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
摘 要:小学生的心智还没有发展完全,但是他们已经拥有了一部分的认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小学科目的比较而言,语文是他们最熟悉的一门科目。但往往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可能会造成一些学生出现不重视的心理,这对语文学习是最致命的,因为语文是一个极其讲究日积月累的科目。尤其是语文语感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在新课标的改革之下,越来越多的教学模式被提出,分层教学则是其中比较有效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分层教学;提高效率;因材施教;夯实基础
通过分层教学,教师能够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因为这样有区分度的教学,能够尽可能地节省时间和精力。其次,便于教师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给出相应的教学意见,能够真正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最重要的是,起到了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的重要作用。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对小学语文课堂中分层教学的有效应用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能对广大教师与学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学生与教师接触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因此就需要教师重视起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一旦课堂上的知识没有按时完成,或者有些遗漏,那在课后学生自主学习和巩固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精力来弥补这些错失。而以往的班级教学,往往人数众多,教师要顾及到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进度,不可能真正地针对某一个层次或某一学生的某个阶段进行引导,这就有可能造成学生知识断层的情况出现。但是通过分层教学,将这些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加以区分。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时,起到了一个拔高作用,对于中等成绩的学生,帮助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于学困生,则是在帮助他们打好基础。
例如,在教授《浪淘沙》时。这是唐代刘禹锡的一首诗,古诗类的学习本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并且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也大不相同。這时我会针对学生们的学习基础,他们分为不同的小组。对于那些理解能力较差的,我会先带领他们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结合重点字词,帮助他们分析作者想要传达出的思想感情。而对于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我会要求他们自己先分析这首古诗的大致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然后结合诗眼的分析方式,鼓励他们自己领悟。
二、教师能够因材施教
通过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分层之后,教师能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例如,针对理解能力和语感较好的学生,教师能够帮助他们寻找那些有利于语文水平提高的素材,作为课外知识的补充,这样能尽可能地提高他们的视野和拓宽他们的语文素材库。针对那些水平一般,但也不差的学生而言,重要的在于能够使他们的语文水平得到一个显著的提升。这时可以针对他们不擅长的语文模块做突击训练,真正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最后面对语文成绩较差的学生,则是要帮助他们打好自己的基础,可以从教材入手,对课本上的重点课文和古诗词进行着重讲解,先帮助他们掌握中难度层次的习题。
例如,在教授《己亥杂诗》时。针对古诗,同样我会展开分层教学。这时根据学生的基础不同进行分组,语文成绩好的学生,我会直接要求他们自己分析古诗,根据自己的理解先进行描述。之后再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针对性的给出指导。而对于自学能力差的学生,我会先要求他们熟读课下的注解,然后帮助他们逐句的分析古诗大意,最后进行总结。而无论哪一层次的学生,都需要熟练地背诵这首古诗,所以最后进行统一检查。
三、帮助学生夯实基础
当学生掌握几千个字时,他就能够阅读大部分的书籍。由此可见打好语文的基础,对于日后学习的提高来说极为重要。而以往班级教学,教师要兼顾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进度,很难帮助学生夯实他们的基础知识。但是通过分组教学的层次区分,教师在面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时因材施教,能够真正帮助学习较差的学生,夯实他们的基础知识,这样才能使他们日后有不断提升的可能。如果只是一味地完成教课进度和教学任务的话,对于学生自身语文水平的提高毫无帮助。
例如,在教授《太阳》时。这篇文章相较于古诗而言比较容易理解,对于这类文本,我就会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样是分层教学,低层次的学生我不会向他们布置难度过大的学习任务。首先要求他们能熟读课文,并且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而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简单的教材要求往往不会给他们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压力,这是我会帮助他们拓展一些课外知识,布置一些额外的学习任务,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
总之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来说,通过分层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措施。首先它能尽可能地结合学生们的具体情况,使教师做到因材施教,这样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并且真正的做到了帮助学生夯实基础,而不用因为各种顾虑而举步维艰,真正地帮学生提升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陈雅波.分层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21)
[2]金青玲.分层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学周刊,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