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建设需要进行新的理论体系的建构,其中,地位作用论、目标体系论、科学依据论、理论精髓论、基本原则论、总体布局论、方式途径论、方法步骤论、质量效果论、前途命运论应该成为这一框架的基本组成部分。这一框架基本涵盖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主要领域,融入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党的建设的新认识、新探索、新概括,理顺了党的建设基本层次的相互关系,在继承原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创造,对党的建设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开展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体系,基本架构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175(2020)04-0018-09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建设理论也具有了许多新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对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进行总结概括,既是党的建设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指导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现实需要。但是如何对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体系进行科学建构,则是党建理论工作者面临的紧迫任务。由于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体系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因此,需要我们对此进行更加科学全面的分析,以准确把握其内在构成和逻辑。对于这一体系的基本框架,可以用“十论”①来概括和分析。
一、地位作用论
为什么必须坚持加强党的建设,这是党的建设理论必须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回答不好这个问题,必然导致党的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造成党的建设与中心工作相脱节,最终出现党的建设虚化、弱化、边缘化的问题。这种现象的频频出现,说明回答好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如何正确认识党的建设的地位作用。
党的建设的地位作用主要是指党的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必须发挥决定性作用,明确这一定位,做党的建设才能理直气壮、有的放矢。关于党的建设的地位作用,必须首先阐明三个基本问题,这也是地位作用论的主要任务。
第一,明确党的整体定位。要正确认识党的建设的地位作用,首先必须对由党的性质、地位、作用决定的党的领导核心的整体定位有清醒的认识,因为加强党的建设,从根本上就是由党的性质、地位、作用决定的。对于党的性质、地位、作用,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先锋队性质、领导核心地位和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使命决定着只有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我们党才能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第二,明确党组织的定位。在总体把握党的性质、地位、作用的基础上,还要认清党组织的定位问题,因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党组织在定位上是有所区别的,这种区别对党的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忽视这种区别,就难以做好党的建设,甚至容易犯错误。各级党组织是同级领导机构的核心,这是党章明确规定的:“党必须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1 〕22虽然党章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1 〕44,并明确了其基本任务,但是相对于街道、乡、镇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村、社区党组织“领导本地区的工作和基层社会治理,支持和保证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的领导核心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实行行政领导人负责制的事业单位中党的基层组织、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中党的基层组织等,其作用显然与领导核心不同,属于过去我们常说的“政治核心”作用 〔2 〕。2019年底,中共中央发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第二条明确规定:“机关基层党组织在上级党的委员会或者党的机关工作委员会和本单位党组(党委)(包括不设党组、党委的单位领导班子,下同)领导下,协助本单位负责人完成任务,改进工作,对包括本单位负责人在内的每个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不领导本单位业务工作。” 〔3 〕这可以说是对“政治核心”定位的明确规定。
第三,明确党员干部的定位。党员干部是党的建设的重要主体,9000多万党员能否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决定着党的建设的成败。明确党员干部的定位就是要阐明党是由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党员干部理应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较高的理论水平,高尚的道德情操,拥有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和必备的能力等,党的建设必须善于发挥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特别是要发挥领导干部对全党和全社会的领导、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严格教育管理和强化监督,抓好这一关键少数,这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关键。
在明确以上三个基本问题的基础上,要进一步阐明党的建设及其地位作用。
党的建设是指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指导下进行的领导国家、社会和提高自身生机与活力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也是关于工人阶级政党产生、发展和自身建设的客观规律的科学,是党领导人民夺取政权、巩固政权、运用政权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它从理论上阐明了工人阶级为什么需要建立一个党、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党如何实现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领导作用等根本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科学阐述,构成了党的学说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4 〕2。党的建设主要解决两大基本问题,一是如何通过在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加强自身建设,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二是如何始终成为领导核心,巩固长期执政地位,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加强自身建设是实现领导和执政的前提,如果缺乏先进性就难以担当领导和执政的使命,而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对提升党的自身建设质量,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正是从这个意義上讲,加强党的建设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对此,我们要从三个逻辑统一的角度认识党的建设的地位作用,一是理论逻辑,即加强党的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必然选择。二是历史逻辑,即从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与伟大成就中认识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性。三是现实逻辑,即从党的建设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决定作用中把握其地位作用。正如习近平强调的:“加强党的领导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5 〕
二、目标体系论
目标指明前进的方向,党的建设的目标集中体现为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正确回答。回答这一问题,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历次党的代表大会的主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基于新的形势任务进一步作出了新的系统性回答。把党的建设的目标从体系化的角度加以解读,在党的建设研究中仍属于新的尝试,但却是绝对必要的。在党的建设的目标体系问题上,需要阐明以下内容:
第一,党的建设的总体目标。从总体上看,党的建设的目标是一以贯之的,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其中特别强调,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从这一表述,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党的建设总要求的两个基本目标:一是在自身建设上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二是不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实现党长期执政的目标任务。这种要求与党的建设的内涵相适应,是党的建设目标的根本体现。党的十八大之前对于党的建设总体目标,也基本表述为以上两个主要方面。
第二,党的建设的目标体系构成。党的建设目标是单一的还是复合的,是否具有体系化的内涵,这是党建理论研究中过去忽视的问题。在研究中我们不能仅仅看到中央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而满足于诠释其内涵,还要深入思考这一目标要求的科学性、内容的体系性。从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概括看,在目标的表述上无疑具有了更加鲜明的体系化的属性 〔6 〕。比如我们过去讲党的建设目标往往强调先进性和领导核心、执政地位两个方面,但是十九大增加了一系列新内容新要求,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等,使新时代党的建设目标更为立体系统。这是从总体上说的,如果从系统化的角度看就会发现,党的建设目标既有统一性也有差异性,既有整体性也有层次性,比如不同历史时期党的建设目标会有所区别,在政治、思想、组织等建设要求上也各有侧重,不同层次党组织建设的重点也会各不相同,正是这种结构上的差异性丰富了党的建设目标体系,也促进了党的建设在各方面的开展。
第三,党的建设目标体系的价值。从体系化的角度认识党的建设目标,可以更清晰地发现其价值。一是有助于对党的建设目标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作为党的建设的子系统,目标的系统性是显而易见的,包括其内涵的结构性、要求的层次性等,体系化的认识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目标要求。二是有利于引导党的建设的实践开展。党的建设必须既有统一要求,又要按照各级各类组织的特点来进行,体现特殊性,这种特点的彰显正是党的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体系化目标引领的必然结果。三是有利于避免工作的简单化、平面化。目前在党的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些党组织只是满足于照抄照搬照转,创新性、实效性不强,与中心工作“两张皮”的现象比较突出,简单化、平面化、形式化倾向明显。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认识到党的建设要求具有体系性、多样性,必须依靠每一个党组织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形成党的建设的合力,如果不分类型层级,搞千篇一律,必然会犯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错误。
三、科学依据论
党的建设必须解决依据什么来开展的问题,全党能够科学认识理论依据,正确运用理论指导,就会增强开展党的建设的自觉性,深刻把握党的建设的规律,形成全党坚持加强党的建设的良好局面。
党的建设的科学依据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理论阐释。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理论指南,它从理论上阐明了工人阶级为什么需要建立一个党、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党如何实现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领导作用等根本问题 〔4 〕2。只有按照其中的基本原则进行党的建设才不会迷失方向。但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理论本身的认识仍然需要结合新时代党的建设实际而逐步深化,特别要和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实际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解决科学理论指导以及如何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第二,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经验总结。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初就高度重视加强自身建设,在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等方面积累了许多好做法、好经验,使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了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的本色,也保证了党领导的各项事业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使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也使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定了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方向。新时代党的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从历史经验中寻找正确出路,避免犯新的错误。实际上,对党的建设历史经验乃至教训的总结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不仅在党的建设的宏观层面,而且在党的各项具体工作中都要善于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增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使命感、自觉性。
第三,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实践的现实需要。党的建设的目的是把党建设成为永葆先进性、纯洁性、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牢记初心使命,更好地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因此,新时代党的建设必须回应人民的新要求新期盼,聚焦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党的长期执政等重大课题,“勇于自我革命”,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切实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的事业越伟大,越要搞好党的建设,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新时代党的建设任务是十分艰巨的。一方面,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艱巨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对我们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要求。另一方面,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各种因素具有很强的危险性和破坏性,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将是长期的、复杂的,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将是尖锐的、严峻的。这两方面的现实决定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既要培元固本,也要开拓创新,既要把住关键重点,也要形成整体态势,特别是要发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 〔5 〕。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作为政党,我们也要注意借鉴世界其他政党一些好的做法。当今世界是政党政治的时代,政党在各国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更加突出的作用,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当然,对于西方政党制度及政治制度,我们绝不能照抄照搬。
四、理论精髓论
共产党人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最基本的遵循,就是实事求是,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也是做好党的建设的基本遵循。但是,对于如何做到实事求是还存在许多认识上、制度上的不足,致使在党的建设中产生了许多教条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现象,也使得人们经常发出“实事求是为什么这样难”的感叹,可见实事求是在党的建设中并不是一个已经完全解决的问题。在这个方面,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以下问题:
第一,“实事求是”在党的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众所周知,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党的思想路线,而且坚持这一思想路线是坚持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的前提。在党的建设中,也必须牢牢把握这一精髓,做到从国情、党情、世情出发,既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又不脱离具体的实际,使党的建设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层次都能健康开展,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的质量,避免因脱离实际而给党的事业造成危害。
第二,“实事求是”在党的建设中如何实现。要做到实事求是并不容易,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干扰,这些因素有的宏观,有的具体,如文化与政治生态、干部认识能力与水平、行政隶属关系、干部作风、考核与责任等,正因为如此,党的思想路线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目的就是要全面理解和坚持实事求是,破除一些因素的阻碍。尽管如此,我们仍然需要很好地研究实事求是在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中的具体要求、具体体现,破解影响实事求是的各种因素,促进实事求是的实现。
第三,“实事求是”的保障机制建设。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仅要扬汤止沸,更要釜底抽薪,其根本在于强化制度保障。如何建立健全有利于实事求是的体制机制、完善相应的党内法规制度是党的建设尤其是制度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认识,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党的领导的体制制度设计,凸显了体制、制度的地位作用,也使得用科学的制度体制保证实事求是显得更为突出。为此必须建立有利于实事求是的各项工作制度体制机制,围绕党的领导与执政、科学决策、干部选拔任用、调查研究、干部作风、党内外监督等重大领域,鼓励并保障广大党员干部、各级各类组织真正说实话、报实情、出实招、干实事,从而形成实事求是的良好氛围,使党的思想路线得到发扬光大。
此外,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还要善于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和理论本质、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高度去深入研究,以便为党的建设中更好地理解贯彻提供理论保障,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五、基本原则论
基本原则是各项工作的基本价值遵循,具有普遍性和根本性,坚持基本原则有利于从根本上保证事物发展的正确方向。党的建设也要遵循一系列基本原则才能促进目标的实现。党章从五个方面规定了党的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三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四是坚持民主集中制;五是坚持从严管党治党 〔1 〕18-21。这五个原则反映了党的建设的本质,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基本遵循。在党的建设中如何正确理解和坚持基本原则,还需要做好如下工作:
第一,正确理解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五个基本原则各有其内涵,从一般意义上把握并不难,但是一旦付诸实践又会带来许多认识上的问题。比如基本路线中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于理解偏差和政绩等考虑,在实际工作中就导致出现了唯GDP、唯经济指标等现象,甚至有的地方为了经济增长千方百计搞变通、瞎折腾,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惜破坏生态环境等,这样的做法显然是对党的基本路线的片面理解,也会对党的建设产生误导。在其他原则方面也存在不少类似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准确全面地理解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正确处理好各项原则之间的关系,在坚持党的建设总要求的前提下把各项原则有机统一起来,促进党的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是根据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来加强。这一概括实际上是对以上基本原则的升华,必须在基本原则的研究与贯彻中给予充分关注和普遍遵循。
第二,在工作中如何坚定地坚持基本原则。坚持原则往往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如主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对工作职责的把握,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对实际情况的了解等。此外,还有一个原则坚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问题,如果把原则机械化,就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如果把灵活性提得过高,也会犯自由主义、本位主义的错误。特别是当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如何坚持原则更是对党员干部党性和能力的考验。比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求必须在工作中对人民负责,但是实践中仍有一些干部只知对上级负责,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惜损害群众利益。邓小平早在1978年底所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著名讲话中就批评了这种“把对上级负责和对人民负责对立起来” 〔7 〕142-143的错误倾向。今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特别强调,要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决不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因此,切实坚持好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还任重道远,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着许多挑战。
第三,提高党的建设基本原则的可操作性。原则的落实需要细化原则要求,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化措施,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给予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党的建设要求是一个逐步细化规范化的过程,如要落实党章规定,就需要出台相应的准则、条例等党内法规加以保障,在党内法规之外还要有其他制度的配套;民主集中制原则必须依靠集体领导制度、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程序才能实现;从严管党治党也要逐步制度化,用制度体系来保障。基本原则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方面的细化就难以真正落实,因此,如何把党的建设原则制度化、体系化是需要着重研究改进的突出问题。
六、总体布局论
总体布局是党的建设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党的建设各主要部分的结构关系及功能状态,是党的建设战略规划的核心,决定着党的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命运。从总体布局的高度对新时代党的建设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全面把握其总体进程和具体展开,是党的建设总体布局论的基本任务。这也是党的建设内容最集中的部分,是目前党的建设体系设计的主要依据。在这一领域要重点阐述如下基本问題:
第一,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形成。众所周知,这一概念是在党的十六大前后开始受到关注并提出的,学术界把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四个一定要”作为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研究的重要依据。到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明确提出党的建设“一条主线、五大建设”的总体布局,总体布局逐渐体系化,也成为构建党的建设理论体系的主要框架。党的十九大概括形成了新的布局体系,与过去相比,增加了“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等内容,使这一总体布局既形成也超越了传统模式下所谓“一条主线、六大建设”的概括,具有了更为丰富和体系化的内涵,也意味着党的建设进入到一个全面系统推进的新时期。
第二,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内涵。总体布局揭示了党的建设如何开展的问题,因此其中既有各项具体建设的内涵,也有体系化内涵。对于前者来说,党的建设各个方面的具体内涵、在党的建设历史中的形成发展、地位作用、目标要求、现状问题及现实工作的展开都是其中的主要方面,也是党的建设理论研究的重点。要把握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内涵,必须对这些内容有全面清楚的认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内容随着党的建设的深入开展,其内涵、地位作用与现实表现等也不断发生新的变化,这正是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在党的十六大以来一直有所调整的原因所在。对于后者来说,党的建设体系化集中体现为总体布局内在结构的优化。也就是说,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包括建设主线和主要工作等众多内容,需要合理布局相互关系,形成良性结构,才能使党的建设有序开展。在体系化布局中,首先要明确体系的要素构成,即在党的建设中要开展哪些基本的建设工作,不能有所忽略,特别是不能忽略具有重要地位的方面,这正是党的十九大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中增加政治建设和纪律建设的重要原因。其次要确定体系的基本结构。也就是说,各种要素在党的建设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作用,必须十分明确。比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体现了政治建设的根本性地位,也意味着各项建设中必须体现政治建设的要求;而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则重新确立了党内组织之间、组织与党员之间的重要关系,体现了结构上的调整和优化。最后要提出体系的功能目标。党的十九大定位于提高党的建设的质量,党的十八大则强调的是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就是要在正确把握党情、国情、世情的基础上,明确党的建设应该做什么、如何做,从而发挥指导和引领作用。
第三,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地位作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是中央对特定时期党的建设的总体谋划和统筹安排,对党的建设开展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党的建设宏观上要按照总体布局在各个方面逐步有序展开。显而易见的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总体布局对党的建设的开展发挥了极大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等要求在实践中得到全面落实,相应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调整的力度均较大,体现了总体布局调整对党的建设实践的重大影响。另一方面,也要把总体布局要求和各地方各单位党的建设实际结合起来,在具体的党的建设工作中贯彻总体布局。因为各个具体层面面临的党的建设的重点有所不同,因此要善于领会总体布局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解决突出问题,使总体布局真正在党的建设中发挥指导引领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避免照抄照搬别的地方和单位的经验,也不能不分轻重缓急,搞齐头并进,这都是对各级党组织开展党的建设能力的考验,也是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七、方式途径论
党的建设有多种途径,党的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扎实成效、丰富经验,说到底与立足实际进行的方法途径的多样化探索有着密切关系。
对于方式途径问题,我们过去的认识比较单一,如集中式、运动式的方式使用较多,成效越来越有限,改革开放之后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逐渐成为主流。目前,对于党的建设的方式途径问题已形成一定的共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思想建党、制度治党、理论强党这样几种说法。其中,思想建党就是教育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制度治党就是用制度保证党的建设的要求和成效,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依法度,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管党治党,实现依规治党。理论强党就是要求全党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提高理论水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当然各自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理论和实际工作者也正在继续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
但是,从总体上看,对党的建设方式途径的认识仍应进一步拓展,比如,执政地位、严肃纪律、政治生态优化等的作用就应该高度重视。因为执政地位是党的建设的重要依托,对党的建设具有决定性影响,这也是保证党长期执政的根本优势所在;严肃纪律体现了纪律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保障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进行党的建设,必须正视各种不利因素对党员干部的影响,始终把纪律挺在前面,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政治生态环境优化凸显了政治生态对党的建设的影响,必须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优化社会政治环境,营造清亲政商关系、和谐社会关系等等。当然,其他途径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同样应该以开放的态度认识和对待。此外,我们还要善于把各种方式途径统一起来,使其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有鉴于此,主张应该构建理论立党、思想建党、制度治党、执政兴党、纪律强党、精神聚党、环境育党等有机统一、相互配合的党的建设方式途径体系。作出这样的概括体现了对各种途径促进党的建设作用的高度重视,有利于形成以多种方式途径开展党的建设的共识。特别是精神聚党体现了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做好党的建设的问题,从过去倡导的各种革命精神到改革创新精神、强调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再到提出勇于自我革命,都体现了对党的建设积极精神的提炼与升华,也为我们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要做好新时代党的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各种方式途径的作用,形成全面促进新时代党的建设开展的强大合力。
还应该看到的是,学术界对党的建设方式途径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致使研究还比较薄弱,思路较为单一,由此导致实践中一些地方和单位党的建设的思路不开阔,不善于运用多种途径开展党的建设,出现了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甚至照抄照搬等现象,制约了党的建设的开展。为此必须在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有机结合基本思路的基础上,坚持多元途径建设思路,多进行发散式的探索和研究,根据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形势、新任务,不断拓展新思路,探索新途径,开创新局面。
八、方法步骤论
做任何事情都存在方法问题,方法正确则事半功倍,方法错误则事倍功半。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共产党人用以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遵循。我们党一直重视工作方法问题,总结出了思想教育方法、调查研究方法、群众工作方法、集体领导方法等基本经验,对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使“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专门设置独立篇章,以“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为题,介绍了坚持实事求是、提高科学思维能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问题导向、重视调查研究、发扬钉钉子精神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这些方法也是做好党的建设工作的基本方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于党的建设方法步骤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进一步开展,也形成了一些代表性的成果。比如,把商业品牌经营思路运用于党的建设,形成了党的建设工作经验品牌化的方法,出现了像山东青岛海尔集团“海尔蓝中党旗红”、山东省“齐鲁先锋”党建品牌等一批品牌党建典型 〔8 〕;把网络技术运用于党的建设,形成了一批网络党建的基本经验,在城乡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把工业生产中的标准化思路运用于党的建设,创造了党的建设标准化的新经验,在实际工作中也取得了明显效果。诸如此类的方法创新还有很多,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组织人事报和上海组织人事报社曾联合举办多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和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评选出大量基层党建创新成果,展现了科学方法在党的建设中发挥的突出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与党的建设方法创新的广泛开展相适应,理论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出现了一些成果,但总体上还有待深入,对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方面,对党的建设方法论的研究往往成为陪衬。当前迫切需要对党的建设的基本方法进行梳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概括,通过宣传教育为广大党建实际工作者所掌握,以指导新时代党的建设开展,切实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科学的方法离不开正确的步骤。党的建设作为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以正确的步骤推进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党的建设中,我们形成了一系列正确的工作推进步骤,如注重统筹规划,进行顶层设计,形成总体布局。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的逐步展开正是步骤上注重统筹规划的结果;再如先试点探索后总结推广,这样的做法既有利于总结成功的经验,又可以有效控制失误的影响,避免犯全局性的错误,实践证明是非常成功的;还有把具体经验上升为全党经验,并用制度加以保障,这也是我们开展党建工作的一个突出亮点,目前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已日渐完善,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再就是注重以党的建设带动中心工作、以中心工作促进党的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党的建设与中心工作相脱节的现象,也解决了党建工作如何开展和进行评价的问题。诸如此类的探索不胜枚举,体现了科学步骤在党的建设中的积极意义。这些典型性的工作步骤既提高了党的建设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水平,也确保了党的建设能够取得预期的成效。
九、质量效果论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凸显效果在党的建设中的导向性地位。目前注重实效已经成为全党的共同追求,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总要求就是“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特别是要落实到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地生根,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来 〔9 〕,为全党树立了鲜明的质量导向。对此,习近平进一步强调要找准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现实着力点,并聚焦于坚定理想信念,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严守政治纪律;树立系统思维和整体观念,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等方面,对于全党强化党的建设质量效果意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目前對党的建设质量效果的探讨还是初步的,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入研究如下基本问题,一是明确党的建设质量的内涵、标准和体系,对此既要从总体上把握,又要联系各级各类党组织的实际,特别要从本质上理清各项内涵标准之间的关系,避免简单化、现象化;二是正确认识质量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地位作用、重大意义,使党的各项建设都把注重质量放在根本位置上;三是科学评价党的建设的质量效果,要明确评价的主体、标准、范围、程序,使评价结果准确反映党的建设实际;四是积极运用评价结果,要把评价结果作为风向标,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真正落实好党的建设的领导责任、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提高做好党的建设的能力,增强党的建设的实效。
十、前途命运论
信心比什么都重要。对事业前途命运的积极乐观评价可以极大地激发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主体的自信心、自豪感,为事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做好党的建设必须把增强全党对党的事业前途命运的信心放在重要位置。
有坚定信仰才能有坚强信心。全党对党的事业前途命运的信心不是来自感性的判断、简单的说教,而是来自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来自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认识,只有始终站在对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坚定信念的高度,才能对党的事业充满信心,才能坚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才能积极投身于党的建设伟大实践之中,一些领导干部和党务工作者对做好党的建设缺乏信心和热情,根子就在于理想信念的缺失。因此,习近平在谈到做好党建工作时,强调的第一位任务就是信念过硬,要求“建设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首先要从理想信念做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5 〕。
理论清醒是政治坚定的前提。要科学认识党的建设的光明前途,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历史、理论、现实逻辑相统一,正确认识三大基本规律,认清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大意义,全面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从根本上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共产主义事业光明前途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明前景的正确认知,坚定对党的建设事业前途命运的信心。
前途命运问题仍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新领域。我们在党的建设研究中相对缺乏未来学的视野,这是一个明显的不足,当前迫切需要对党的建设事业的前途命运进行系统的理论建构。要把这一命题放在党的建设理论体系的重要位置来对待,深入研究其对党的建设的全方位影响,同时客观分析、积极化解制约前途命运认知的各种因素,重视改进各方面的工作,通过进行科学的体系化建构,使前途命运理论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从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体系的高度看,以上十个方面基本涵盖了党的建设的主要领域,融入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党的建设的新認识、新探索、新概括,理顺了党的建设基本层次的相互关系,形成了党的建设理论有机联系的基本框架。这一体系在继承原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创造,有利于准确反映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的新进展,有利于提高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的体系化系统化水平,有利于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伟大实践,有利于回答新时代党的建设中的一些认识难题,对党的建设理论研究和工作开展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
注 释:
①在本人《论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体系的创新性建构》一文中,曾提出用“十一论”进行概括,后听取部分学者建议并进行适当合并后,此文采用“十论”的表述。参见韩强:《论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体系的创新性建构》,《探索》2020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韩 强.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与“政治核心”地位作用辨析〔J〕.探索,2017(03):118-122+2.
〔3〕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N〕.人民日报,2020-01-06(01).
〔4〕蔡长水.新时期党的建设概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5〕习近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J〕.求是,2019(19):4-15.
〔6〕韩 强.论新时代党的建设目标的体系化建构〔J〕.广西社会科学,2019(12):20-25.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韩 强,谭 建.基层党建品牌化建设思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02):90-93.
〔9〕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9年5月31日)〔J〕.求是,2019(13):4-13.
责任编辑 陈 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