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建设质量论

2020-10-22 06:11赵付科
理论探索 2020年4期
关键词:战斗力凝聚力创造力

赵付科

〔摘要〕 党的建设质量是党的建设所表现出的一种整体的优劣状态,强调“党的建设质量”并不是否定数量,而是针对党建工作中“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以达到量的发展与质的提升的有机统一。党的建设质量的内容构成,可以分别从政党组织构成要素维度和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维度来考察。就党的建设质量的成效标识来看,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是直接标识,党的建设总目标是关键标识,党的初心和使命是根本标识。党的建设质量最终要由人民来评判。

〔关键词〕 党的建设质量,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175(2020)04-0027-07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党的建设质量”的概念,并将“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重要内容。2018年7月3日,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又将“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上升为一项“重大课题”。党的十九大以来,围绕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学界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涉及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价值意义、实践路径以及这一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理论特质等内容。但究竟什么是党的建设质量?还鲜有学者问津。科学界定“党的建设质量”这一概念,是开展相关研究的基础。本文试从基本内涵、内容构成、成效标识和评判主体等方面,就“党的建设质量”这一概念作一探讨。

一、党的建设质量的基本内涵

党的建设质量是党的建设所表现出的一种整体的优劣状态。新时代,强调“党的建设质量”并不是否定数量,而主要是针对党建工作中“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以达到党的建设中量的发展与质的提升的内在统一。其中,量的发展是质的提升的基础,没有一定量的发展就很难谈到质的提升;当然,量的发展并不仅仅是为了追求规模,质的提升才是量的发展的目标指引。

对于一个政党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的数量并不是无关紧要的。党的活动效果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在很多情况下取决于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的数量。1920年7月4日,列宁在《关于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基本任务的提纲》中明确指出:“起领导作用的政党共产党”只有“吸收了这个阶级(无产阶级—引者注)的一切優秀代表” 〔1 〕342,才能战胜资本主义。这里的“一切”二字实际上就包含了党员数量发展的意思。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只有50多名党员。如果没有党员数量的发展,仅仅依靠这50多名党员是难以完成党的历史使命的。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了“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 〔2 〕602的目标。毛泽东提出的这个党建总目标,为确立党的建设质量标准提供了基本依据,其中“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主要是侧重于量的规定性而言的。改革开放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但是,由于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忽视了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导致党员队伍的知识文化技术水平偏低,难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为此,1985年1月,中共中央组织部明确提出了要“大量吸收优秀知识分子入党”,以“提高党员队伍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 〔3 〕。该要求虽然是为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而提出的,但这里的“大量”二字实际上也突出了量的发展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央特别强调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的全覆盖。“覆盖面”首先就是一个量的发展问题。新时代,党中央先后印发了两部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要制定一批重要的党内法规,到建党100周年时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很明显,这里也涉及到量的发展问题。为做好新时代年轻干部工作,在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明确提出了“培养选拔一定数量规模的优秀年轻干部” 〔4 〕571的要求。可见,在推进党的建设过程中,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是中国共产党人,都非常重视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出发,推动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在量上的发展。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已经拥有9191.4万名党员和468.1万个基层党组织。伴随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我们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以量的发展为唯一目的。在追求量的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质的提升。列宁明确指出:“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 〔1 〕222延安时期,针对一部分党员质量不高的问题,陈云明确提出了“党员的质量重于数量” 〔5 〕206的论断。在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特别强调:“没有一个革命的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 〔6 〕1357显然,这样的“革命党”必定是高度重视党的建设质量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邓小平指出:“一个人数少但有战斗力的党比一个人数多而缺乏战斗力的党要强得多。” 〔7 〕348江泽民对党员数量和质量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刻分析,指出“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但如果数量过大,不能保持统一的品质,就会影响到质量” 〔8 〕1120。胡锦涛也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把保证质量放在首位” 〔9 〕142。进入新时代,在建设伟大工程中,习近平非常重视党的建设质量的提升,多次强调要提高相关领域党的建设质量,“这些都不是就事论事讲的,而是着眼于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出来的。” 〔4 〕562在此基础上,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党的建设质量”这一重大命题,进一步凸显了对质的提升的要求,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推进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新思维的形成。

就党的建设质量而言,“量的发展”和“质的提升”是辩证统一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合格党员的标准,强调党员要做到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做到了这“四个合格”不仅意味着合格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也意味着党员队伍的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党的十九大提出了要“扩大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的要求。党的覆盖面特别是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的覆盖面扩大了,不仅意味着基层党组织量的发展,而且有助于解决基层党组织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和党的领导弱化、虚化、边缘化的问题,从而推动基层党组织质的提升。因此,必须要全面把握党的建设质量的基本内涵,既不能只强调“质”而忽视“量”,更不能只单纯追求“量”而忽视“质”。

二、党的建设质量的内容构成

提高党的建设质量,需要明确其内容构成,解决提高哪些方面党建质量的问题。党的建设质量的内容,可以从政党组织的构成要素维度和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维度分别来分析和把握。

(一)政党组织的构成要素维度

政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是由党员、党的干部、组织体系及其组织制度等要素构成的一个整体。从政党构成要素的维度看,党的建设质量主要由党员质量、党的干部质量、组织体系质量和组织制度质量等构成。

党员是政党组织的细胞,是政党组织的基础要素。没有一定数量的党员,党的活动就难以形成规模,也不可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力量和作用,既取决于党员数量,更取决于党员质量” 〔10 〕351。“党是阶级的先锋队;它的任务决不是反映群众的一般水平,而是带领群众前进。” 〔1 〕338如果没有了由先锋队性质所规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这个“质”,党员数量就仅仅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数字。因此,提高党的建设质量,首先要提高党员质量。新时代,党员质量主要体现在是否符合党员基本条件,是否严格履行党员义务,是否正确行使党员权利;能否做到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等。

党的干部是政党组织的领导力量,是政党组织的关键要素。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党的干部既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和人民的公仆,也是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中坚力量。在干部质量中,高级干部质量和年轻干部质量尤其重要。党的高级干部不仅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的直接参与者,更是贯彻执行这些路线方针政策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关键少数中的关键少数”。党的高级干部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习近平特别强调,党的高级干部必须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党的年轻干部是党的事业的接班人和薪火相传者,既要数量充足,更要质量优良。新时代,从宏观上讲,党的干部质量主要体现在是否具备党的干部的基本条件,能否做到忠诚干净担当等方面。就党的高级干部质量而言,还应看能否做到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就优秀年轻干部的质量而言,还要看是否数量充足,以及能否对党忠诚和有足够本领接班。

组织体系是政党组织的“神经网络”和“骨骼”,是政党组织的支撑要素。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组成的严密组织体系。在这个组织体系中,党的中央组织是大脑和中枢,必须要有权威;党的基层组织是“神经末梢”和战斗堡垒;党的地方组织则处在承上启下的位置,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体系质量,一方面体现在整个组织体系的严密性和组织力上;另一方面又分别体现在中央组织质量、地方组织质量和基层组织质量上。党的中央组织质量主要体现在是否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否有一个奋发有为、开拓创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是否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以及能否发挥集中统一领导作用等方面。党的基层组织质量主要体现在能否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上。党的地方组织质量主要体现在能否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能否切实实现对下级组织的科学、有效领导等方面。

组织制度是政党组织构建和运行的规则,是政党组织的核心要素。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组织制度质量集中体现在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的质量上,做到既充分發扬民主,又善于集中统一。

(二)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维度

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党的建设总体布局随着党的事业的不断推进而逐步完善。纵观党的历史,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经历了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五位一体”,再到“5+1+1”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发展过程。党的建设质量的内容构成,也随着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演进而不断丰富。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思想建党的原则,强调党员不仅要在组织上入党,更要在思想上入党,并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了党的优良作风,从而确立了思想、组织、作风“三位一体”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与之相对应,这一时期党的建设质量内容,主要包括以上三大建设的质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时,明确提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11 〕333党的十六大将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发展到“四位一体”,党的建设质量内容也相应地增加了制度建设质量。党的十七大又将党的建设由“四大建设”拓展为“五大建设”,将“反腐倡廉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而成为“五位一体”,并成为党的建设质量的重要内容。

进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5+1+1”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即“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 〔4 〕43-44。这个总体布局首次将政治建设和纪律建设纳入其中,不仅突出了前者的统领地位,而且将后者摆在了管党治党的治本之策的新高度。同时,坚持破立结合,既强调了“建设”又突出了“斗争”,深化了对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

从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维度看,党的建设质量主要包括党的政治建设质量、思想建设质量、组织建设质量、作风建设质量、纪律建设质量、制度建设质量、反腐败斗争质量等七个方面。党的政治建设质量主要体现在:能否旗帜鲜明讲政治并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能否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能否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能否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等方面。党的思想建设质量主要体现在:是否把思想建设作为基础性建设,理想信念宗旨的根基是否坚定,党的思想理论教育能否入脑入心等方面。党的组织建设质量主要体现在:党员、干部队伍素质是否过硬,各级组织体系是否严密有力,新时代干部培育、选拔、管理、使用工作体系是否健全完善等方面。党的作风建设质量主要体现在:能否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否坚持以上率下、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能否切实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锐利武器等方面。党的纪律建设质量主要体现在:能否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能否做到纪律教育与纪律执行有机结合,能否强化监督执纪等方面。党的制度建设质量主要体现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是否健全完善,党内法规制度能否得到有力执行等方面。反腐败斗争质量主要体现在:能否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和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的反腐战略,能否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腐败案件的立案数和查处率等方面。

三、党的建设质量的成效标识

如何检验党的建设质量成效,这就涉及党的建设质量的成效标识问题。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党的建设必须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12 〕13。实际上为我们评价党建质量成效提供了直接标识、关键标识和根本标识。

(一)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是直接标识

作为政治组织的政党,其建设质量的成效,首先体现在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上。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是检验党的建设质量成效的直接标识。党的创造力体现了党的组织活力,是避免政党组织僵化停滞的法宝;党的凝聚力体现了党的组织合力,是政党组织存续的基础;党的战斗力体现了党的组织效率,是政党组织完成任务的保证 〔13 〕。

一个政党如果失去创造力,其创新和变革的活力、动力就会严重不足,久而久之,最终必然会导致僵化停滞。政党的创造力,主要表现在理论创造力、实践创造力、制度創造力三方面。对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理论创造力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进而使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日益体系化和成熟化的综合能力和力量;实践创造力,就是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指导本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不断把党的事业推向前进的综合能力和力量;制度创造力,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根据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综合能力和力量。一个高质量的政党必然是一个拥有强大创造力的政党。增强党的创造力,要在增强党的理论创造力、实践创造力和制度创造力上下功夫。

党的凝聚力是政党存续的基础。一个政党如果失去了凝聚力,就会变成一盘散沙,组织也会逐渐萎缩。党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党的内聚力和外聚力两个方面,内聚力是对组织成员的聚合力,外聚力是对组织外围成员的吸引力。党的内聚力是如何产生的呢?对此,邓小平曾明确指出:“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 〔14 〕111邓小平在这里实际上指出了党的内聚力产生的两个条件:一个是理想信念,“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 〔14 〕190,党的凝聚力首先源自党员对其意识形态的认同而产生的软约束;另一个条件就是铁的纪律,这是对党员的硬约束。靠一软一硬两个约束,政党形成了对其组织成员的内聚力。党的外聚力产生的条件主要也有两个:一是增强党的意识形态的包容性以便获得更多社会成员的认同,二是代表民众的利益并满足其需要。依靠这两点,政党就可以形成对民众的巨大吸引力。党的凝聚力就是党的内聚力和党的外聚力形成的合力。从总体上来讲,党的凝聚力要达到的状态,就是要实现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一个高质量的政党必然是一个拥有强大战斗力的政党。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只有做到了既政治过硬又本领高强,才会有强大的战斗力。政治过硬,就是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把政治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坚决站稳人民立场,突出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政治过硬是强大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只有政治过硬,才会有高尚的政治品德和强烈的政治担当,才能保持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强大的战略定力,才能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纲领路线政策。本领高强,首要的是明确正确的本领要求,具体来说,就是要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本领高强是强大战斗力的坚实支撑。只有本领高强,才能克服“本领恐慌”,才能在各种风浪考验面前把握主动权,才能在伟大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习近平指出:“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地基固则大厦坚,地基松则大厦倾。” 〔4 〕561党的战斗力是否强大,还有赖于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程度。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是党的全部战斗力的基础。

(二)党的建设总目标是关键标识

党的建设总目标是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方向指引,也是党的建设质量成效的关键标识。党的建设必须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工程”,根据中国革命和党的建设的实际,提出了“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 〔2 〕602的党的建设总目标。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将党的建设上升到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把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15 〕403的新时期党的建设总目标。党的十九大,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判断,明确提出了“把党建成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4 〕44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目标。可见,党的建设总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而不断充实和完善。但无论如何变化,其目的都是为了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目标检验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需要重点关注五方面的标志性成效:一是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16 〕可以说,新时代就是这“两个大局”历史交汇的时代。“两个大局”既是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建设伟大工程的基本出发点。检验党的建设质量成效,就是要从这“两个大局”出发,既要看党对实现伟大梦想的战略安排,又要看党对世界大变局的局势掌控。二是党要得到人民衷心拥护。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本质要求。新时代,党能否得到人民衷心拥护,既要看党对人民立场的坚守,又要看党对人民中心的坚持,还要看党对人民幸福的谋求。三是党要勇于自我革命。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品格。自我革命既是一种斗争精神,也是一种斗争实践。党要开展自我革命,关键是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坚决斗争。四是党要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前进道路上将会遇到一系列复杂的风险考验,甚至是惊涛骇浪,伟大梦想不可能轻松地实现,必须开展伟大斗争。因此,遇到风浪考验时,党既要保持战略定力,又要具备高超的斗争本领来战胜它。五是党要有活力。党建总目标中的“朝气蓬勃”主要指党的活力。要保持活力,一要不断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二要大力选拔和培养优秀的年轻干部,保证党的事业永续发展;三要充分调动和激发全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以上五方面标志性成效,分别构成了党的建设质量的先进性、人民性、革命性、定力性和活力性的成效。当然,这五方面成效如何,还要靠新时代党的建设总目标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一本质性成效来检验。

(三)党的初心和使命是根本标识

党的建设和党的政治路线关系密切。党的建设必须严格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并服务党的政治路线,这是总结党的建设近百年历史经验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党的政治路线规定了党的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是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集中体现。评价党的建设质量成效,最根本的还要看对初心和使命的推动作用。

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这也是党的初心和使命。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一初心和使命的具体表现有所不同。民主革命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是要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党的建设紧紧围绕这一中心任务来推进,党的建设质量得到不断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党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逐渐发展成为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而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实现了“站起来”的目标。改革开放之后,党的中心任务是要逐步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党的基本路线来推进党的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先后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总体上达到了小康,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检验党的建设质量成效,就要以“强起来”作为标识。“强起来”的第一步就是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也是检验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具体成效的最低要求。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还要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一过程中,全党必须紧紧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毫不动摇地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把实现党的初心使命作为检验党的建设质量的根本标准。

四、党的建设质量的评判主体

明确了党的建设质量的成效标识后,接下来就要确定党的建设质量最终由谁来评判的问题。党的建设质量的评判主体是多维的。党员作为党的权利主体,对党的建设质量具有评判权;党组织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同样也可以评判党的建设质量。但是,正如习近平指出的那样,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人民才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显然,党员、党组织都属于“自己”的范畴,党的建设质量的成效最终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

人民是党的建设质量的评判主体,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立场决定的。对一个政党来说,政治立场事关政党建设根本,事关政党命运和存在价值。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基和力量都在人民,人民立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除了人民利益之外,马克思主义政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17 〕411因此,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永远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初心所在,也是党的建设所必须遵循的根本政治原则。

人民是党的建设质量的评判主体,是对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无论是干革命、搞建设还是抓改革,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党的建设作为凝心聚力的政治工程,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党的建设质量的价值标准,这一点在不同时期党的建设总目标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以说,正是由于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党的建设质量才得以不断提升,党才得以日益发展壮大,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人民是党的建设质量的评判主体,是新时代建设伟大工程的内在要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各种违背初心使命、动摇党的根基的危险无处不在,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苏共的历史悲剧告诉我们,如果脱离了人民甚至凌驾于人民之上,最终必将被人民抛弃。人民是阅卷人。党的建设质量的成效如何,不能由自己说了算,只能由人民来评判。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路上,必须坚持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虚心接受人民监督,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评判党的建设质量成效的最高标准。

总之,科学界定“党的建设质量”的基本内涵、内容构成、成效标识、评判主体,是开展质量强党研究的基础。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必须要加强对“党的建设质量”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以更好地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央组织部关于大量吸收优秀知识分子入党的报告(1985年1月)〔J〕.党的文献,2013(04):11-13.

〔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5〕陈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鄧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3〕谭 建.新时代党要管党若干重要问题研究〔J〕.东岳论丛,2018(11):20-26.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5〕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6〕习近平总书记江西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微镜头〔N〕.人民日报,2019-05-23(02).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陈 鹃

猜你喜欢
战斗力凝聚力创造力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如何增强班级凝聚力
“如此凝聚力”
抓住班级群体的“灵魂”
战斗力爆表的棘龙
情侣出行,精致护肤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这才叫指尖上的智慧
说“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