政府监管力度、成本和处罚力度等对央地两级政府策略选择具有重要影响。Aliyeh和Mahnaz[14]通过对温室气体排放预测,发现从长远看来,政府进行更多经济制裁并不是最好的方案。三是就中央、地方和企业环境规制策略行为进行研究。Justyna和Wojciech[15]研究发现环境政策需要为中小企业创造明确的激励措施,以增加该领域的活动。潘峰和王琳[16]通过对比引入干扰和约束前后的地方规制部门与企业博弈模型对两者的博弈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提高环境绩效考核系数、提高地方政府失职处罚力度等可以促使地方政府加强环境规制执行力度。陈真玲和王文举[17]从微观主体的收益函数出发探究合理的环境税征收的设计机制。雷平[18]等实证检验了当存在利益冲突和规制能力约束时区域环境规制水平是否会受到龙头企业以规模衡量的能力影响。张学刚和钟茂初[19]在引入政治成本和声誉成本的基础上对政府环境监管与企业污染治理的互动决策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减少因企业污染带来的收益、降低政府监管成本、加大对企业的处罚等有益于环境质量的改善。Song[20]等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发现正式的环境规制可以有效促进企业创新并且环境监管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Zu[21]等构建了两级供应链进行博弈研究,针对最终产品和下游企业的政府监管无法有效发挥作用相关问题,提出需要在供应链中签订成本分担合同,激励供应商加大减排力度。Dong[22]等运用博弈论分析了政府与企业的冲突,通过理论和数值分析得出补贴、处罚等政策变量对清洁生产实施的影响。Huang[23]等利用GTAP模型进行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分析,结果表明虽然高碳税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高碳税和低碳税效率差别不大。
上述研究多是将央地两级政府或企业作为博弈主体,而将公众作为博弈主体的研究并不多。随着公众对环境质量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公众在环境治理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些环保事件往往是由于公众关注、举报、媒体揭露,从而受到中央或上级政府的重视才得到了有效解决[24]。有少数文献曾建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公众三者的博弈,但并未将三个博弈主体置于同一研究框架中。而且,以往研究缺乏两方和三方博弈的比较分析。实际上,通过两方和三方博弈模型比较分析,能够清晰查明新参与方加入对原有模型的影响和作用以及新参与方本身策略的影响因素。此外,现有文献大多简单的将政府的策略选择归结为中央政府监管或不监管、地方政府执行或不执行两种极端情况,从而忽视了程度变量本身对博弈主体行为的影响。因此,基于以往研究的不足,本文将程度变量引入央地政府策略选择,首先构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方演化博弈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将公众作为第三方参与主体,构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公众三方演化博弈模型,详细比较两方和三方博弈模型的区别,探究各个主体策略行为的影响因素,以期完善现有环境规制理论框架,并为提高环境治理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中央政府的目标是社会福利最大化,地方政府的目标是经济和政治收益最大化,地方政府在加快本地经济发展时有可能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因此在环保政策落实过程中,中央政府有必要对地方政府进行环保督察[25]。
假设1博弈参与方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类群体,参与方为有限理性,各自的目标函数为效用最大化。
假设2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执行行为加以严格监管,当发现其消极执行行为时将给予处罚,但也可能因为监管成本等原因而对地方政府进行抽查。因此中央政府策略选择有两种,策略集为{严格监管,不严格监管}。中央政府制定环保政策要求下级环保部门实施以改善当地污染现状,但可能造成阻碍当地经济发展、影响经济政绩的后果。地方政府基于政绩发展的需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利益,存在消极执行政策的可能性,从而导致地方环境质量下降进而影响全国环境质量水平。因此地方政府策略选择有两种,策略集为{积极执行,消极执行}。
假设3地方政府积极执行的概率为x(0≤x≤1),则消极执行的概率为1-x;中央政府严格监管的概率为y(0≤y≤1),则不严格监管的概率为1-y。
模型构造的参数表示为:地方政府积极执行付出的成本为C1,获得环境收益为R1,由地方政府享有,同时经济损失为R2,中央政府给予地方政府治理补贴T,r1为地方政府执行力度(0 表1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支付矩阵 复制动态方程描述了有限理性主体不断学习、调整自身策略的过程,当双方均达到稳定状态时,表明两者均通过不断试错达到了纳什均衡。下面分别构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复制动态方程并分析其演化稳定策略。 地方政府积极执行的预期收益为: U11=y(-C1+R1-R2+T)+ (1-y)(-C1+R1-R2+r2T) 消极执行的预期收益为: 地方政府的复制动态方程表示为: 将U11和U12带入复制动态方程,得到: (1) 对中央政府来说,选择严格监管时的预期收益为: U21=x(-C2+αR1-βR2-T)+ 选择不严格监管的预期收益为: U22=x(-r2C2+αR1-βR2)+ 则中央政府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将U21和U22代入复制动态方程得到 (2) 联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复制动态方程: (3) 通过上述复制动态方程求出雅克比矩阵如下: 矩阵J的行列式为: [-(1-2y)(T+F)(1-r2)x+(F-C2)(1-r2)]-x(1-x)(T+F)y(1-y)(T+F) (4) 矩阵J的迹为: (1-2x)[-(T+F)(1-r2)x+(F-C2)(1-r2)] (5) 当均衡点的行列式满足detJ>0和迹满足trJ<0时,即具有邻域稳定性,复制动态方程的均衡点才是真正稳定的演化稳定策略;不满足条件时,该点为演化博弈的鞍点。因此,进一步根据参数的不同取值范围对中央和地方政府博弈演化均衡点的稳定性进行分析。 表2 行列式与迹符号分析 由表 2 可知,无论中央政府策略选择是什么,地方政府执行净收益大于0,中央政府监管净收益大于0时,ESS为(1,0) ,其对应的演化稳定策略为(积极执行,不严格监管)。从经济人角度考虑,地方政府执行环境规制收益大于成本,其倾向于积极推动环境治理工作进行,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而中央政府鉴于地方政府治理积极性,同时为了节约监管成本,中央政府倾向于不严格监管。 表3 行列式与迹符号分析 中央政府不严格监管地方政府的净收益大于0,中央政府净收益小于0时,其博弈均衡点为(1,0),其对应的演化稳定策略为(积极执行,不严格监管)。因为此时中央政府严格监管的成本较高,大于严格监管带来的收益,所以中央政府倾向于不严格监管。地方政府基于经济人角度考虑,由于积极执行环境规制的净收益始终大于0,所以无论中央政府是何策略,其都倾向于加大执行力度,加强环境治理。 表4 行列式与迹符号分析 中央政府严格监管时地方政府净收益大于0,中央政府不严格监管地方政府净收益小于0,中央政府净收益小于0时,博弈均衡点为(0,0),其对应的演化稳定策略为(消极执行,不严格监管)。中央政府在地方政府消极执行时,严格监管成本大于所获得收益,基于自身效用最大化考虑而倾向于不严格监管,而此时,地方政府即使不积极进行环境保护而受到上级处罚,但由于处罚较轻,即使扣除罚款后违法收益仍大于违法成本,地方政府是理性经济人,会选择降低环保准入门槛,优先发展经济而忽视环境保护,从而消极执行环境规制政策。 表5 行列式与迹符号分析 中央政府严格监管时地方政府净收益大于0,中央政府不严格监管地方政府净收益小于0,并且中央政府净收益大于0时,没有稳定的演化结果,但得到中心点(x*,y*)。中央政府由于监管成本较低时,净收益大于0,而倾向于严格监管,此时地方迫于上级压力和政绩发展需要而采取保护行动,改善环境质量,中央基于整体局势向环境友好方向发展而降低督查力度,地方政府发现中央监管力度下降时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降低成本也减小执行力度,牺牲环境以获得更大经济利益,由此央地政府出现了动态的重复博弈。 表6 行列式与迹符号分析 无论中央政府策略选择是什么,地方政府的净收益均小于0,并且中央政府净收益大于0时,博弈均衡点为(0,1)。其对应的演化稳定策略为(消极执行,严格监管)。此时中央政府环境收益高而严格监管成本低,净收益为正,从而倾向于履行监管职责,落实环境保护政策。而地方政府实施环保政策并不能获得更多效益,基于效用最大化,其更倾向于为了短期政绩需要、节约成本,放松环境执法力度,从而更进一步提高了中央政府监管积极性。 表7 行列式与迹符号分析 无论中央政府策略选择是什么,地方政府的净收益小于0,中央政府的净收益小于0时,其演化稳定策略为(0,0)。其对应的演化稳定策略为(消极执行,不严格监管)。因为此时严格监管收益不足以弥补高额的监管成本而造成净收益为负,中央政府倾向于不严格监管,地方政府积极执行环境规制的收益也为负,从效用最大化出发,地方政府选择消极执行环境规制。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是有限理性经济人,其目的都是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环境规制执行情况取决于央地两级政府的净收益。(1)由上述分析可知,不管中央政府策略选择是严格监管还是不严格监管,地方政府只要执行净收益大于0,就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实施环保政策。由分析1和分析2可知,当中央政府不严格监管地方政府净收益大于0时,其倾向于选择积极执行;由分析3~6可知,当中央政府不严格监管地方政府积极执行收益小于成本,即净收益为负时,地方政府倾向于消极执行,只有当中央政府监管概率高于临界值y*时,其才会选择积极执行。并且,地方政府积极执行的概率随中央政府严格监管概率的增大而增大,随中央政府严格监管概率的减小而减小。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策略选择受地方政府积极执行的成本C1、环境收益R1、经济损失R2,消极执行的环境政绩损失P,中央政府监管力度r2、治理补贴T和上级处罚F等因素影响。(2)对中央政府而言,地方政府无论积极执行或消极执行,中央政府如果获得收益不足以弥补监管成本,即净收益为负,对地方政府的监管力度都会下降。同时,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监督力度不大的情况下,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为节约更大成本,获得更大效益,从而降低治理主动性,粗放发展,获得暂时经济利益。当中央政府净收益大于0(分析1、4、5),地方政府执行环境规制净收益小于0且地方政府积极执行概率低于临界值x*时,中央政府才会选择严格监管。此时,中央政府严格监管的概率随地方政府积极执行环境规制概率的增大而减小,随地方政府选择积极执行环境规制概率的减小而增大。并且,其策略选择受严格监管的成本C2、治理补贴和对地方政府的处罚F等因素的影响。 以上分析并没有考虑到公众,实际上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不断加强,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政府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公众无法直接参与到环境政策的制定、执行中,但可以通过举报等间接方式参与到环境规制博弈中,成为监督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的重要来源之一[28]。在环境规制过程中,公众参与对决策制定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促进地方政府加大执行力度[29]。为探究公众参与下三方行为互动的作用机理,以下将以中央-方政府两方博弈模型为基础,构建中央-地方-公众三方演化博弈模型。 假设1博弈方为三类群体: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公众,三方均具有有限理性,他们的目的是尽可能使各自利益最大化。 假设2公众可以通过举报、上访等方式对地方政府进行监督,保护自身权益,并当举报成功时可获得一定的奖励;但也可能因为意识薄弱、成本过高等原因放弃监督。公众的策略选择有举报和不举报两种,策略集为{举报,不举报}。 假设3假设公众举报的概率z,不举报的概率是1-z(0≤z≤1)。 对公众而言举报成本为C3,地方政府积极执行环境规制给公众带来环境收益为R3,对地方政府消极执行举报成功的奖励为B。地方政府消极执行对公众造成的环境污染损害为Q。对地方政府而言,无论中央政府监管还是公众举报,一旦发现地方政府消极执行时,均会被处以罚款F。但若中央政府不严格监管,而由公众发现并举报了地方政府消极执行,则中央政府迫于舆论压力会对地方政府追加处罚S。对中央政府而言,不严格监管且被公众举报成功,其公信力会遭受损失。由此构建中央-地方-公众三方演化博弈支付矩阵如表8所示。 表8 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公众的博弈支付矩阵 2.2.1 地方政府复制动态方程 积极执行的预期收益为: U31=yz(-C1+R1-R2+T)+ y(1-z)(-C1+R1-R2+T)+ (1-y)z(-C1+R1-R2+r2T)+ (1-y)(1-z)(-C1+R1-R2+r2T) 消极执行的预期收益为: 地方政府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将U31和U32带入复制动态方程,得到; Sz-Syz-(1-r1)C1+R1- (6) 2.2.2 中央政府复制动态方程 对中央政府来说,选择严格监管的预期收益为: U41=xz(-C2+αR1-βR2-T)+ x(1-z)(-C2+αR1-βR2-T)+ 选择不严格监管的预期收益为: U42=xz(-r2C2+αR1-βR2-r2T)+ x(1-z)(-r2C2+αR1-βR2-r2T)+ 则中央政府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将U41和U42代入复制动态方程得到: x-(S-E)z+(S-E)xz+(1-r2)(F-C2)] (7) 2.2.3 公众复制动态方程 公众选择举报时的预期收益为: U51=xy(-C2+R2)+x(1-y)(-C3+R3)+(1-x)· y(-C3+B-Q)+(1-x)(1-y)(-C2+B-Q) 选择不举报时的预期收益为: U52=xyR3+x(1-y)R3+(1-x)y(-Q)+(1-x)(1-y)(-Q) 则公众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将U51和U52代入复制动态方程得到: (8) 联立得: (9) 三方信息不对称决定了只能通过历史经验确定各方的策略,以及通过不断地试错学习过程来动态调整x、y、z的值得到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的解[30]。 对上述各复制动态方程求导得到: (10) 2.3.1 地方政府复制动态分析 结果讨论1地方政府积极执行的概率随中央政府严格监管概率的增大而增大,随中央政府严格监管概率的减小而减小。 结果讨论2地方政府积极执行的概率随公众举报概率的增大而增大,随公众选择举报概率的减小而减小。 2.3.2 中央政府复制动态分析 结果讨论3中央政府严格监管的概率随地方政府积极执行概率的增大而增大,随地方政府积极执行概率的减小而减小。 结果讨论4中央政府严格监管的概率随公众举报概率的增大而增大,随公众举报概率的减小而减小。 2.3.3 公众复制动态方程分析 结果讨论5公众举报的概率随地方政府积极执行概率的增大而减小,随地方政府积极执行概率的减小而增大。 2.4.1 地方政府策略演化均衡影响因素分析 2.4.2 中央政府严格监管策略演化均衡影响因素分析 2.4.3 公众举报策略演化均衡影响因素分析 引入公众参与之前,通过央地两方博弈模型可知:(1)无论中央政府策略选择是什么,地方政府执行概率与获得净收益正相关,即净收益越大,执行概率越高。只有当严格监管概率高于临界值y*时,地方政府才会主动实施环保工作,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经济绿色发展,并且积极执行的概率随中央政府严格监管概率的增大而增大。影响地方政府策略选择的因素主要有地方政府积极执行的成本C1、环境收益R1、经济损失R2和消极执行的环境政绩损失P,以及中央政府监管力度r2、治理补贴T、对地方政府的处罚F等。(2)无论地方政府选择积极执行还是消极执行,只要中央政府收益大于成本其将选择严格监管,反之,监管力度也会下降。当地方政府积极执行的概率低于临界值x*时,中央政府才会选择严格监管策略,并且概率随地方政府积极执行概率的增大而减小。对中央政府来说,严格监管的成本C2、治理补贴T和对地方政府的处罚F等因素对其策略选择有重要影响。(3)通过减少地方政府积极执行的成本C1、经济损失R2,增大消极执行的环境政绩损失P,增大积极执行环境规制带来的环境收益R1、治理补贴T和对地方政府的处罚F,可以促使地方政府选择积极执行策略;通过减少中央政府严格监管的成本C2和治理补贴T,增大对地方政府的处罚F等可以促使中央政府选择严格监管策略。 通过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公众三方博弈模型发现,引入公众参与之后,两方博弈中的有关方面关系发生变化。(1)地方政府积极执行的概率随中央政府严格监管概率的增大而增大,并且随公众举报概率的增大而增大。因此除了强调中央政府监管,还可以通过提高公众的参与度来督促地方政府积极执行环境规制。除了央地两方博弈中影响地方政府策略选择的因素以外,在三方博弈中追加处罚S也会影响地方政府的策略选择。通过减少地方政府积极执行的成本C1、经济损失R2,增大中央政府监管力度r2、治理补贴T和对地方政府的处罚F、对地方政府的追加处罚S、地方政府积极执行带来的环境收益R1以及增大消极执行的环境政绩损失P,提高环保意识,增强环保主体责任,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执法力度。(2)中央政府选择严格监管的概率随公众举报概率的增大而增大,并且随地方政府积极执行环境规制概率的增大而增大。这是引入公众参与后较为重要的发现:原本央地两方博弈时,地方政府积极执行环境规制会对中央政府严格监管起到一定抑制作用(央地两方博弈的分析4),但引入公众参与后,在三方博弈下这一抑制作用变成了促进作用。可能的原因在于:公众举报可以提高地方政府消极执行被发现的概率,间接降低了中央政府的监管成本,并且在对地方政府进行追加处罚的过程中提高了中央政府的监管收益。除了央地两方博弈中影响中央政府策略选择的因素以外,在三方博弈中还包括中央政府监管力度r2、对地方政府的追加处罚S和中央政府公信力损失E。通过减少中央政府严格监管的成本C2和治理补贴T,增大对地方政府的处罚F、对地方政府的追加处罚S以及中央政府的公信力损失E,可以促使中央政府向严格监管策略方向演化。(3)公众举报概率随地方政府选择积极执行环境规制概率的减小而增大。说明地方政府执行环境规制的积极性越低,公众举报积极性越高。公众举报策略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举报奖励B和举报成本C3,并且只有当公众举报成功的奖励大于成本时,公众才会选择举报策略。总之,公众参与既能促进地方政府积极执行环境规制,也能促使中央政府严格监管。通过减小公众举报成本和提高举报奖励,可以促使公众向举报策略方向演化。 本文对比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两方演化博弈模型和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公众三方演化博弈模型,通过均衡点稳定性分析、影响因素分析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1)未有公众参与下,地方政府的环境规制执行策略主要受地方政府积极执行的成本、环境收益、经济损失,消极执行的环境政绩损失,中央政府监管强度、治理补贴和对地方政府的处罚等因素影响;中央政府的监管策略主要受到严格监管的成本以及对地方政府的治理补贴和处罚等因素影响。引入公众参与后,在央地两方博弈的基础上,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策略的影响因素还增加了地方政府被举报后所受到的追加处罚,中央政府监管策略的影响因素还增加了中央政府监管力度、对地方政府的追加处罚以及中央政府的公信力损失。(2)未有公众参与下,中央政府严格监管的概率随地方政府积极执行环境规制概率的增大而减小。在引入公众参与后,中央政府严格监管的概率随地方政府积极执行环境规制概率的增大而增大。这一变化说明,在公众参与下,地方政府积极执行环境规制对中央政府严格监管产生的抑制作用转变成了促进作用。可能的原因在于:公众举报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央政府有“替代”作用,对地方政府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进行举报,间接降低了中央政府的成本,并且在对地方政府进行追加处罚的过程中配合中央生态环保督查工作。(3)地方政府积极执行的概率、中央政府严格监管的概率都随公众举报概率的增大而增大。环境问题造成的社会影响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说明公众参与不仅对地方政府承担环保责任具有促进作用,而且有利于促使中央政府落实环境治理政策。 现实中,如果不考虑公众参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会根据各自收益和成本的比较进行策略选择,一旦积极执行环境规制的收益不足以弥补执行成本、严格监管的收益不足以弥补监管成本,博弈双方的均衡策略极有可能陷入{消极执行,不严格监管},而且这一策略往往还是稳定的、不易被打破的。例如中央政府突然加大力度采取的环保督查,或者由于重要政治活动突击开展的环保任务,往往都是源于外部因素对央地博弈系统的冲击,而不是源于央地博弈系统内部互动的结果。因此,单一的环境治理主体模式往往不能改变环境现状,通过多方环保参与主体对环境规制实施有效监督,将更有利于形成整合、协调、相互制约的环境治理机制。基于以上结论可以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官员绩效考核的维度和内容,通过细化政绩考核体系的经济和环境指标、增加社会评价在考核中的占比,严格细化对地方政府环境问责,降低积极执行环境规制的经济损失,提高积极执行环境规制的政治收益,提高消极执行环境规制的政绩损失。第二,通过财政补贴、鼓励技术创新、设立环保专项基金等手段降低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成本,建立以提升环境效率为导向的环境规制。第三,引导多方主体参与环境保护,建立包括公众、非政府组织等主体在内的环境监督体系,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监督并适当提高对公众的监督补贴,建立公众监督平台、监督热线、诉讼通道,对地方政府环境违规行为设立专门网站接受举报,降低公众参与成本。第四,加大中央对地方的监管力度、加大对环保失职人员的处罚力度以及被公众举报后的追加处罚力度,制定合理的惩罚与奖励机制,设置罚金应高于监管成本;通过转移支付或政策优惠鼓励地方积极执行环境规制政策。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制度建设,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生态治理。1.2 复制动态方程构建
1.3 模型推导
1.4 结果讨论
2 考虑公众参与的央-地-公众三方演化博弈分析
2.1 模型基本假设
2.2 复制动态方程构建
2.3 均衡点及稳定性分析
2.4 三方博弈均衡影响因素分析
3 比较分析与讨论
4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