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公平
摘 要:早在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时,马头琴的前身胡尔(一种胡琴)就已在蒙古民族中广为流传了。清乾隆年间,在其基础上,出现了长琴杆、倒梯形琴箱、双面蒙皮、马尾弦和马尾弓的蒙古族拉弦乐器朝尔。又经过100多年的流传,到20世纪初,朝尔的头饰由龙头改为马头,琴箱变为正梯形,才真正开始了马头琴的历史。
关键词:浅谈;马头琴;认识;思考
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喜爱的传统乐器之一,因琴颈上端雕饰有马头而得名。它以音箱、琴杆、琴弦、琴轴、琴弓等构成。马头琴音域宽广,音色柔和优美、浑厚圆润,除独奏和民歌伴奏外,还可配合吟唱叙事古诗等说唱艺术。
马头琴的起源已有千余年历史,北宋诗人欧阳修曾写过奚琴本初奚人乐,奚人弹之双泪落的诗句,奚人即指北方游牧民族东胡库真奚部落人。在唐代文献中也载有奚琴即嵇琴,汉语统称胡琴的记述,胡琴即马头琴前身,亦称为潮尔。《元史礼乐志》中载有: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可见元时的潮尔为龙首。1206年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时,潮尔已成为蒙古民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亦为宫廷宴乐中不可缺少的弦乐器。在蒙古族早期英雄史诗《镇压莽古斯》中有这样的诗句:有征服恶魔的利箭,有欢愉众亲的潮尔骏马能把高山飞过,潮尔能使心肝欲坠,形象地说明潮尔在人们精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明清之间,马头琴不仅广泛流传于民间,还是清宫廷乐队合奏笳吹燕乐庆隆乐的乐器。
蒙古族人民视马头琴声为牧民心灵的声音,认为马头琴是能驱魔、降恶的吉祥琴,人人都以演奏马头琴为荣。在锡林郭勒草原上,几乎家家都有此乐器,并且将它悬挂在蒙古包内正中的包壁上,以示吉祥幸福。
关于马头琴的来历,传说在科尔沁草原上有个爱唱歌的牧人苏和,他有匹心爱的白马,皮毛像缎子一样光亮美丽,嘶鸣起来银铃般清脆悦耳。在一次赛马会上,白马夺得锦标后被王爷抢去了。一天,王爷骑白马炫耀,被马摔得头破血流,白马脱缰而逃,却不幸中了王爷的毒箭,待回到主人身边后,终因伤势过重而死在蒙古包前。苏和悲痛欲绝,日夜守着死马。白马那凄凉的嘶鸣还在耳边回响,
苏和想捉住这个声音来寄托对白马的怀念,于是,他用白马的腿骨做琴杆、头骨做琴箱、马皮蒙琴面、马尾搓成琴弦、套马杆做琴弓,并照白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做出了草原上第一支马头琴。苏和拉起马头琴,用哀怨的琴声诉说人民的苦难,用优美的琴声表达人民的向往……
至今,牧区的牲畜得了瘟病或母畜不愿给幼子喂奶时,还有请马头琴手去演奏,以优美的琴声驱瘟,感化牲畜的民间习俗。草原上牧人们说:马头琴声能使骆驼落泪,有些初次作母亲的骆驼不知何故不愿为小驼羔喂乳。这时候,人们就会将马头琴艺人请来,在母驼面前演奏优美、动听的曲子,后来母驼往往会被这婉转柔美的琴声所感化,唤起它无私的母性,并流下大滴的眼泪,主动亲近小驼,为它哺乳。由此可以看出马头琴音乐感化能力之强,不仅能感化人类,还能感化动物。
马头琴是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的历史悠久,早在十三世纪初就在蒙古族人民当中广泛流传了,由于流传地区的不同,它的名称、造型、音色和演奏方法也各不相同。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称作“莫林胡兀爾”,而在东部地区则叫做“潮尔”。
马头琴的共鸣箱是正梯形的,琴杆上端雕刻着马头。这是马头琴的基本造型也是马头琴名称的来历。马头琴的琴弦很特别,它是用几十根长马尾合成的,两端用丝弦结住,系在琴上。用马尾弓摩擦马尾弦,发出的声音甘美、浑厚、特别动听,这在中外拉弦乐器中都是极为独特的。
早期的马头琴,是由马头琴乐手自制自用的,由于音量比较小,因此只适合于在蒙古包和室内演奏。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乐器制作者们对传统马头琴进行了改造,这种经过改造的马头琴,音域得到扩大,用尼龙弦代替马尾弦,使音量增大,并将定弦提高了四度。既保持了传统马头琴原油的柔和、深厚的音色,又增加了清晰、明亮的特点。改良后的马头琴已经完全适用于舞台上和室外演奏;它不仅能够拉奏,而且还可以拨弦弹奏,成为蒙古族最主要的独奏乐器之一。
另外,乐器制作者还研制出了中型马头琴和大型马头琴,这两种马头琴的演奏方法相当于西洋拉弦乐器当中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这样一来,马头琴“家族”就形成了一个高、中、低音俱全的完整乐器组,充实了中国民族乐队。值得一提的是,经过改造和创制的新型马头琴在外表装饰上仍然保持了蒙古民族的特点,在琴身上绘有民族特征的图案,风格古色古香,雅致大方,从外观上看,不失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马头琴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发展演变而来。成吉思汗时(1155—1227)已流传民间。据《马可波罗游记》载,十二世纪鞑靼人(蒙古族前身)中流行一种二弦琴,可能是其前身。明清时期用于宫廷乐队。
琴杆用梨木、红木制,大者全长124、小者全长70厘米。音箱呈正梯形或倒梯形,也有六方或八方形。框板用硬木制,两面蒙马皮、牛皮或羊皮,并绘有图案。也有背面蒙松木薄板的。两侧开有出音孔。琴杆上部左右各置一弦轴。弓用藤条作杆拴以马尾。张两条马尾弦。正反四度或五度定弦。
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改革制成数种马头琴。一种全长100厘米。蟒皮蒙面或木板面,张尼龙弦。反四度定弦d1、a,音域a—a3。另一种全长128厘米,音箱膜板结合,面板中央挖椭圆形洞框,蒙以蟒皮。增置弧面指板,张三条金属弦。定弦A、d、a。音域A—c2。
演奏时坐姿,音箱夹于两腿中间,琴杆偏向左侧。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马尾弓在弦外拉奏。按弦法颇为独特,食指和中指伸入弦下用指甲顶弦,无名指用指尖按弦,小指用指尖顶弦。有颤指、滑音、双音、拨弦、揉弦、泛音等技巧。右手有顿弓、击弓、碎弓、抖弓、跳弓等技巧。
传统马头琴多为马头琴手就地取材、自制自用。通常分为大小两种,分别适于室外和室内演奏。大琴长100厘米,小琴长70厘米,琴箱用硬杂木作框板,正背两面蒙以马皮、牛皮或羊皮,皮面上彩绘民族图案,琴头雕刻精致的马头。弦槽后开,两侧各置一弦轴,两条马尾弦分别用40、60根长马尾合成。琴弓用藤或木制杆,两端系以一束马尾。用马尾弓摩擦马尾弦,发出的声音优美、浑厚、悠扬、动听,这在古今中外拉弦乐器中都是极为独特的。
马头琴是蒙古族历史上较为悠久的一种弓弦乐器,因琴首雕有马头而得名,蒙古语叫它“潮尔”。马头琴从它产生那天起,就成为蒙古民族喜爱的乐器而广为流传,它伴随着蒙古民族走过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已成为蒙古民族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
参考文献
[1] 吕华鲜.杜鹃: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蒙古族马头琴音乐文化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书刊2009.1
[2] 阿尔滨达来:浅析马头琴演奏艺术的审美内涵{J}教育革新:2006年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