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兰琴
【摘 要】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是2017版新课标的理念之一。“读报纸·学地理”教学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报纸,把目光延伸向教材及课堂外,关注国内外发生的地理事件和现象,并运用已学地理知识加以解释分析和评价。报纸上鲜活生动的地理案例也能丰富、拓展、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既培养学生有效获取地理信息的实践力,又锻炼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关键词】读报纸;学地理;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一、实施背景
地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通过高中地理学习,使学生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是新课程的首要理念[1]。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因此,能否学以致用是检测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理解与掌握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目前,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学习主要还是基于教材理论,他们的活动空间也很有限,缺少实践和运用地理知识的机会。长期以往,地理课堂就显得偏理论而少实践,地理知识也很难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长久的记忆,更别说能熟练地迁移运用相关地理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为日常生产生活服务了。因此,教师需要从身边挖掘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资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和实效性服务。
“读报纸·学地理”是通过学生身边容易获取的报纸这一大众媒体的途径,让學生把目光延伸向课堂外,了解国内外的时事、热点,发现他们内心真正关注和感兴趣的地理现象或事件,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尝试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或事件,同时,也通过这些鲜活生动的实际案例来丰富、拓展、加深他们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学以致用,用以助学。
二、实施条件
“读报纸·学地理”是笔者在近两年担任高一地理教学的第二学期,在传统授课形式基础上进行的新的教学方式的尝试,学生们参与积极性很高,也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把这种教学模式只安排在高一学年的第二学期,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考虑:
课程时间:按照教学进度,高一第二学期时间相对宽松,教学内容课时弹性较大,每周拿出一课时安排20分钟内的“读报纸、学地理”环节,对正常教学进度影响不大。
教材内容:高一下学期侧重人文地理,于教师而言此部分内容较浅显,于学生而言却感到没有自然地理有趣,甚至略显枯燥。“读报纸,学地理”环节的加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增强对地理课堂的期待。
学生素质:笔者所在学校学生素质较好,学习主动性强,阅读兴趣广泛。学校每天中午都有读报时间,在学校的书报亭也很容易买到《人民日报》、《都市快报》、《环球时报》等大众报纸,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在中午或课余时间翻阅报纸,交流观点,很有氛围。
三、实施目标
通过“读报纸·学地理”增加学生对地理课堂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关注国内外重大的地理事件,既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能力,又引导学生将已有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学地理、用地理,不断加强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的养成。
四、实施过程
教师演绎:高一第二学期(以2018年秋季入学的学生为例)的开学第一课,教师先向同学们示范如何进行“读报纸·学地理”:笔者将寒假期间读报收集整理的若干地理事件向同学们作介绍,将地理事件中涉及到的上学期已学过的书本理论知识进行温习回顾,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提出疑问,全班进行交流探讨。探讨以轻松的形式进行,以学生感兴趣为原则,让学生畅所欲言,甚至互相辩论。
活动明确:
主讲人:“读报纸·学地理”环节由学生担任主讲人。
形式:“我来读报”环节由主讲人通过阅读报纸,获取近期发生的地理事件向全班同学作介绍;
“我来评论”环节由主讲人就所介绍的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评论,或说出与事件相关的已学地理知识;
“大家讨论”环节由其他同学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也可以进行补充,或向主讲人提出疑问;
“教师点评”环节视学生发言情况而定。若学生发言中存在知识性不确切之处需教师进行及时更正;也可以没有这一环节。
时间:每周的第一课时(因为这节课排在下午时段)。如果遇到放假或考试,顺延到下一周。发言时间可长可短,20分钟以内自由发挥。
主讲人的确定与奖励:鼓励同学积极自荐;若当周无自荐者,则由每个学习小组推荐一位同学。主讲人名单由课代表于前一周周五放学前交到老师处。每周的主讲人为1-2名同学。参与主讲的同学都有一份迷你小礼物获赠。
学生参与:(片段摘录)
(一)2019年3月25日,学生甲,地理事件“习近平主席出访摩纳哥”
我来读报:国家主席习近平结束对意大利的国事访问,于当地时间3月24日中午12时许,乘专机抵达法国尼斯机场,随后乘车前往摩纳哥,开始对摩纳哥公国进行国事访问。
我来评论: 听了这个新闻,大家是否和我一样感觉挺“绕”的?很绕口,很绕路——上一站意大利下一站摩纳哥,为何要去法国尼斯中转一下?而法国是习主席此次出访欧洲的第三站。刚才大家是否留心听到,他是抵达法国尼斯机场后又乘车去摩纳哥的。为什么不直接从意大利飞到摩纳哥?
(“因为摩纳哥没有机场!”底下有同学笑着抢答)
对!摩纳哥太小了,没有自己的机场!
(教室里发出“啊!”的惊讶)
习主席出访欧洲三国,上周的新闻报道已经很多了。我对摩纳哥有点陌生,所以周末特意上网查了一下。摩纳哥是欧洲的城邦国家,面积不到2平方公里,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个长2千米、宽1千米的长方形,对,这就是摩纳哥整个国家的面积了。但是,摩纳哥只是世界上第二小的国家哦。
(教室里再次发出“啊!”的惊讶,同学们面面相觑,也有一些同学在轻轻点头)
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是梵蒂冈,国土面积只有0.44平方公里,差不多是摩纳哥的五分之一。四面都与意大利接壤,所以称为“国中国”。在欧洲,这样的小国家还有圣马力诺、列支敦士登、安道尔。请大家打开必修Ⅱ的地图册,翻到第2页的世界政区图,在左下角的补充地图中找到这几个国家。
某生补充:还有一些国家虽然面积不迷你,但是人口很少,譬如地中海上的岛国马耳他,太平洋上的岛国图瓦卢等。
大家讨论:图瓦卢不就是那个因海平面上升而打算举国搬迁的国家吗?梵蒂冈和我们学校差不多大,这么小的面积怎么进行国家建设呢?摩纳哥连机场也没有,国家元首出访还要绕道别的国家,太不方便了……
教师点评:看来习主席对摩纳哥的出访引起了同学们对面积小、人口少的“袖珍国”的很大兴趣和疑问呀!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假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深入了解一下这些国家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未来发展等等。
(二)2019年4月8日,学生乙,地理事件“四川大凉山森林大火”
我来读报: 3月30日傍晚,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雅砻江镇发生森林火灾,着火点在海拔3800米左右,地形复杂、坡陡谷深,交通和通讯不便。31日下午,扑火人员在转场途中,受瞬间风力风向突变影响,突遇山火爆燃,造成27名森林消防员和3名地方扑火人员遇难。经森林公安部门侦察確认,起火原因是雷击火。
我来评论: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关注报纸上关于四川大凉山的森林火灾报道。大家肯定和我一样,为那些牺牲的消防人员心痛。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次的森林山火会这么厉害?我查了资料,用六个字概括:天不时、地不利。专家说火灾起因是自然界的雷击现象,这是人难以控制的,是天灾。但小小的火源为何会演变成熊熊山火?这就和当地的自然条件相关了。报道说起火的是一片原始森林,林内地表大量枯枝落叶经过一个干燥的冬季,特别厚又特别燥,遇火特别容易着;又遇到大风,加剧火势的蔓延;大凉山在川西,地形起伏很大,山势陡,交通不便,消防车开不进去,河水取不到,灭火的水源也不够。这样的情况下消防员进山灭火真是……
(教室里陷入一片安静。突然有个学生喊了一句:用直升机啊!
大家讨论:直升机也出动了的,警力不够用啊!这么大的山火这么崎岖的地形,可能直升机也会“机毁人亡”啊!山火真的很可怕,美国加州也是年年山火爆发,损失严重呢!面对山火,人类只能坐以待毙吗?
某生补充:我从新闻上看到美国林业部门会采用人为火烧的方法来避免森林大火。
(“啊?!”教室里一片疑惑声,纷纷摇头表示没明白,又期待快点讲下去)
就是专业人员点燃小规模的山火,将森林底层的枯枝落叶等易燃物烧除,从而减少野火发生时演变成不可控的大火的概率,保护森林里那些高大树木。
大家讨论:这也太冒险了吧!万一失控,不就演变成一场人为的火灾了吗?“烧底保高”这对地表的低矮植被也太不公平了啊!
老师点评:森林大火是一种灾害,不仅造成森林资源的损失,危害森林生态系统,还会给林区周围的居民带来生命财产的损失。防灾减灾是我们学习地理的使命之一。这些年轻消防人员的牺牲,唤起了同学们对山火防治的重视,希望同学们长大后能帮助我们国家,帮助全世界,在防治山火上作出有新技术新能力的突破!
(三)2019年5月6日,学生丙,地理事件“五一假期第一天88万游客涌入杭城”
我来读报:“五一”当天,88.24万外地游客来到杭州。入城堵、出城堵、西湖堵……哪哪儿都堵!《都市快报》在最后发出了一份倡议——杭州正在向建设世界名城的目标迈进,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欢迎每一位杭州市民,对杭州的城市定位、城市发展、产业创新等方面提提建议。
我来评论: 交通拥堵是必修Ⅱ《城市化问题》中介绍的典型“城市病”之一,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五一假期杭州的拥堵是由外来游客入杭旅游导致的,但平时,杭州的交通其实也蛮堵的,修建地铁以后坐地铁虽然是快了,但正在建设的地铁工程又让路面变得更加拥堵。这么多的游客涌入杭城,说明杭州这座城市是有魅力的。未来杭州要打造世界名城,生态宜居之城,要大力加强交通建设,这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
大家讨论1:我也看新闻了,每年小长假都这样。这说明杭州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都很有吸引力。杭州未来的世界名城要定位在高端第三产业上,譬如马云爸爸的阿里巴巴。
大家讨论2:杭州要打造世界名城,本地和周边地区的工业污染要好好治理一下了,大气环境是相通的,看不到蓝天白云,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幸福感就没有了。
大家讨论3:虽然地铁开通了,比以往坐公交车便利了,但是我们发现地铁上的人也很多啊!说明杭州的常住人口在增加。我觉得可以通过建设卫星城来分散杭州的城市职能。
教师提问:我们在必修Ⅱ学过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途径有哪些?
学生回忆:建卫星城或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城市规划、加强城市管理……
教师补充:(点头)2017年临安撤市变区,扩大了杭州的城市承载量。除了建设卫星城、新区,大力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也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将低端、污染重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出去,让“金融、信息、高科技等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不仅“城市病”在一定程度上会相应减轻,城市的产值和效能也会大幅度提高,杭州离世界名城的目标就更近了。
五、成效与反思
如何让学生对一门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能长久地在脑海里储存这门学科的知识?耶格尔、亨德森、保内斯库等人所做的题为《乏味却重要》的研究中表明:对学生而言,能够有效影响他们认为学习有意义就是强调这门课程可以帮助他们对自己的同胞或这个世界作出一些积极的改变[2]。因此,除了老师精彩的授课外,来自学生自身对学科重要性以及实用性的深切感悟,并由此产生的学习的驱动力要强烈而持久得多。“读报纸·学地理”教学环节在18学年的第二学期共实践了12周,给同学们创设了一个多渠道学习地理知识的新平台、新方式,“生活中无处不地理啊!”很多学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种学习方式的创新,带来的成效是深远而显著的。
(一)学生——用学结合,印象深刻
实践显示,该教学环节最大的好处就是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了高中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地理知识学什么?学地理有什么用?通过阅读报纸上的新闻事件,学生意识到了一个人具备良好的地理素养更有利于他们用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去看待发生在身边的事件。学生的主动参与,那些由他们自己去找来的真实又鲜活的地理案例,与书本知识一结合,便牢牢地留在了他们的脑海里。因此,不需要老师再竭力地去向学生吆喝地理学科是多么重要,你们要多么花时间背诵、做题,学生自然而然对地理课充满期待。老师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也授与了他们学以致用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了除了分数之外的衡量一门学科学习价值的愉悦,可谓事半功倍。
本学期末,笔者任教的三个班级共有128名同学参加了地理学科的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94人取得了A等,A率约为73%,另有33人取得了B等,AB率接近100%。同学们普遍觉得地理学科有趣又有用。
(二)教师——充分备课,及时充电
“读报纸·学地理”教学环节的引入对教师自身的地理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学期的实践下来,这由学生自由发挥的半课时,着实考验教师对新闻信息的阅读量和关注度。虽说是由学生将自己关注的重大地理事件向其他同学介绍,或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但老师必须对同学们在交流或探讨中出现的地理原理问题加以评断,對不正确的必须要加以更正,对学生们提出的疑问最好也要当场能解释,所以,老师自身要和学生一起同步关注国内外近期发生的地理事件,或大或小,或是你一直以来感兴趣的,或是你以前从未关注的。而且,能真正上台去演讲的同学只有少数,但这个活动激起了全班同学在报纸中关注地理事件的热情,课堂上的时间根本不够用,有更多的同学会在课后与你来交流、探讨,有时候,发现有些事件自己也拿捏不准。所以教师自身也要及时更新补充自身的地理知识。同时,这个环节也刚好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最佳时期,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特别考验教师对课堂生成的掌控能力。
(三)视角——家国情怀,世界眼光
报纸,作为常见的媒体资源被挖掘成地理教学的课程资源,可供学生关注的地理事件还是比较丰富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除了把目光集中在国内外重大的地理事件上,还要多留意我们身边的“乡土地理事件”。由于这样的地理事件有我们近距离的耳闻、目见、足践,印象会更加深刻,若与教材相关知识结合,就更有了学以致用的价值。譬如今年暑假,受超强台风“利奇马”的影响,杭州遭遇了大暴雨,临安山洪暴发,灾情严重。新学期开学后,教师结合报纸上的报道,适时向学生介绍此次山洪发生的条件以及家乡常见的气象灾害,就会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真实存在的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防灾减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四)推广——高一尝试,高二延续
基于课程进度的考虑,“读报纸·学地理”教学模式首次尝试是在高一学年的第二学期,但是笔者认为,只要课时允许,参加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高二选考班也同样适用。报纸上的新闻事件往往以区域为载体,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在评论过程中往往是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思想的渗透落实,而且,阅读地理新闻、获取地理信息、评价地理事件,也是地理实践力的重要体现。是非常有利于选考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素养的落实。由于这种教学模式属于笔者的首次尝试,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有很多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笔者也将在未来的教学中继续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詹姆斯.如何设计教学细节[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