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衔玥
摘 要:隨着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的全面落实,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已经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重点研究的课题。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摒弃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思维,并要采用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以期能够早日实现构建高效数学教学课堂的目标。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信息技术;学生生活;师生互动
引言:
在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学观念比较落后,严重制约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一直难以获得较高的收益。鉴于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大胆进行创新,将高效课堂的理念引入到数学教学课堂当中,以此可以滋养数学教学课堂,让学生获得受益终身的能力。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感悟,对构建高效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的实践谈几点个人建议。
一、融合信息技术,实施创新教育
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到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可以使数学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有很大的改进,从而不断促进创新教育的实施,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数学教学课堂当中,以此可以不断促进数学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发展,并能够让数学教学课堂充满鲜活的生命力,从而可以让学生从内心真正接受数学教学。
例如,以“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为例,在讲述本节课的有关知识时,我先为学生播放了海上日出的视频,并让学生结合视频总结了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然后,我利用课件,直观为学生出示了教材当中的内容,并结合课件以及教材当中的内容,为学生详细讲解了本节课的知识。最后,我利用课件,为学生出示了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练习题,对学生进行了课堂测验,以此了解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情况,并结合测验结果,对学生进行了相应的指导,从而不断提高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消化和理解。这样,教师通过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数学教学课堂当中,丰富了教材当中的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了较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联系学生生活,缓解学业负担
以往的脱离生活的数学教学比较注重教材知识的讲解,却忽略了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这样的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带着空的大脑进行学习,不能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阅历与经验与数学学习结合在一起,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一直是苍白无力的,没有任何意义,初中数学教学效果较差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鉴于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联系学生生活,以此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业负担,真正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减负增效。
例如,以“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为例,在讲述本节课的有关知识时,我先为学生出示了生活中的传播问题,并带领学生认真审视了教材当中的例题。然后,我让学生分析了题目当中的数量关系,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分析,列出了对应的方程,求出了最终的结果。最后,我结合学生的解题过程,对学生进行了知识的讲解,并结合生活中的生产问题、设计问题等,为学生出了不同的应用题,让学生结合自己掌握的教材知识进行了解答,以此不断提高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熟悉度。这样,教师通过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进行了教材知识的探索,从而不断淡化了学生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害怕心理,取得了较高的收益。
三、加强师生互动,构建和谐课堂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过程当中,互动教学对数学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可以让师生之间进行平等友好的交流,不断促进和谐数学教学课堂的构建。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以此可以搭建一座与学生进行沟通与情感交流的桥梁,不断提高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的有效性,从而能够不断活跃数学教学课堂的氛围,让学生轻松进行数学学习。
例如,以“解直角三角形”为例,在讲述本节课的有关知识时,我先与学生就本章节的引言部分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学生进行了指导,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解决了比萨斜塔倾斜的问题。然后,我结合上述活动,为学生讲述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小组内,对教材当中的知识进行了探究与分析。之后,我让小组的学生代表在课堂当中展示了本组的探究结果,并让其余小组学生进行了补充与完善。最后,我结合学生的探究结果,为学生讲述了教材当中的相关知识,并利用有关例题,对学生进行了知识的巩固,从而不断提高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这样,教师通过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在一个比较轻松的环境中进行了本节课知识的学习,改变了数学教学在学生心中的印象,从而不断促进了学生数学学习的高效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构建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是新时代数学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索激情,助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在今后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完善,以此可以采用多种创新的方式进行高效课堂的构建,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白国辉. 关于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分析[J].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6).
[2]郝静静. 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011(032):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