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这就要求我们的职业教育要加快发展,进一步对接市场,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更大规模地培养培训技术技能人才,有效支撑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体系;发展现状
一、制约职业教育发展因素
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不够高。当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仍然存在,职业教育被社会普遍视为“末流兜底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在众多家长心目中是两个层次,学生中考学习成绩好的选择上普高,学习成绩差的才去上职校。“唯大学论”观念也未改变,加之,伴随着高校扩招出现了高等教育质量下滑、文凭“贬值”、“就业危机”等问题,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迫于就业竞争压力,选择继续深造等,更进一步加剧了家长和学生盲目提升学历的心态。职业院校毕业生找工作难,往往流向中小企业或私营企业,多为生产与服务一线的劳动者,就业环境相对较差,劳动强度比较大,社会地位低、收入待遇差。
职业教育自身吸引力不足。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尚待提高。一些职业院校教学质量不高,办学特色不鲜明。一些地区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办学特色上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缺乏鲜明地方区域特色和行业背景特色,加之办学条件、内涵建设、办学影响力等因素,导致一些高职校招生吸引力不占优势,生源短缺;学习就业前景吸引力不足。另外,即便业务能力极强的技工学生,毕业后也只能担任技工、高级技工或技师、高级技师,职业发展空间有限,无法像其他普通高校毕业生那样获得更多上升空间和社会资源。
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及教科研建设薄弱。以某欠发达市为例,一是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全市职业学校学校专业教师严重短缺,尤其“双师型”人才匮乏问题相当突出。全市部分特色专业实训基地聘请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中获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比例低;二是科研能力不高。全市各县区职业教育教科研能力较弱,市县职业教育教科研力量不足,縣区缺乏专门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以及研究人员,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少,不能高质量高效支撑职业教育教学。
二、职业教育发展对策建议
提升高职教育质量和吸引力。对职业院校来讲,学校办学质量的好坏、社会影响力的大小直接影响招生。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内涵建设,特色办学,坚持差异发展、错位竞争;职业院校要动态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形成紧密对接地区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深化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建立政府引导、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育人的校企合作机制;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支持职业院校“走出去”办学,培养符合“走出去”需求的专业化人才或开展境外技术技能培训。引入境外高水平职业教育资源与培训品牌,引导和支持职业院校教师与学生获取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
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一是建立完整畅通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职业人才培养立交桥。保持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积极开展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分级培养和联合培养试点,让更多学生通过中高职贯通培养、对口升学等多种形式进入高校学习。二是进一步完善与推进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考试招生制度。试办综合高中班,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地方教育发展环境和产业发展需求,合理配置高中段教育资源,确定试点规模,综合高中班学生可依据自身学业水平状况和意愿,选择继续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或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三是构建清晰完备的多样化人才成长道路。进一步搭建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多次选择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形成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机制,畅通一线劳动者继续学习深造的路径,为学生连续学习深造提供“绿色”通道,为在职人员建立“学习-就业-再学习”的通道,满足学习者多样化学习需求。
加强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队伍建设。加强教科研及服务体系建设,地方健全完善职业教育教科研机构,强化教科研对教学改革的指导与服务功能。积极组织地方教科研人员开展学术交流和专业培训,鼓励支持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参与科技研发与服务;构建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教师管理制度,建立职业学校教师引进绿色通道,完善教师职业发展培养培训体系,吸引优秀人才从事职业教育。实施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为主要考核指标的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建设职业教育“双师型”队伍,支持职业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双向流动、两栖发展。
保障职业教育政策落实到位。增加投入完善制度,国家对高职教育的财政投入是高职教育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高职教育因其教育类型的职业特性,需要比普通高等教育更多的教育资金方能完成整个人才培养任务,因此,加强对高职的财政投入能够更好地保障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及招生规模。与此同时,还需进一步完善招生和就业制度,国家招生政策直接决定着高职招生质量和招生规模,国家要积极探索适应高职教育特性的、多元评价和多元录取的高职招生制度。
结语
此外,还应该给予职业教育学生同普通本科生同等的待遇和晋升途径,应在国家用人政策、行业内部政策上,进一步加大对“大国工匠”的待遇,把政策落实,让高职教育的前景越来越好,社会认同感越来越强。
参考文献
[1]邹荣祥.避免认识误区,探索高职新路——关于发展上海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3):45-47.
[2]沈立心.正视现实,接受挑战──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景仍然看好[J].教育发展研究(10):73-75.
[3]陆俊杰,石伟平.专业负责人培养:发达地区职业院校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J].职教通讯(34):32-35+40.
[4]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机构基本信息及发展概况(华东区)上卷[M].
作者简介
徐佳佳(1981.06—),女,汉族,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