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松
摘 要:初中体育是初中知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虽然体育课堂并没有专门的课本,也没有需要学生记诵的文字知识,但是其所包含的知识并不比其他知识科目少。对此,初中体育老师应当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即是从激发学生兴趣、教学锻炼结合以及构建师生和谐关系三个角度对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进行论述,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教学发展的需要,一种注重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理念与方法逐渐深入人心。具体而言,初中体育老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注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以此为引导,开展后续的体育课堂教学。其次,初中体育老师还需要采取教与学相结合的方式,以促进学生对课堂所学体育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此外,初中体育老师还需要注意与学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这是保证初中体育老师做好初中体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下面笔者将对以上三条内容做详细论述。
一、激发学生兴趣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传授学生体育技能的良好方法之一便是激发学生对初中体育的学习兴趣,继而再让学生在兴趣的牵引下开展体育课堂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对此,初中体育老师首先需要摆正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看待体育并重视体育。其次,初中体育老师还要注意把握学生们的兴趣点,吸引学生对体育课堂教学知识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足球”一课时,体育老师可以咨询学生:“同学们,世界杯你们喜欢不喜欢看?”学生:“喜欢看。”老师:“你们最喜欢哪位足球明星?”学生:“我喜欢梅西。”“我喜欢C罗。”老师:“你们所说的足球明星老师也很喜欢。有一次老师在电视上看到梅西用脚将足球踢入篮球框,而且还是连续三次空心踢入,对他很是钦佩。”学生:“梅西的足球技术特别好。”老师:“这个的确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你们知道梅西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技术吗?”学生:“梅西的足球天赋高。”老师:“这也是一部分原因,但是更主要的还是梅西的勤学苦练,每一项运球动作,梅西都是经过了成千上万次的练习,要不然不会运用得如此炉火纯青。我们是不是也需要学习梅西的这种精神呢?”学生:“需要。”老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关于足球的运球动作,最后看看谁掌握得最为娴熟,好吗?”学生:“好。”
二、教学结合锻炼
初中体育老师在开始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其不仅要将体育课堂中的各项动作标准传达给学生,而且还要注重学生们的实践运用,以此加深学生对各项体育动作的认识与理解。具体而言,体育老师在开展体育技能教学时,首先要将各项体育技能进行演示,并将其中所包含的关键点进行说明,以使学生能够彻底明确自身在进行学习和锻炼时需要把握的核心部分。其次,在向学生讲解各项动作标准之后,体育老师还要让学生进行亲身锻炼实践。在此过程中,体育老师既可以精准了解到不同学生对于体育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效果,同时还能够及时对学生中所存在的不标准以及不规范动作进行及时的纠正。针对于学生群体中存在问题较多的部分,体育老师要进行专项的集中说明,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其三,除了要求学生对各项体育技能进行专项的练习之外,体育老师还需要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比赛的形式,观察和锻炼学生的体育技能。因此体育技能学习的目的便是为了实践,所以体育老师也要通过引导学生切身实践的方式,加强学生对所学体育技能的掌握。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对此,初中体育老师在开展体育技能教学时,需要特别加强注意。具体而言,初中体育老师首先要注意自身与学生之间交流的语气,即尽量采用温和的语气与学生开展对话,而不是采用命令或者要求的方式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如此便能更好地提高初中體育老师的亲和力。其次,体育老师在进行技能示范时,要多频次的征求学生们的意见与建议,即降低自身的身份,采取与学生平等的方式进行交流,以此便能引导学生更好地融入到体育技能的学习与锻炼之中。其三,体育老师在学生自由活动期间,要注意不可轻易离场,而是要注意观察学生们的活动情况,特别针对学生存在的危险动作以及其他突发情况进行及时的制止或者帮助,以此提升自身在学生心中的良好印象,进而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总而言之,初中体育有效教学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首先需要体育老师重视体育教学,并且引导学生重视体育技能的学习和锻炼。同时,体育老师还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将教学与学生的自我锻炼进行融合,让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进行体育技能的学习。最后,体育老师还要注重与学生良好关系的建立,这是保证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开展的基础和前提。
参考文献:
[1]冯明春.浅谈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2):31.
[2]全玉春. 论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