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平
摘 要: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个基本环节,成功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和课堂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保持较佳的状态投入到新课学习中。本文简要探讨了四种高中数学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分别是类比新旧知识、设置悬念、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利用数学故事。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导入;常用方法;教学实践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个基本环节,成功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和课堂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保持较佳的状态投入到新课学习中。以下拟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与总结探讨几种高中数学导入新课的几种常用方法,希望对一线教师有所助益。
一、类比新旧知识导入新课
类比新旧知识导入通常也被称为以旧引新导入、回顾旧知导入。高中数学中的很多知识存在结构特点上的类似性,在学习某些新知识时,可以适当联系以前学过的具有某种关联性和类似性的知识,从而为学生提供思维预热的机会。这样的类比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同时这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对比也有利于学生知识网络的构建和完善。这种导入的实施也很简单,通常的思路是引导学生回顾和类比新旧知识,让学生思考前后知识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在点题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等比数列的定义及相关公式时,可以通过类比等差数列来导入新课;在教学双曲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时,可以先回顾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这都属于比较典型的例子,很多教师也经常会用。鉴于高中数学的前后知识联系紧密,类比导入法是最基础和最常用的方法,一线教师应当熟练掌握。
二、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通过设置悬念来导入新课,可以较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其主观能动性也就自然得以调动,最终在一种急于解开疑问的心理驱使下以较佳的状态投入到新课学习中。设置悬念导入的成功关键在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使其产生疑问心理,同时悬念的设置又能和所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理想的导入效果。举个我们所熟知的比较典型的例子,在学习对数函数时,教师首先出示一张厚度约0.1毫米的纸,将其对折几次,其厚度自然增大,接着告诉学生:像这样一张普普通通的纸,对折14次后其厚度可与大家的身高相若,对折27次后,则其厚度就会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也就是说会达到8848米以上。在学生的固有认知和想象中,这似乎是不可能的,于是就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其疑惑心理和好奇心理,此时教师即可趁势引入新课:“在大家的想象中,这似乎是不可能的,但我现在告诉大家,这是经过精确计算后的事实。而且学了这节课,大家自己就可加以计算和验证,并且可以计算出使一张纸的厚度达到地月距离需要折多少次……”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自然会保持较高的课堂积极性投入到相关知识的学习中来。
三、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高中数学知识虽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但也具有显著的实用性,可用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导入新课,会使学生感到书本上知识的实用价值,而且由于是从实际生活着手导入,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调动其课堂积极性,同时,引入一些实际案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例如,三角函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学习“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一节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多展示一些生活中应用三角函数的实例来创设情境。如火箭飞升问题、电缆铺设问题、足球射门问题、食品包装问题等等。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首先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感受到三角函数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提高学习本课的积极性,同时也是为后续的合作探索学习提供了更多素材,便于学生深刻掌握知识并提升应用意识,并且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利用数学故事导入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利用数学故事导入也是比较常见的方法。故事本身旧带有较强的趣味性,往往能夠受到学生的喜爱,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而数学史上是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的,教师若能结合课程内容的具体特点利用故事来导入,往往能收到良好效果。例如很多教师用过的高斯采取一种巧妙方法,在很短时间内算出1到100的和的故事,高斯所使用的实际上就是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就可以利用这个故事来代入。即便很多学生以前听过这个故事,也了解高斯所用的方法,但在正式学习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前对其并没有普遍规律层面的认知。通过讲述这个故事,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如上所述,本文简要探讨了四种高中数学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分别是类比新旧知识、设置悬念、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利用数学故事。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实践多加思考和总结有效的方法,并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加以合理运用,从而取得理想的导入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丰. 高中数学有效新课导入策略研究[J]. 新课程导学,2016(32).
[2] 常小慧. 做好导入工作,让高中数学课堂开头不再"难"[J].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