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娅萍
摘 要:体育在初中阶段的学校教育工作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于学生来说,参与体育锻炼,学习体育知识不仅仅是增强体魄的有效手段,更是磨炼学生心智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因此,教师必须肩负起教好体育,并引导学生学好体育的重任。但在现实情况中,很多教师却受到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那么,身为教师,应当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去改变这一现状,打造高效课堂呢?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并根据个人教学经验以及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展开论述。
关键词:初中体育;高效课堂;教学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发现一个问题,学生在体育课堂当中普遍非常活跃,积极性很强,但提到开始系统的训练与学习体育知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便会大打折扣。由此可见,学生对待体育课程的态度出现了问题,认为体育课只是紧张学习生活的一剂调味品,为教师的深入教学带来了不小的阻碍。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趣味教学活动、强调基础教学、重视理论教学三种方法,帮助学生激发体育兴趣、掌握運动技巧、认识体育文化,从而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
一、开展趣味活动,激发体育兴趣
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行为的基础动力来源,也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体育课堂中,很多教师却并没有给予学生兴趣足够的重视,也没有认识到学生兴趣能够为教学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一味的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自由练习”的三点一线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长此以往,如果学生失去对体育课程的新鲜感,这种教学效果之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便会对学生产生更严重的影响,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与体育知识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兴趣。
例如,教师在执教中长跑项目时,便可以在体育课堂中引进教学游戏,让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获得锻炼,并掌握体育知识。在课前,教师可以简单的布置操场,在跑道上布置各种障碍物,让中长跑项目变成趣味障碍跑、障碍接力跑。这样一来,学生在穿越障碍的时候,无形之中提升了学生的运动量,且由于体育游戏的趣味性,学生生理上的疲惫感也被冲淡,使得学生能够在体育课堂当中投入更加充沛的精力。
二、强调基础教学,掌握运动技巧
任何教学活动都无法脱离基础内容,体育课程更是如此。试想,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时缺乏正确的基础知识指导,便不能够采用正确的姿势、正确的方法去完成体育训练,非常有可能因此而出现学生受伤的意外状况。鉴于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强调基础教学,帮助学生在基础教学中获取更多有效信息,从而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巧,切实的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加快打造高效课堂的进度。
例如,教师在执教篮球项目时,需要为学生讲解运球、传球、投篮等技术动作在实战中的作用与意义,便于帮助学生理解各个技术动作应当如何使用,在哪些时机使用。此后,教师开始基础动作教学,以击地传球为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做无球示范,让学生在观察教师动作的过程中,认识击地传球的手型、发力点、腿部动作等。此后,教师做一次完整的击地传球,通过较为浅显的语言帮助学生了解如何选择球的击地点。除此之外,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细致的观察学生出现的问题,并通过一对一的辅导,帮助学生形成肌肉记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一技术动作。
三、重视理论教学,认识体育文化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大部分教师更加倾向于把实践放在体育教学工作中的第一位,忽略了体育课程之中必不可少的理论知识。在体育课程当中,理论知识是帮助学生了解体育文化的重要途径,而教师忽略理论教学,便会影响到学生所接受的体育教育的完整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效果自然不佳。鉴于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理论教学,但由于理论内容相对枯燥,容易使学生厌烦。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好室内课的机会,结合多媒体教学法,给学生带去感官冲击,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
例如,教师想要学生了解篮球文化,便可在教室中播放与篮球相关的电影、动漫等内容,用电影与动漫去吸引学生,并通过兴趣迁移的方式,将学生的兴趣点转移至课堂当中。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播放NBA球星的精彩集锦与观赏性更强的街头篮球视频,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了解篮球技术的发展历程、篮球运动的起源等。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够更好的了解篮球文化,认识篮球运动之中渗透出的团队协作精神,感受篮球运动的魅力。
综上所述,教师想要构建高效的体育课堂,首先,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投入体育锻炼;其次,需要教好基础内容,让学生在运动时拥有正确方法,逐步掌握运动技巧;最后,需要教师重视理论教学,认识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 郭晶.浅谈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28):12+20.
[2] 景东成.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2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