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航
摘 要:信息技术是新时期高中教学的重要科目之一,其实际教学内容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有关,是通过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学习水平来增强其综合发展实力。而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核心素养,是指导系列教学活动有序开展进行的关键,也是切实影响学生后续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浅谈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 信息技术学科 核心素养 培养办法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各界对人才的要求逐渐增加,不仅需要其具有扎实的科学知识学习基础,还需要其具备一定的现代技术应用能力。社会经济水平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让信息技术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战斗力。电子信息技术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在不同方面对现代生活方式产生影响。所以适时将其引进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能帮助拓展学生的知识涉猎范围,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实现教育人才高效服务于社会发展这一根本教学目标。[1]
一、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性
高中阶段是学生全面系统的接受科学知识教学的最后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学生大多面临着高考压力和对未来发展的担忧。而信息技术学科相对于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学习科目而言,其专业针对性较强,教学内容更具指向性和实用性。所以高中学生在实际对其具体知识内容进行学习时,目标更为明确。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不同方面创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并重新定义了学习思维的发展模式,其中包含的知识内涵以及文化思想对于人才培养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信息技术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是其适应社会发展必备的基本知识技能之一,也是实际帮助其提高自身综合学习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实际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知识难度的逐渐加大,有意识的培养自身整体信息素养提高和拓展自身信息技术知识面,以满足后续发展需要。
二、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是顺应新课改发展要求而开设的一门学科,其核心素养大致概括为信息意识、信息思维、现代化信息责任和信息知识学习创新等。信息意识是学生对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敏锐度及判断能力,在对相关信息进行学习和获取时,能够正确对其作出科学分析和预判,以此最大程度上发挥信息的应用价值。信息思维就是指学生能够有条理的对获取信息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其整体特征,组织构建解决信息问题的思维发展模式。信息责任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是现代人才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切实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素质修养的重要因素,也是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开展的根本要求。而信息知识学习创新能力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其高效掌握知识的关键,也是推动其适应性学习能力提升的主要动力。
三、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1.科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相比较于其他学科来说,教学内容实用性较强。所以教师在进行理论知识教学时,可以科学合理的创设趣味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高效参与其中,以此激发其学习兴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对于枯燥理论知识学习的抵触心理。教师将学习内容融入进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信息技术知识的魅力,进而有效激发自身学习兴趣,有序参与进教学活动中来。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得到充分调动,其信息意识也能得到适时增强。高中阶段的学生大多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懂得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适当对其进行引导,使得其能够主动运用自身信息技术学习基础来解决情境中所遇到的问题,以此加深其对于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理解。[2]
例如,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创设出一个银行短信诈骗的情境,并向学生提问,如果是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这个场景来源于现实生活,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师的提问,也能适时引发学生的思考,在调动学生思考能力发展的同时消除其对于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畏难心理。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提出解决方案,并对不同方案做出点评,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思维。在这个情境中,学生应该做的就是通过其他正规渠道对短信内容进行核实,比如说ATM查询、银行柜台查询等渠道对短信内容真实性进行判断。在这个处理过程中,学生对于外界信息的判断能力及验证能力得到提高,也就是其信息意识得到有效增强。[3]
2.建立合作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信息知识,还需要其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和知识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练习,是对其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进行针对性培养的可实施办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互相学习进步的平台,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发现自身学习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以此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培养提高。各个小组的学习任务不同,信息资源、应用工具和技术水平都不相同,所以互相之间存在一定竞争关系,也就能适时帮助锻炼学生现代信息责任意识。
例如,教师在对基础VB编程知识进行教学时,根据课本内容,给出一个程序功能,在程序实现的基础上看哪个学习小组用时更短。在这个学习任务完成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实践过程中深刻理解信息技术知识,互相帮助解决问题,实现共同进步。各个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提高学生的知识探究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此推动班级整体学习进度加快。在学习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对其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出,并及时给出解决方案,让学生在后续学习过程中能够避免此类错误的重复发生。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是指导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活动发展进步的关键,也是切实对高中学生后续发展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因此,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正确认识到该门学科的重要性,并采用趣味高效的方法对其进行教学,以此提高课堂的针对性,也能适时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黄丽华.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以《循环结构的综合应用》一课教学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17):44-46.
[2]王欣,袁月影.微创新模式培养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策略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1):8.
[3]刘兴红,张曼,张军翔,梅佳星,宋湾湾.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9(04):99-106.